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7 年即將結束。這一年裡中國互聯網圈又湧現出了無數創業者,上演過大大小小的故事,但其秩序並沒發生太大變化,這與西甲的格局很相似,騰訊和阿裡有如皇馬和巴薩,佔據著絕對優勢,儘管挑戰者不斷,但第一的寶座始終是兩大巨頭之間的較量。 然而,具體到這一年,沒有哪一家公司像騰訊一樣搶佔這麼多熱點:今年最火的共用單車、遊戲和小程式,都與騰訊有關。中國互聯網圈,或者說國人的生活趨勢,都能從騰訊身上得到體現。

 

  最值錢的公司和最火的遊戲 網上一直流傳有這樣一個段子:騰訊有個老員工,每月收入除必要開銷外全部買公司股票,不管漲跌,堅持了 7 年,生活儉樸,只有夏利車一輛,全家租房,工資一直很屌絲,目前資產過億。 段子歸段子,但騰訊上市 13 年來,確實很少讓投資者失望,尤其是今年,騰訊的股票大概又造就了不少億萬富翁。

 

  2017 11 21 日,騰訊市值突破 5000 億美元,成功超車阿裡,是國內乃至亞洲首家市值超過 5000 億美元的公司。要知道,在 2017 年初,騰訊的市值才剛剛達 2300 億美元,不到一年時間裡,其市值先後被刷新至 3000 億、4000 億美元直至翻倍,其股價也從不到 200 港元一路漲至 400 港元左右。 錯過騰訊股票,大概是今年很多股民最後悔的事了。 支撐起騰訊市值的,自然是其不斷攀升的業績。 雖然是靠社交起家,但從營收來源來看,騰訊本質上是一家遊戲公司。今年靠著現象級手游《王者榮耀》,遊戲依然是騰訊最賺錢的業務。2017 年前 9 個月裡,遊戲業務一共為騰訊創造了 735 億元收入,在總營收占比中超過 40%,遠遠甩開了這一領域的競爭對手網易。

 

  圖片來自:澎湃新聞誕生於 2015年的《王者榮耀》,刷新了業界對手游週期的認知,在 2017 全面爆發。日活超過 5000 萬,至今仍高居 iOS 收入排行榜首位,業績方面已無需贅言,騰訊今年能交出亮眼的成績,軍功章必定少不了《王者榮耀》的一半。 佔據國人碎片化時間之余,《王者榮耀》還是熱點話題的常客。它招致了《人民日報》和新華社數次點名批評,遊戲是否需要分級的話題被再次提起,遊戲中架空的歷史和混亂的人物設定,甚至引發了該如何演繹歷史和文化討論。換而言之,《王者榮耀》已經成為了一種現象 正面也好,負面也罷,不可否認的是,騰訊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王者榮耀》的火爆,正是其影響力日益擴大的縮影。

 

  小程式,在爭議中前行剛進入 2017 年,小程式上線就成為國內科技圈最受矚目的事件。雖然這種輕型應用的形式並非微信首創——前有百度、UC 輕應用,後有 Google PWA,與小程式都有類似的目的,但微信顯然是最投入的一家,大有“All in ”之勢。

 

  圖片來自:簡書不過自小程式問世以來,關於它的爭論就沒停止過,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小程式是運行在應用內的應用,這是否暗示著微信想要成為另一個 App Store 的野心,往大了說,騰訊是不是打算另造一個微信 OS”?二是小程式的定位仍不清晰,大一點的廠商都做了小程式,也不乏有創業者投身其中並受到資本追捧,如小睡眠遞名片等,但到底是將流量和用戶掌握在自己手中,還是借助微信的流量為自己引流但同時也受制於他人,app 與小程式的取捨仍是個難題。 一年過去了,承載著為微信連接線上線下使命的小程式,最終火的反倒是一些線上的功能,如騰訊自家的王者榮耀小程式騰訊投票群裡有事,以及一些基於社交的爆款小程式,如匿名聊聊和同樣基於好友分享的電商類小程式,如拼多多等。這兩天被作為重磅功能推出的小遊戲,除了進一步佔據用戶的使用時間,與線下二字也並無關聯。

 

  摩拜單車算是少數符合微信初衷的小程式,這主要是微信給了掃一掃直接進入其小程式的一級入口,與後來上線的搜一搜同理,主要還是依靠來自微信的流量。 這一年下來,從上線之初的火爆,到中期因微信的各種限制加之開發者找不到方向而歸於沉寂,再到下半年隨著線上搜索、二維碼識別等功能的開放以及爆款和融資出現而重新吸引眼球,小程式的熱度有如過山車般起伏,但總體還是呈上升之勢。 而儘管爭議不斷,追捧和唱衰的都大有人在,但微信強推小程式的決心絲毫未見動搖:開放搜一搜入口、馬化騰親自月臺乘車碼、拉攏星巴克等大品牌、推出信用分等動作,說到底都是為了推廣小程式,上一次微信在一個產品上如此下力氣,大概還要追溯到微信支付上線之時。

 

  未來,騰訊還要靠流量和資本講故事 7 年前“3Q 大戰爆發時,正是騰訊最為動盪的一段時期。彼時的騰訊,正四面樹敵,做電商,拍拍網一直半死不活;做支付,財付通無人問津;做搜索,騰訊搜搜也以失敗告終……似乎除了社交和遊戲,騰訊在其他領域都做不好,反而得罪了一票競爭對手和創業者。 不過,當年與奇虎 360 的那場鬧劇,卻也促使騰訊由封閉走向了開放,與其凡事親力親力,不如花錢讓人為自己辦事。

 

  縱觀今天騰訊的商業帝國,電商、搜索、支付、出行等,一個都沒落下,但除了支付外,其他大部分業務都是收購或入股其他公司而來。 最明顯的領域莫過於零售領域,這是騰訊多年來的心病和短板。 線上的京東、唯品會、拼多多,線下的永輝超市,較有規模且不屬於阿裡巴巴的商家,大多被騰訊網羅至旗下。別忘了還有微信上不計其數的中小商家,在流量越來越貴的今天,去中心化的微信或許是這些商家更低成本的選擇。 收購滴滴、入主摩拜,這幾年出行領域的風口,騰訊也沒有錯過。 當然,對於自己擅長的內容,騰訊還是要親自上陣的。 儘管今日頭條來勢洶洶,但微信公眾平臺作為最早的自媒體聚集地,依然是內容創業者們無法捨棄或忽視的平臺。 面對微信公眾號不可避免的資料下滑,騰訊也做好了兩手準備,QQ 內置的看點和微信的看一看都被視為是騰訊應對今日頭條挑戰的防禦型產品。

 

  圖片來自:17173 騰訊影業成立時間只有兩年多,卻動作頻頻,《擇天記》、《爵跡》等姑且不論口碑如何,但起碼也都是大 IP 改編的熱門影視。依託著已佔據國內網路文學市場不只半壁江山的閱文集團,騰訊影業在影視資源方面自然也是近水樓臺。今年 9 月雙方就共同宣佈了將對《全職高手》、《一人之下》等人氣動漫作品進行影視化改編。 如果說騰訊影業還只是空有票房,口碑欠奉,那麼前不久在香港上市的閱文集團,則是騰訊在內容領域更為可靠的保障。11 8 日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後,其股價一路暴漲,市值一度逼近千億港元,當天收盤價就已超過發行價 80% 以上,成為港股 10 年來最火 IPO

 

  圖片來自:鳳凰科技而與其說閱文集團沾了騰訊系的光,倒不如說是閱文在國內網路文學市場的實力以及商業化方面的潛力,讓騰訊在內容領域給人以更多的想像空間。 與零售息息相關的金融,騰訊也不想假他人手。早在 2014 年,微眾銀行就拿到了商業銀行牌照,它最為大眾熟悉的產品當屬微粒貸。今年 8 月份時,微粒貸證實其貸款餘額超 1000 億元,規模已與四大行的一部分省級分行相當。前不久上線的信用分,亦是為後續的貸款征信業務作鋪墊。 10 月獲得經營保險代理業務資格後,騰訊還開始在微信上賣起了保險,加上此前入股的眾安保險、和泰保險和香港英傑華人壽,騰訊在保險業務上完成了財險、壽險和保險代理的三大佈局。 馬化騰希望騰訊有朝一日能做成互聯網上的水和電,現在看來,騰訊確實在朝著這一方向前進。生態的一步步完善,是人們對騰訊的未來仍抱有信心的依據。

 

  投資或許才是騰訊最擅長的事 騰訊 2017 年的活躍還表現在投資動作上。據不完全統計,騰訊在 2017 年的投資事件數量已經超過了 120 起,相當於每月至少 10 起。

 

  圖片來自:IT 桔子有觀點認為,從投資規模來看,騰訊算得上國內最大的 VC(風險投資)了。也有人認為,騰訊的投資模式更接近於 PE(私募股權),因為它所青睞的是發展較為成熟的企業,換句話說,是每個行業的頭部企業,以今年為例,六成的投資都是在 B 輪或 B 輪以後。 這樣的投資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出於佈局需要的戰略投資,多出現在國內的公司,如摩拜、搜狗、永輝、唯品會等。騰訊給這些公司帶來的不僅是巨額資金,還有更為寶貴的流量支持。而正是因為有了流量加持,騰訊總是得以以較低的價格獲得股權或實現收購,例如 2013 年入股搜狗時,騰訊只花了不到 4.5 億美元就拿到了 45% 股權,如今手頭的股票價值已高達 20 億美元。

 

  QQ 和微信月活用戶數增長趨勢從騰訊最近幾季的財報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出,QQ 和微信的用戶量增長都在逐漸放緩。顯然,在用戶增長的天花板到來之前,如何從現有用戶身上賺更多的錢,是騰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那麼利用手頭的流量助投資對象一臂之力,帶動其增長,讓自己的投資增值,不失為流量變現的一種切實可行的途徑。閱文集團、眾安保險、搜狐等企業初登股市便受熱捧,便是騰訊效應的最好證明。 除此之外,騰訊還有一部分投資是屬於財務性質投資,多見於境外的公司,如對 Snap、特斯拉、 Netmarble(韓國最大手遊公司)等公司的投資。以 Snap 為例,騰訊在 2013 年參與了它 B 輪融資,今年年初 Snap 上市後,根據媒體預估,騰訊大約可以拿到 2.5 億美元的回報,考慮到當初騰訊的投資金額只在 1000 萬美元左右,收益率已是相當驚人。 在老虎證券的一份分析報告中指出,騰訊的投資規模約為 350 億美元,是一家不折不扣的投資機構。當外界將目光聚焦於微信、小程式或者《王者榮耀》時,騰訊其實已經進入了投資收割期,而豐厚的回報,正是支撐其不斷擴展邊界,實現馬化騰數字生態共同體願景的基礎。

 

  總結去年 ifanRank 評選的年度科技公司是滴滴,今年我們的候選名單中還有摩拜,這兩家公司的背後其實都站著騰訊。 作為中國市值最高的互聯網企業,騰訊的成功其實也很能反映國內互聯網圈的現狀,即大公司賺錢的途徑主要仍然是通過投資、遊戲、廣告等平臺型玩法,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技術創新,頂多只能算是將已有技術創造出新的用法

 

  圖片來自:Yahoo 即將邁入第 20 個年頭的騰訊,規模越來越大,業務越來越多,但營利仍離不開社交、廣告和遊戲這三大傳統業務,並且這部分收入還在不斷擴大。至於自己不擅長或不熟悉的領域,收購或入股無疑是最為快捷的途徑。

 

  流量和資本壓倒科技和創新,是中國互聯網圈的主流。但凡有點規模的企業,在掌握了流量、積累了資本後,都免不了開啟買買買模式。大到阿裡、百度、網易這些巨頭,小至滴滴、今日頭條這些還在融資的獨角獸,資本運作和商業並購幾乎成了大公司鞏固市場地位乃至建立競爭壁壘的主要方式。有錢,確實可以為所欲為 誠然,這些公司也表現出了想在人工智慧、大資料等領域有所建樹的決心,但很多時候仍是屬於業務驅動或是出於防禦考慮,尤其是騰訊,其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更偏向實驗性質,畢竟坐擁 QQ 和微信兩個接近 10 億月活用戶的流量擔當,已經能讓它日子過得很舒服了。 我們衷心希望明年出現在這個榜單的公司,不僅是因為其出色的業績,更因為顛覆性的創新入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社群馬丁 的頭像
    微社群馬丁

    馬丁跟你說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