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莽英雄越來越少,專業派創始人越來越多,也都知道流量和管道不穩定,都在尋求品牌系統化建設的體系化能力。
專業派之間,拼的最終是品牌
一個時代結束了,再也不是競爭視角和產品視角的時代了,而正式進入用戶時代、品牌心智時代。現在市場上也都是專業派的創始人,草莽英雄越來越少,和僅靠流量管道的創始人越來越少。
越是專業的品牌時代,越要去重回品牌本質,越是要注重品牌系統化的建設和管理。
專業派創始人越來越多,也都知道流量和管道不穩定,還是要回歸到最核心的用戶身上,誰能給用戶創造價值,誰能洞察用戶需求,誰能發自肺腑的尊重用戶,誰才能真正建構起在用戶心智當中的壁壘——也就是品牌。
品牌視角和使用者視角是寶潔可樂這些全球化大企業,早在百年當中,就已經踐行了品牌系統化建設的基本工作,所以才能夯實品牌基礎、歷經百年而不倒。
今天我們先簡單分享關於品牌系統化建設的實戰問題,更多系統性乾貨內容,HBG院長麥青老師會在HBG創始人私教5月場《品牌系統化建設BBF與品牌資產體系化》閉門課中與各位創始人進行分享與深度探討。
品牌系統化建設促進系統性效率
企業有兩種效率機制,對企業的增長起到兩種作用:
一種是局部效率,比如某些品牌,特別擅長內容行銷,但不擅長管道運營等其他板塊;又有些品牌特別擅長銷售,但不擅長產品。
創業一開始都是先從局部效率開始的,從自己最擅長的長板開始入手。但一旦跨越過從0~1之後就會發現,局部效率拯救不了自己的品牌持續增長,很快又會縮回去。然後又得從0~1,從頭做一遍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從局部效率入手,到達界值之後又縮回去。
另外一種是系統效率,是指品牌可能沒有特別突出的局部效率,但就是有相對四平八穩的系統性綜合性的效率。比如你會看到很多頭部品牌在產品、行銷、內容、管道、紅利等等層面上的各自每個板塊,都有強勁的新銳品牌作為競爭對手,新品牌往往在某些局部效率上遠大於頭部品牌,但為什麼頭部品牌依然還是能保持市場份額的優勢?這就是因為系統性效率的原因。
系統性效率不追求某一個局部效率的100%完美,而是追求各個板塊四平八穩正常專業的發展,並能有條不紊的配合協作,系統性效率並不追求單一板塊工作的完美,也不追求板塊與板塊之間完美協作,甚至企業當中有很多摸魚情況,以及很多局部工作板塊上的錯誤決策和矛盾摩擦,但瑕不掩瑜,不會影響整個品牌的系統效率。
當下時代因為專業派的創始人越來越多,每個創始人在局部效率上都已經有自己的擅長之處,但創始人與創始人之間,品牌與品牌之間最大的區別和差異化就是在品牌的系統化建設上面,只有品牌的系統化建設是促進系統性效率的。
品牌系統化建設能力,是在促進系統性效率。
一旦建構起一定的系統性效率,讓品牌跨越從1到10甚至從10到100的成熟階段,往往品牌就不太會再倚重於某一個局部板塊,或者僅依賴于某個個體英雄,只要體系的作用還在,只要還尚有系統性效率,就還能繼續增長。
缺乏系統性效率的品牌,往往做到從0~1就再上不去了,就會卡在一個卡點上面,一旦生意規模上不去增長,無法持續,可能就會縮回去,又要從頭做從0~1了。
品牌系統化建設16大關鍵問題
在當下,即使企業家們雖然已經敏銳地感覺到——當前時代已經從競爭時代轉向品牌時代,卻仍然不知道關於品牌系統化建設的16大問題:
1.品牌增長的終極目標KPI是什麼?
2. 品牌系統化建設的終極目標KPI是什麼?
3. 品牌增長vs.品牌系統化建設的區別是什麼?
4. 從KPI終極目標,以終為始,如何拆解落地路徑?
5. 如何進行5維整合分析?分析市場、競爭、行業等等?
6. 如何從5維整合分析當中提煉機會?
7. 如何科學劃分用戶、而不假裝細分用戶?
8. 如何洞察用戶的真實需求,而非偽需求?
9. 如何從0到1搭建自己的品牌資產體系?
10. 從品牌資產如何落地指引產品、行銷、管道?
11. 從0到1梳理自己的品牌架構策略?
12. 如何從0到1梳理自己的品牌創新策略?
13. 如何從0到1梳理自己的產品整體策略?
14. 如何從0到1梳理自己的品牌內容策略?
15. 如何落地品牌GTM的5大工作板塊?
16. 如何保證GTM落地能夠更系統更高效率?
企業越大,遇到的系統性的底層品牌問題就會越多,品牌的系統化建設底層根基如果不穩,後續的增長也會搖搖欲墜。
可能過去的年代,會給到我們創始人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企業在品牌根基不穩的基礎之上,僅憑管道大滲透也能繼續維持生意,但到了當下的品牌時代,壓根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能留給企業繼續搖搖欲墜的增長空間。
所以,品牌的系統化建設真是迫在眉睫,但又是基本功是日復一日,日拱一卒的具體工作落地,才能一步步夯實品牌基礎,提升每一個行銷動作和管道動作的效率,才能提升品牌的價值,才能真正在每一個小動作當中沉澱品牌資產,最終讓品牌做得越來越容易、越來越有複利。
創始人必須首先自己對品牌系統化建設BBF有底層邏輯的認知,才能從0到1靠內部團隊系統實戰落地品牌建設、品牌資產、市場洞察、用戶洞察、趨勢洞察、品牌架構策略、品牌創新策略、產品線策略、新品策略、內容策略、以及行銷管道大滲透,最終達到用戶心智大滲透、與生意大滲透的雙重終極目標。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