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社群是近期的熱點話題,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重視社群運營,身邊很多朋友抱怨社群難運營,要麼是活躍度提不起來,要麼就是火爆一陣後斷崖式進入沉默模式。為什麼會這樣?有什麼心法可以運營出屬於自己的活躍社群呢?文末給大家一套我摸索出來的心法:
我從1月中到現在,運營了2個月公司的社群,通過產品思維反覆運算出一套完整的運營思路:
整體框架:
1、思考社群核心定位
2、學習思考市面社群運營的套路
3、MVP驗證
4、失敗複盤思考+回歸初心、聚焦
5、PMF
6、開始輸出內容推廣
7、導流新用戶入群
8、增加積分玩法再度提升活躍,形成正迴圈。
一.思考社群核心定位
我在公司帶產品技術運營團隊,主要負責整個App,而我的半年核心指標是“留存”,所以App之外的社群定位就很明確了:
1、找用戶需求和場景;
2、是爭取實現社群和App的聯動,把社群用戶導流到App,並提升活躍。
所以社群的活躍度對我很重要,只有用戶認可我們,我們才可以找各種玩法去實驗,挖掘需求。
二.對市面上社群運營文章的理解
因此我先去找了一大圈社群運營的文章,發現社群大抵分為三類:裂變拉新收割類、課程服務類、自有使用者群類。
裂變拉新:
絕大部分社群運營文章都說的是如何這種,基本套路:
種子用戶為底—>誘餌引導新用戶入群—>入群後發佈任務,要求傳播海報—>完成後截圖人工審核—>發佈獎品。
而裂變的關鍵就在於如何最大程度讓用戶不斷發海報引入新人。
市面上十之八九都是這樣的文章,手段非常功利,玩法有一些變種和升級,但也無非是截圖要求要求朋友圈保留2小時或者轉發到社群3分鐘以上(2分鐘後無法撤回),誘餌從電子版資料換成實物or直播課等等。
運營者目的是洗使用者直接割羊毛。使用者的目的是要物品,根據物品的價值付出一定的社交貨幣。兩方各有各的心思,自然是玩不到一塊,活躍度必然很差。這種玩法只是單純降低了拉新成本,玩法不健康也不可持續,現在用戶對此類玩法愈發的不敏感了。
課程服務類:
最典型的是線上課程購買後平臺引導入群,群裡有助教隨時跟進,提供答疑、拉小牛來分享、催作業、作業點評等等,主要是提高用戶購課後體驗的,這也是保障複購率的關鍵因素。做得比較好的是三節課。
總的來說,課程服務類的微信群還是偏向於事件群,事件一旦結束,群也很容易散了。比如我所在的課程群在課程結束後,現在就是三節課小編每天發一個日報,末尾夾雜著新課的售賣,就一個機制化的群發內容來收割流量。
自有用戶群:
這種還沒怎麼見過詳細介紹運營思路的,所以我就斗膽把自己的運營心得分享出來啦。
三.MVP思路
沒有現成的套路,我該如何做呢?我唯一知道的理論是《小群效應》裡說的,把年齡、愛好、地域相近,性別相反的用戶(三近一反)放到一個群裡,會快速建立連接。那初期我的用戶量必然很小,不足以分組,那我就只抓一個“愛好”吧,定了群主題:歷史~!
我放了兩個入口引流:看鑒公眾號底部二級菜單、App首頁banner,同時用看鑒VIP會員卡作為入群獎勵來吸引用戶。
還不錯,每天能進群十來個網友,進來後我就單加好友發會員卡獎勵,很麻煩,所以進了幾十個網友後,我試試把獎勵停了,結果進群用戶量沒下降,於是我笑了,哈哈哈,不用老給網友們發VIP兌換碼了
另外,既然是主題群,那總得有固定的內容聊吧,我就想那每天晚上找一個話題吧,讓大家暢所欲言,沒想到這一招有效的建立了儀式感,大家每到晚上8點,都會等著群主我發佈當天話題。
大概運營了一周多後,1月30日群的資料是這樣的:
這個資料基本可以驗證了這個模式能跑的通,此時快到春節假期了,正好我們也要做個老客戶感恩活動,我就想趁這個機會拉一波用戶,沒想到遭遇到了“滑鐵盧”。。。
四.大規模引流的失敗
老客戶感恩活動的玩法是這樣的,我們給老用戶群發一條短信,贈送一些VIP權益,希望他們繼續回來用App。但當時正好因為Apptitle裡包含了“有料”這兩個被人申請了版權的文字,被蘋果下架了,導致App Store無法找到我們應用,我臨時就想把用戶導流到微信服務號沉澱,然後引到微信群。總計要發6w多條短信。
另外還會在總量20-30w閱讀的公眾號文章底部嵌入服務號二維碼,一樣導流到服務號。在進入服務號後會引導使用者進微信群~
我推算了轉化率,樂觀的估計起碼能拉幾百人入群,就買了8個群的機器人,興沖沖的等著。。。
結果大家都猜出來了了,效果很差,總共就新增了200多的服務號關注使用者,帶來了20多微信群用戶,一盆涼水灑了下來。
複盤的話,其實就是短信打開率、短信到微信的低轉化,公號底部跟內容無關的廣告導流效果差,都有很大關係。而且一個運營活動最好就只沖著完成一個目的去設計,不要想太多。另外,即使活動成功了,由於基本的運營思路沒有完善,真來了這麼多用戶估計我也承接不過來,所以整體來說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吧。
五.野心膨脹到回歸初心
即使這樣,春節期間也依然有自然增長的用戶進群,大家聊得也是異常火爆,下圖可以看到春節7天,3個百人群平均每天都是300+條聊天資訊,而且參與度達到40%(就是一小半的群友都參與互動了)。
這導致開春後我突然有點膨脹了,社群這麼活躍,我在想:是不是可以考慮去做裂變收割用戶一波了啊,在面試一個新世相做社群的妹子時,她很堅定的問了我一個問題:你到底是想做活躍,還是做裂變+變現。
那天我正好在聽孫子兵法,有一講在說:緊扣戰略中心,別跑偏。我突然就驚醒了,自己的初心是什麼呢?不是要做活躍麼?一身冷汗,趕緊回頭。
六.節後活躍度下降,如何挽回
春節後,活躍度突然下降。。。我問了些活躍用戶,要麼是上學了,要麼是工作忙。。。
腫麼辦!!!
活躍斷崖式下跌的幾天,我不停的想怎麼辦,仔細觀察後我發現一個現象:新入群的用戶總是更活躍一些!!我在想,是否可以給沉默下來的社群加入一些新鮮血液呢?
於是,在微信群到達5個100人群後,我開始嘗試回頭往最老的1群導新用戶。自然流量帶來的用戶量比較小,我還在想怎麼快速導新用戶進來:
七.內容整理後發佈到微信公眾號,再把新人導入微信群,形成正迴圈
這招來源於我的一次MVP嘗試:我把頭天晚上的精華內容整理到有道雲筆
結果我發現這連結的訪問量有160,當時群總人數是接近500人,這意味著連結打開率保守也在20%以上,說明這個精華內容大家還是蠻關注的嘛,那我可以考慮把精華內容整理後,用看鑒的公眾號來發佈文章呀。
負責內容運營的同學到崗後,就火速推進這個事,我們在內容裡很自然的加入了入群二維碼,運轉一陣後效果是這樣的:
標黃色的是我們社群產生的精華文章,可以看到閱讀和好看的比率比頭條要好,另外每篇都能新增大幾十的新微信群用戶,這些用戶解決了我們活躍度逐步下降的問題。加上新鯰魚帶動了老油條,新的爆發就出現了。
我個人初步感覺,100人以下的小群活躍度高,是要基於三近一反的原理的,如果關係鏈不牢固,大群還是有存在價值的。
八.增強社群運營機制
下面是我們的群公告,涵蓋了我們的社群運營機制,核心是建立規則、積分刺激使用者活躍、多種活動玩法刺激參與,增加積分後,用戶參與群活動也變得更加積極:
————————————————————–
歡迎各位群友發表自己的觀點,大家互相交流學習!
今日話題:
為何是秦統一六國,是歷史巧合,還是歷史必然,為什麼?
可以把自己的觀點發表到話題連結內,獲贊前三名將獲得積分獎勵!
【1】群內規則:xxxxxxxx
【2】簽到,積分及相應獎勵細則:xxxxxxxx
【3】活動玩法細則:xxxxxxxx
—話題討論連結—
xxxxxxxx
———————————————–
九.產品化驗證使用者場景
活躍只是手段,目的還是找產品需求。大家都知道微信群活躍的時候最大的問題就是海量聊天資訊,內容很快被刷掉,精華無法沉澱。出於這點考慮,我們快速開發了一個簡單的H5,讓用戶可以留言及互動:
在沒有任何運營機制刺激的前提下,資料還湊合,(最近兩天數據差了是因為新的社群運營同學沒有繼續沿用我的群發策略改用手動發佈機制,導致H5曝光下降),UGC的可能性被基本驗證了。
通過分析資料,我們除了繼續對H5做反覆運算優化外,也考慮加入更多運營機制,繼續培養用戶習慣
另外,我們還增加了新的玩法:PK話題玩法,使用者選擇一方站隊,然後提出自己觀點,上線第一期資料表現很不錯:
頁面UV:152,PV:965,投票總數:151,評論數:90,總點贊次數:188
這個前提是群的總人數在1000左右
以上的UGC產品形態經過驗證,接下來我也考慮移植到App內。當然,我們仍然會不斷優化H5的體驗。比如下面是反覆運算若乾版之後昨晚最新的H5截圖:
附送:機器人運營小技巧
我們在微信群裡用了機器人,能實現下面的一些功能,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1.簽到:
我們用機器人來完成簽到動作,自訂了簽到話術為品牌名,然後定期給堅持簽到的用戶發一些獎勵來鼓勵用戶持續打開微信群,養成習慣
2.入群歡迎語:
告知使用者微信群的價值,需要遵守的一些規則,以及做個簡單的打招呼破冰
3.智能陪聊:
機器人自帶功能,網友有時無聊了會調戲機器人來獲得樂趣
4.資料分析:
通過資料分析挖掘准KOL,並私加好友來加強聯繫
尋找不同群的差異,比如運營活躍度更弱一些的群,特別在話題發佈早期比較重要,把節奏帶起來
5.群發:
昨日話題整理、每日圖片、話題發佈,都可以用到群發,大幅減少工作成本
6.關鍵字回復:
比如我設置了“話題”為關鍵字,並自動觸發當日話題連結回復。某些時候使用者會問今天話題是什麼,這時機器人就會自動回復連結。
目前我用的是紫豆助手,但是說實話,最近資料不穩定,我頭都大了,天天催他們都說好的,馬上給對接。但就是改不好!我知道紫豆的CEO也在關注我的號,能不能給個說法啊。。。
產品思維運營社群的心法總結:
最早,我對社群運營的邏輯也一無所知,但通過產品思維分析,首先明確了社群的定位,這個定位很重要,我們在運營過程中要抵制誘惑,時刻牢記我們的初衷。
然後用少量資源快速啟動,快速驗證用戶和我們設想的匹配度,這個過程可能很順利,也可能是會遭遇挫折,沒關係,MVP就是用來驗證設想的,和用戶進行大量互動去尋找場景,一旦找到了,通過打磨細節,到達PMF(Product/Market Fit)的狀態就不難。
然後抓住你的核心目的,基於AARRR海島模型去做大量實驗反覆運算你的運營手法。其實這就是產品思維,一樣可以用到社群運營上,相信大家都能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活躍社群!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