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產品力向外釋放,品牌部向內生長

 

產品力=商品+視覺呈現+場景+人群定位

1.消費邏輯改變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趨勢,就是當下的消費環境裡,“品牌”的存在感越來越弱,“產品”的存在感越來越強,大家的消費邏輯,開始進入“爆品為王”的新週期。以前的消費者是什麼牌子“響”,買什麼;現在的消費者是,什麼產品更好、差異化更強、獲取成本更低、性價比更高,就買什麼。 至於它是大牌還是新品牌,是代工品牌還是工廠品牌,品牌態度是什麼,好像變得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品牌的產品,對得起消費者的需求。

當我們坐在辦公室裡,突然想喝一杯奶茶,大家會點喜茶、樂樂茶,還是奈雪?亦或是瑞幸?檸季?蜜雪冰城?

天氣轉涼需要購買換季衣服了,FILAZARA、優衣庫,大家會選哪家?或者是,直接到淘品牌、抖品牌刷一刷?

家裡的雞蛋沒了,大家會去大潤發、盒馬、門口菜場?還是美團、叮咚、餓了嗎?

答案是:完全隨機。

也許A出了新口味,B出了聯名款,C店剛好在旁邊,D店恰好滿足消費者的社交需求,E店正好打折,F是品類頭部,以上都可能成為消費動機。但大家發現沒有,所有的消費動因都是基於產品本身展開的。

2.產品力向外釋放:

基於產品力,驅動構建品牌力

什麼是產品?我認為對產品的理解不應該僅僅局限於商品本身,「產品」的本質是“商品+視覺呈現+服務+場景+人群定位”的總和。

而品牌,則是產品力的外在感知。

在非充分競爭的週期裡,往往是品牌先入為主的經營模式,由品牌理念去指導產品生產,大家認准一個品牌,它有什麼,消費者就買什麼。而當下的市場環境裡,需求越來越細分,產品種類越來越多,品類被開發的越來越全面。經營者往往需要先忘掉「品牌」的概念,把「產品」做好,基於產品所能滿足的需求,讓品牌認知自然而然地產生。

舉例,我們前段時間分享過的大潤發「土豆麵包」案例,高鑫零售在戰略端打的關鍵字叫“差異化”,於是有了“土豆麵包”爆款商品,而這個爆款的產生,會成為大潤發自有品牌創新研發能力強,用料實在真誠的品牌認知;最近大潤發又進一步升級了食品區的功能和佈局,以更具“煙火氣”的呈現和銷售方式,形成了與其他商超的差異化認知。

再舉例,在我們最近研究的抖音電商服飾行業案例中,紅太羊絨賣爆了,我們分析到,一個很核心的原因是它的產品力夠強,再加上清晰的基於人群定位的產品線劃分:高端商務定制+正式簡約+年輕運動,貼合人群需求研發相對應的產品系列,基於品類賣點實現優勢深耕。並最終借助抖音電商平臺的流量賦能一舉引爆。

以及,近幾年很多達人IP孵化的“達品牌”,類似李子柒的螺螄粉、暴走漫畫的下飯醬、小文哥的蒜蓉醬、不惑居的半江半湖、冷少的榨菜,你會發現他們熱賣的底層邏輯就是三步:

先聚焦單品把品質感放大;

再疊加IP影響力實現認知賦能;

最後吃足流量紅利。

本質上,這也是產品力邏輯驅動的。

除此之外,大家可以去研究一下最近幾年冒出來的新品牌,理想汽車、蕉內,以及一些正在反超頭部的快速上升品牌,瑞幸、塔斯汀,還有品類品牌檸季、每日黑巧、王小鹵等,思考一下他們的成長路徑。不要在深入研究前就給一個品牌武斷下定義:“只會行銷”。如果一個企業的產品底部支撐不夠,過度行銷只會加速品牌走向死亡,只有企業的「產品力」抓住了消費需求的痛點,行銷把它有效轉化為品牌力。    

3.品牌部向內生長:

借助行銷傳播實現認知聚焦

那是不是企業的品牌部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大家都去搞產品研發好了。當然不是。相反,品牌部的作用會更加重要,而一個趨勢正在形成,它就是:品牌部向內生長。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未來品牌部的職能會跟產品研發、包裝設計、管道擴展、人力資源等部門的連接更加緊密。甚至一些品牌已經開始拒絕空降而來的品牌總監。高管走馬上任前,必須先去各個部門輪崗,熟悉企業的各個環節。這樣在傳播實操層面,才能從源頭理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產出“言之有物”的行銷內容。

而有效的行銷傳播,一定是基於產品賣點本身展開的。網上有一個調研說“全球90%CEO都是行銷出身的”。因為一個企業經營者一旦理解了行銷、品牌、產品之間的關係,就幾乎掌握了財富的密碼。

一個並不小眾的認知是,大多數行業已經進入充分競爭時代,基礎功能越發趨同,價格越發透明,品牌忠誠度完全失靈。品牌不再是我們消費因素的第一審視指標,它慢慢演變成了一種資格,一張能夠被選擇的門票;而差異化的產品認知正在一波又一波脈衝式的爆品設計中,成為促成選擇的第一驅動力。

4.總結一下

第一,“品牌”和“產品”不是平行關係,也不存在“孰重孰輕”的比較,把「產品」做好,品牌認知就會形成;

第二,品牌部需要向內生長,抖機靈做不到長期的品牌認知構建;

第三,產品力再強,也需要擁抱流量;以及,產品力是流量的敲門磚;   

第四,再極致的產品力構建,也需要品牌來承載,品牌是被消費者選擇的門票。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社群馬丁 的頭像
微社群馬丁

馬丁跟你說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