close

                                                                         3587048-0131c8116b65c3bd31f384487e8e6cbc-480x300

 

1

 

360創始人周鴻禕曾這樣告誡年輕人:

人在年輕的時候應該遲鈍一點,讓自己的心變得粗糙一點。

這話貌似雞湯,但周鴻禕本人就是這樣踐行的。

良叔有一個朋友,前360高管,周鴻禕身邊的人,她對良叔說,周鴻禕最令人佩服的就一個字。

20103Q大戰時,360推出大殺器“360扣扣保鏢,掐死了QQ的所有廣告,隨後被人以非法外掛刑事犯罪告到了公安部。

30多個員警,將360總部包圍,危機如乾柴烈火,一觸即發。

此時又是360赴美上市之際,一旦周鴻禕被調查,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會前功盡棄。

無奈之下,周鴻禕出走香港,暫避風頭。

本來第二天,360核心圈有個例會,遇到這麼大的事,周鴻禕又不在,大家都以為這個例會要取消了。

然而,到了晚上,所有參會人員都收到了周鴻禕秘書的通知:

現場會議改為視訊會議,照開不誤。

那天視頻裡的周鴻禕,和平時沒有任何區別,聽取各方彙報,安排各項工作,根本不像攤上大事的人。

朋友說,還真不是周鴻禕故作從容,他就是那種渾不吝的特質,經常惹些事端,動不動就和別人結梁子,每天一堆抓狂的事,要是一般人,早就崩掉了。

然而,他卻任憑風雨摧樓,該吃就吃,該睡就睡,他的神經太粗壯了。

你看,這就是周鴻禕身邊人的客觀評價。

你可能不喜歡周鴻禕,但你不能否認一點,鈍感絕對是他成功的要素之一。

而且,以良叔的觀察,多數成功者都屬於鈍感體質,這也是強者和弱者的一個分水嶺。

 

2

我在500強時,跟過一位領導,他現在已位列集團核心層。

那老兄,性格彪悍,精力充沛,標準的工作狂。

根據總部要求,我們要做一份宏大的報告,連續加班一周,苦不堪言,蹲個大號刷刷手機都是一種享受。

終於到了彙報時間,會議室坐著董事長,加上其他頭頭腦腦,大概有十幾號人。

我領導主講,還沒講完,董事長就大拍桌子,說這報告做的就是狗屎,邏輯有很大的問題,舉措也沒有亮點。

其他人也紛紛附和,把報告批的體無完膚。

在大公司幹過的人肯定懂得,遇到這種批鬥,這輩子對會議室都產生心理陰影。

我那天也是,甚至不記得是如何走出會議室的,只是覺得整個世界都黑壓壓的。

心情低落到極點,想到辛辛苦苦的成果,瞬間被批成狗屎,離職的心都有了。

當時真希望領導說一句:算了,今天不加班了,休息一天……”

然而,我被叫到他的小格子間,只受到兩句安慰,又開始和我探討如何修改報告。

我還沉浸在狗屎之中,一直神遊,他卻一如既往的專注,時不時把我拉回來。

這期間,他老婆來電,他甚至還有心情和老婆調侃兩句。

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我和這領導的差距,不僅僅是級別,也不在於技巧,而是抗干擾的能力。

我受到一點打擊,就像石頭投入水中,漣漪不斷氾濫,不但影響了心情,還套牢了注意力,讓自己欲罷不能。

而那領導呢,受到打擊,就像拳頭打在棉花堆裡,作用力瞬間化解於無形,沒有任何痕跡。

或許那場會議對他來講,根本就不算打擊,只是一個普通會議,他不需要心理建設,也不需要自我安慰,只需正常行事即可。

有句話說,強者鈍感,弱者易擾,還真是這樣。

有年輕的朋友問我,那些曆害的人,到底厲害在什麼地方?

我回答,有一項能力最突出:抗干擾力

這種抗干擾力,能讓他們對周遭的事務,表現出適當的麻木與遲鈍,這就是鈍感的表現,一般人還真做不到。

3

 

鈍感的反面是敏感,我發現當下很多年輕人都過於敏感。

我曾經的助理小何,就是如此。

小何跟了我5個月,後來離職,我推薦他去另一家公司,但也只幹了4個月。

那家公司的老闆是我朋友,前幾天碰面,聊起小何,他歎到:這孩子哪都好,就是太敏感了……”

我也有同感,小何內心戲確實挺多。

比如,一次帶小何參加活動,遇到一大V和他的女助理。因為比較熟,我開玩笑說:這麼漂亮的助理,怎麼能讓你霸佔?咱們換換唄……”

當晚,收到小何一條很長的微信,大概意思是,我對他哪點不滿意,可以直說,不要敲山震虎,隔空打牛……

看完,我左思右想,才想到可能和那句玩笑話有關。

於是還專門去做思想工作,這才相安無事。

這類事挺多,遇到難纏一點的客戶,小何就會在朋友圈感慨老半天;

生場小病,打個吊瓶,也會圖文並茂,在朋友圈訴說自己的悲慘。

不瞭解的人,還以為他置身於水深火熱之中,但熟悉的人,多少會生出至於麼?的想法。

人高馬大的男同學小何,卻心細如發,也許是家庭影響,也許是性格使然,但是,過於敏感對年輕人來講,真不是好事。

正所謂易定者無感,易感者無定。

太敏感的人,容易被外界干擾,心情時好時壞,行為也因此失去了穩定性。

而鈍感的人,對外界干擾擁有一種免疫力,皮糙肉厚,便於堅定行事。

我們常說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其實這不僅僅是行動的精進,更需要鈍感的配合。

4

很多人以為作家寫作,似乎要敏感點才好,因為觸景生情,觸類旁通嘛。

然而真相卻是,你必須擁有足夠的鈍感,才能持續地創作。

知名作家連岳曾說過:

寫作不能靠靈感,就像一個麵包店的師傅,客人都在等了,你卻說,不好意思,我今天沒靈感,做不出來。

你既然把寫作當成營生,那麼無論靈感在不在,心情好不好,你都得照常開張。

連嶽自己就是這樣,連續創作十幾年,幾乎每天都更新文章。

寫作者應該都懂得,持續寫作最大的難度不在於敲出那千把字,也不在於強迫自己坐在書桌前。

而在於,每天總有一些亂七八糟的破事闖入你的世界,你要克服心境不被擾亂,這才是最難的事。

我認識一位元年輕作家,職業寫手,有才華有文筆,可是更新頻度極不穩定,有時幾天都發不出一篇。

我問他原因,得到的答案大同小異。

有人洗了他的文,很生氣,要調整一下心情

被讀者罵了,很鬱悶,要調整一下心情

被推廣方坑了,很懊惱,要調整一下心情

……

就這樣,他總在躊躇滿志和自我安慰之間徘徊,剛剛前進了幾步,但受到一點點打擊,便退了回來,公眾號最終也做的不死不活。

這位年輕作者,也是很多人的化身吧?

準備下班後學幾門網路課程, 想到白天被老闆訓斥的情景,於是寬慰自己,等心情好點再說吧;

本來計畫跑步,想到今天在客戶那裡受的委屈,於是拿小龍蝦來犒勞,養精蓄銳,跑步的事改天再說;

本想啃一本學術書,腦中頻頻浮現和同事的爭執,心煩意亂,1個小時後還停留在第1…..  

發現沒?我們總說要自控,其實控制自己的行為並不難,難的是控制自己的心境。

我們總是受困於那些無法改變的小事,心生煩擾,嗔怪自己和他人,全身毛孔都盯緊著那些糟糕的部分,各種大戲在內心上演,無法停歇。

最終,專注和精力,在這場戰役中迅速瓦解,你也失去了向前的動力。

5

 

很多年輕的讀者,喜歡和良叔聊他們的挫折。

細問之後,發現都是一地雞毛的小事。

比如,被領導懟了,同事說了閒話,和男朋友吵了一架……

我會回答說:這不叫挫折,這叫生活,但凡一個社會人,這些破事誰都會遇到,你偏要這麼上心,不給煩死,也會累死。

很多人太喜歡把小事無限放大,讓它們在心中滋生氾濫,動不動還在朋友圈曬一篇《逆商會讓你強大到不可替代》的文章,來營造一下氣氛。

褚時健的身陷囹圄、柳傳志的破釜沉舟、任正非的大器晚成……這些故事固然勵志,但你相信嗎,這輩子你都不大可能擁有他們的遭遇,也不會經歷什麼轟轟烈烈的失敗,也沒機會體驗撕心裂肺的疼痛。

你遇到更多的是,前進路上的蚊蟲叮咬,一個個小包,忍不住想撓,最終讓你感染到遍體鱗傷。

所以,這世界99%的人並不需要逆商,因為多數人連逆境都不會遇到。

很多人的問題恰恰是,把好好的路,當成了一個修羅戰場,放眼望去,全世界都在和你為敵。

於是,漸漸的,你的世界真變成這樣……

美國作者奧裡森·馬登曾說:

敏感的年輕人,都是發現阻力的天才。

有時候,確實如此。

6

 

這人啊,真的需要一點,否則很多行業對你來講,門檻高不可攀。

曾有人問知名商業顧問劉潤,做商業諮詢需要什麼特質?

劉潤只回答了四個字:擅長睡覺。

那人錯愕,劉潤解釋道:

做這一行,你必須在任何地方都能睡著,飛機、高鐵、汽車、輪船,甚至靠牆站著的時候……

你是手機,宇宙是電源,睡眠就是無線充電。

優秀的諮詢顧問,充電5分鐘,精神2小時。

如果你換張床就睡不著,就別做這一行了。

關於這點,同是商業諮詢的良叔感同身受,這行業就是全國巡遊,每天挪窩。

如果你太敏感,台下學員的一個冷眼,客戶關鍵人的差評,會讓你失眠、吃不下飯,那麼這行業還真不適合你。

因為,過不了多久,你的身體就會垮掉,還輪不到拼實力,你已經自動出局了。

 

生活中,你也需要一點,這與你的健康密切相關。

商業大佬馮侖,說自己發現了一個秘密:

我們眼中的很多壞人能夠長壽,就是因為他們生性遲鈍,不在意外界的眼光。

小時候,有一個老太太很自私,和很多人都有矛盾,還總愛罵馮侖。

馮侖就琢磨,戾氣這麼重的人,因為會折壽吧?

然而,那老太太卻活到了99……

後來,馮侖想明白了,那老太太罵人歸罵人,但罵完的那一刻,就不再糾結了,她不會事後還回想剛才讓自己生氣的事。

她更不會因為別人的眼光,就惴惴不安,鈍感就是這老太太長壽的秘笈。

其實這挺符合現代心理健康理論:

內在糾結、精神恍惚、過度不安這些敏感要素,都是導致我們不健康的深層原因。

7

我並非完全否定敏感,很多時候,敏感是優點,比如善解人意,洞察敏銳,刨根問底……

然而,過度敏感卻弊大於利。

要想改變,一個簡單的方法是,不要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多去接觸世間萬象,多去與人產生交集。

因為鈍感只有在實踐中修煉,豐富的經歷,所遇的三教九流,自會磨鈍你的神經,敏感圈自然也越縮越小。

良叔想起早上常吃的包子鋪,店主總是徒手拿起一籠籠熱氣騰騰的包子,有天我實在忍不住問他:

不燙嗎?

他笑了笑說:

拿多了,就不燙了……”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社群馬丁 的頭像
微社群馬丁

馬丁跟你說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