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斯先生講“公關建立品牌,廣告維護品牌”。那到底什麼樣的公關可以建立品牌?什麼樣的公關不可以?公關建立品牌和廣告建立品牌究竟有什麼不同?究竟什麼時候適合公關建立品牌,什麼時候適合廣告建立品牌?定位界廣告建立品牌屢見不鮮,邊界何在?
接下來我們一起探討公關建立品牌和廣告建立品牌的不同。
我們從身邊的一個現象開始說起。不管是定位的支持者還是反對者,我們都很容易發現只要談定位,就容易出現三個字——“第一人”。我們有各個區域的定位第一人、各個領域的第一人。
在大象商學院林建紅組織的中原定位大會上,主持人介紹我,用了兩次“第一人”。“有請定位公關第一人快刀何分享”,第二次“有請定位公關第一人分享”。和各位報告一下我當時的感受,從頸椎到腰椎,全是冷汗。
我們試一下。李勇是廣西志公教育創始人,“中國教育前路漫漫,中國教育未來第一人是你了!”李總什麼感覺?
我們請高維學堂的林總體驗一下,“中國企業失敗率很高,中國企業就靠你了——企業培訓第一人!”感覺怎麼樣?感覺很不舒服,我們不舒服,他也不舒服。曹操說,你這樣是把我放在火上烤。這種感覺,就是火烤的感覺。
為什麼我們要講領導者,但講了之後體驗有一點怪,有一點火烤呢?
對應到定位傳播實踐,廣告可以不斷強調“我是領導者”“我是開創者”“我銷量遙遙領先”“去年繞地球七圈”“今年繞地球九圈”,廣告可以示強,可以盡情示強,只要法律不反對。但公關一直說遙遙領先,感覺就怪異——公關要示弱。
為什麼公關要示弱呢?當品牌單獨出現時,品牌當然可以示強,這樣可以綁定品類、特性,進入心智。但當品牌和人一起出現時,作為一個人,你要被認可,你要被接受,你要被認同,就必須要示弱。我們歡迎什麼樣的人?喜歡什麼樣的人?這是有社會習俗、文化規範的,這是公關的要意。
廣告可以不見人,但是公關必須有人。引用一句裡斯先生的話:“因為媒體不能採訪一條麵包,媒體不能採訪一輛汽車,媒體只能採訪一個活生生的人。”公關必須見人,對這個人的要求和規範與廣告不同。
當我們用公關建立品牌時,這點不同背後隱藏著巨大差異。
當我們開創一個新品類、推廣一個新品牌的時候,靠誰來推?全靠企業自己嗎?對於某些開創性的新品類,全靠企業,成本過於高,企業難以負擔。我們需要社會幫我們推,我們需要政府幫我們推。
因此,公關必須激發外部力量,幫助品類發展。
但憑什麼別人要幫你?
第一,幫助你對我、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第二,憑什麼我要相信你說的是真的呢?
第三,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你們是最好的選擇嗎?是必要的選擇嗎?
只有三個問題的回答同時都是“YES”的時候,才能贏得幫助。
繼續探討。
第一,外部力量為什麼要幫助我們呢?
答案在德魯克這句話裡:“企業是社會的器官。”有需求、有問題,才有品類的土壤。問題即品類,需求即品類,所有品類的存在都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而來的。所以當你講清楚品類的社會價值究竟是什麼的時候,就能贏得人們支持的意向。
舉個例子,重慶有個速食品牌——鄉村基。我們去他們公司時看到兩句話印象比較深。
第一句話是:“我們的願景:打造中式速食領導品牌。”聽完這句話以後,你想要支持他嗎?有欲望嗎?(聽眾舉手)
第二句話:“做一頓好吃的飯,讓出門在外的人感受到家的溫暖。”怎麼樣?願意支持嗎?(聽眾舉手)舉手多一些,大概兩到三倍。
為什麼後一句話會激發你支持的欲望嗎?它體現了社會價值,你的存在對社會意味著什麼。馬雲講阿裡的使命,“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我看阿裡離使命越來越遙遠了,因為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第二,找到使命,表達使命之後,我們還要展示能力的不足。
如果李總做好廣西志公教育,他已經很厲害了,全部搞定了,此刻對於李總,我們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那就是點贊——“你真棒!”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們見面不相識,而是我們相識十年,都只是一個朋友圈的點贊之交。聯手動回復都沒有,只有點贊。
我們看這個模型,首先提出一個能夠贏得大家支援的目標,這往往是組織的使命;其次,展示相對目標能力的不足。
按照這兩個維度,可以分為四個區域。
第一,點贊區,當目標很認同,能力足夠,別人只能給你點贊。
第二,支援區,目標認同,能力不夠,就給別人一個支援我們的介面,這就是左上角的支持區。
第三,忽視區,如果你既沒有目標,又沒有能力,就被忽視。
第四,反抗區,如果能力極強,目標不認可,會出現什麼?反抗。李彥巨集當選工程院院士,許多人在朋友圈號召北大校友聯名反對李彥宏當選,因為對他的價值觀不認同。包括許多人反對滴滴,為什麼?因為對滴滴的價值觀不認同。
我們看一個最年長的網紅的故事。這個網紅大家都認識——故宮。上一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帶領團隊打造了這個網紅。單院長講,有一個國家領導來故宮視察,故宮就給看一個文物,中國最大的玉璽,好看嗎?好看,但玉璽柄壞了。
領導就問:“怎麼回事?”
回答:“地庫庫房的條件不夠好。”
“為什麼不夠好?”
“地庫裡面有180萬件國寶級文物,裡面有絲綢、有字畫、有玉器、有青銅,我們照顧了一些主要文物,像這個東西不是主要文物,我們也照顧不到。”
“那看上去庫房條件需要改善。”
“是啊,可不是嗎?就是差錢。”
“多少錢?”
“4個億”。
就這樣,故宮為急需保護的文物爭取到4個億的庫房改造資金。
大家看這個截圖,單院長講:
“我們的經驗是,越是主要領導來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給他看最不好的地方,看什麼地方呢?看那些荒草淒淒的地方,看那些黴味撲鼻的地方,這樣領導的責任心油然而生,就給我們解決很多問題,屢屢得逞。”
所以你們市領導到你公司,看完之後不是說“李總,你真棒!”看完之後要問——“缺多少錢?缺多少地?”這樣的問題最好。
贏得支持,還要第三點,成為解決特定社會問題的首選。
首先來看一個案例,你認為中國過去一百年以來最好的廣告語是哪條?
(聽眾回答:“送禮就送老白金!”“打土豪,分田地!”)
廣告好不好,不要看廣告,看療效。這個廣告療效最好。在定位界,這個廣告語也被認為是調動了心智的能量,掌握了心智的兵符,成為革命勝利的關鍵。
但今天,我們要證明:這則廣告要起作用,要以公關為前提。大家相信嗎?
——我們一起來證明。
我們提三個問題。
第一,誰去打的土豪?
第二,誰帶領貧苦農民打的土豪?
第三,早期革命者都是貧苦農民嗎?
不是,主席是富農,總理是資產階級背景,設計師是法國留學海歸。我們深圳往北,有個海陸豐根據地,領導人是彭湃,彭湃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系畢業,家裡有1500個農民。他分田地從哪裡開始分?從自己家的地開始。
所以,對這些革命者而言,他們革命是為了分田地嗎?不是,而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給中國社會一個出路,而只有通過共產主義才能實現這個方向,共產主義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首選。在馬克思體系中,社會形態或品類,被劃分為原始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而只有共產主義才能解決這問題,它成為首選。
各位,今天看起來大家都在關注自己的生活,關注自我,宏大敘事是否還能得到人們的關注和支持?
穀歌是全球最偉大的創新公司之一,谷歌創始人拉裡·佩奇說,我願意把所有財富捐贈給一個人,幫助他實現他的使命。這個人是誰?埃隆·馬斯克。
馬斯克的使命是什麼?——“讓人類成為多星球物種。”
人類自存在以來,一直是單星球物種,馬斯克希望幫助人類成為多星球物種。這個故事宏大到震撼。為了多星球物種,馬斯克圍繞火星移民,分別做了一個SpaceX火箭公司、特斯拉電動汽車公司和一家能源公司。
上述案例,都通過講述一個社會演變的故事,通過講述更高層社會問題的演變歷史,推導出一個解決方案,贏得支持。
這個方法,是否還有應用?——有,我們熟悉的定位理論就在用。大家都讀過《定位》,這本書的序言是什麼?——鄧德隆先生寫的序言,標題是《定位:第三次生產力革命》。第一次,泰勒科學管理;第二次,德魯克管理學;第三次,定位。這三次革命,分別對應著工廠時代、市場時代和心智時代。
我們把上述這類傳播內容,稱之為“品類故事”。品類故事不是關於本品類的故事,是關於上一級品類的故事;品類故事不是關於品類歷史的故事,是關於品類未來的故事。品類故事是通過定義人們對上一級品類的整體認知,進而為新品類建立認知優勢,贏得選擇的故事。
為什麼我們需要品類故事?為什麼不只講品牌故事就好?
——一切思考的起點都是“顧客”,因為顧客不同,物件不同。
消費者喜歡聽小故事,因為小和聚焦才能準確解決他的問題。但社會公眾喜歡小故事嗎?媒體喜歡小故事嗎?領導喜歡小故事嗎?企業解決就業200人,市領導有沒有感覺?企業營收10個億,媒體有沒有感覺?——不,媒體喜歡聽大故事,聽火星級別的故事。
不僅如此,內部員工也都希望做一件對大眾、對社會有意義的事,希望參與到一件偉大的事情中來。
這就是人們心智中對大故事的需求,對不同的人,進入不同的心智,要採取不同的故事模型,這就是品類故事的需求之源。
有個十七年前做定位的品牌,到今天還是領導品牌——江中健胃消食片。當年消食片暢銷,是因為人們從沒得吃,到放開吃,吃撐了,“肚子脹,不消化,江中牌健胃消食片。”
今天,人們還會吃消食片嗎?人們更多是要節食,要減肥,要吃沙拉不吃飯。
所以,一直有一種錯覺,今天人們不需要消食片了。並不是!比如90後年輕人,有大把人“佛系養生”,怎麼養生呢?啤酒杯裡泡枸杞,泡完夜店去夜跑,火鍋陪伴消食片。
去年,人民日報微博報導一則奇聞——成都火鍋店出現江中消食片,年輕人一邊涮火鍋一邊吃消食片。各位,消食片迎來了一個巨大的品類故事,一個人們從吃飽到吃好的故事,一個從沒有吃,到有得吃,到好好吃的故事,一個年輕人追求自由、享受生活、不忘健康的故事。
這個故事背後,是消食片的一次巨大機會——從藥店到餐桌,從家中常備,到包中常備。中國有多少家藥店,又有多少家餐桌?年輕人一周進幾次藥店,又進幾次餐廳?
在這個故事裡,消食片處處是盟軍,餐廳願意送,顧客樂意吃,吃完還順手把包裝上的有趣文案轉到朋友圈。一句話,這個故事能夠調動社會能量,贏得支援,用社會力量推動品牌發展。
其他定位品牌也同樣蘊含這樣的能量點,蘊含著贏得支援的機會,蘊含著調動巨大社會能力,幫助品牌進入人們心智的機會。我們看王利芬對飛鶴冷友斌冷總的訪談,她說:“如果有一個中國的企業能夠建立一個品牌,不但跟洋品牌站在一起,而且還能把這場仗打贏,每一個中國人都會為他助力。”
王利芬連續問冷總三次,“這種聲音,冷總你聽見了嗎?聽見了嗎?聽見了嗎?”
對於一家做中考圖書的品牌,社會能量在哪裡?一位圖書編輯告訴我,他們去貴州調研時,看到一個12歲小姑娘挑著一擔柴禾走,他問小姑娘為什麼不上學?小姑娘說,我們這個村從來沒有出過高中生,我們這裡出不了人才。
這個故事背後的力量是什麼?是每一個孩子都有成才的權利。做圖書,就是把全國最好的老師的教學方法集中在一起,雖然你們沒有辦法把最好的老師請來,但可以通過書學到。這樣幫助每一個孩子去成才。
對於今天的“5·11中國定位日”,背後的能量在哪裡?5·11的能量,就在5·10!5·10提出的問題,5·11來解決。
最後提一個問題:
有觀點認為,當你是品類跟隨者的時候,你要講品牌故事;當你是品類領導者時,要講品類故事。是這樣的嗎?
不一定。
我們不能假設品類領導者是一個常量。什麼是領導者?追隨者成就領導者,沒有追隨者就沒有領導者,誰的追隨者越多,誰就越有可能成為明天的領導者。
因此,吸引追隨者,爭奪追隨者,是領導者的必修課。對於個體而言,心誠未必靈;但對於群體而言,心誠常常靈驗。英國人都認為要脫歐,於是就脫歐了。
贏得追隨者,就要贏得追隨者的未來預期,贏得了未來預期,人們就會交付你以現在,你就有更大的概率成為領導者。
而且,追隨者是有限的,你這邊多了,對手就少了。此消彼長,兵力優勢的改變是加速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