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讚賞功能對創作者來講,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它比一個純粹的心形按鈕來得更有價值,不僅是因為它能給作者帶來一定的收入,更多的是因為讀者要進行讚賞,哪怕是 0.01 元這種看起來帶有些許侮辱人的金額,都是有操作成本的。

  如果一個讀者願意點讚賞按鈕(現在叫喜歡作者”)、選金額、支付、返回上一層,進行如此複雜的操作,意味著讀者是真的喜歡作者寫的文章。

  一、現狀

  如果你不是一個名人,剛開始寫作時,你是孤獨的,我經歷了過這樣的狀態。2007 年剛開始寫博客時,我是一個 nobody ,一篇文章能有 100 閱讀量我已經笑得合不攏嘴了。這 100 閱讀量怎麼來的呢?我把我的文章轉載到各種論壇,甚至去各種網站回復留言,帶上我文章的連結,祈求能帶來一點點的轉化。

  在微信的生態裡,你倒是不用像我當年那樣,只要你把文章發到朋友圈,100 閱讀量應該是沒什麼問題的。如果有問題,多發幾次總是可以的。

  這是很多公眾號作者的現狀,他們可能寫了不少高品質的文章,但微信缺乏一種有效的機制、缺少一個高效的入口來讓這些公眾號作者浮出水面。

  自從公眾號被折疊後,人們關注的公眾號越來越多,同時有抖音、快手這樣的產品搶掉了使用者的時間,微信公眾號的自然打開率越來越低。甚至有人推測,過去一年微信朋友圈的資料也在下降。

  一個朋友告訴我,微信公眾號的自然打開率只有 2%3%,這意味著,你必須有 333 萬粉絲,才能確保你每篇文章的閱讀量達到 10+。對於公眾號作者來說,這是基本是不可能達到的數字。

  提到 10+ ,說實話,我不太喜歡現在微信公眾號的氛圍,太多內容都是時效性的。我傾向於認為,一個平臺或者一個公眾號的品質好壞,不僅取決於時效性內容,還包括那些能沉澱的內容,那些你過了一年、過了兩年拿出來看,依然受用的內容。

  微信有搜索公眾號內容的功能,但我只在看到朋友圈有人說某個熱門事件時,才去搜索看看有沒有更多公眾號在報導或評論,然後盡可能地瞭解全貌。但當我想去瞭解一個伺服器程式怎麼搭建、一個演員的履歷、一份行銷指導時,我還是會用 Google,因為我知道大多數公眾號不會寫這些內容。為什麼?因為沒人看。

  公眾號圈子有一種風氣,10+ 是唯一的成功標誌。在 KPI 的驅動下,每個自媒體、每個公司的自媒體部門,都在想方設法達到 10+。而要達到 10+ ,很多方法論已經告訴你,無非 2 個關鍵字:蹭熱點、煽動情緒。

  所有人都在蹭熱點,都在試圖煽動讀者的情緒,都在誘導讀者轉發,誰又會去寫那些實實在在的說明文呢?

  對我來說也是如此,我知道我寫一篇關於紅黃藍的文章,即使被刪,也能達到 100+ 的閱讀量,那篇文章只花了我 2 小時。而我花了幾年時間研究的文章排版理論,只有數萬閱讀量時,我也會傾向於選擇寫前面這種能引爆的文章。沒有人不喜歡在閱讀量後面帶上一個+號。

  二、微信可以做得更多

  我不知道公眾號應該更多地覆蓋哪些內容,但我期待微信能再做一些事,讓優秀的公眾號作者能浮出水面,讓更多值得沉澱的內容出現在公眾號平臺上,而不是把它定義為一種資訊快消品。

  比如 ,是否可以增加一個特別關注的功能?當一個人關注的公眾號數量較多時,不經常打開是一種常態,是否可以有一個功能,允許這些我特別關注的公眾號發新文章時,我能收到推送,或在某個明顯的位置看到?

  比如 看一看是否可以與朋友圈融合?刷朋友圈是一種常態,但看一看,說實話,我很少看,在微信裡,分開兩個地方去刷資訊流對我來說太累了。是否可以把看一看裡根據使用者偏好推薦的內容融入到朋友圈?讓用戶在刷朋友圈的時候,就能發現那些有意思的文章,以及沒關注但是很有趣的公眾號。

  比如 ,有沒有可能開發一個相關文章的功能,公眾號作者們可以選擇性開啟,甚至可能定義相關文章裡的公眾號的類目、粉絲級別等,讓公眾號之間可以相互傳遞流量?

  比如 ,有沒有可能開發更多的內容形態?寫文章對很多人來說是有門檻的,但錄一個 12 秒的視頻對於很多人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公眾號是否一定要以文字內容為主?是否有可能將短視頻、直播等方式融入,讓更多有才華的人能在這個平臺上閃耀?

  比如 ,有沒有可能在用戶關注一個公眾號時,告訴用戶關注了這個公眾號的人,還有可能對這些公眾號感興趣?”列出那些用戶可能感興趣的公眾號,應該包含一部分粉絲數很少的、但品質還不錯的公眾號,為那些還處在 nobody 狀態的作者傾斜一點點流量,讓他們更有動力繼續創作。至於如何判斷什麼樣的公眾號是品質還不錯,確實有技術上的難點。如果能做出那樣的模型,相信對整個內容生態都是有益的。

  比如 ,有沒有可能開放用戶之間的互相留言和回復?我知道這樣做肯定有審查風險,但往往一些有意思的觀點和靈感,並不完全來自作者自己的思考,評論區經常出牛人,看看網易跟帖就知道。如何平衡審查和 UGC 的風險,對微信團隊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比如 ,有沒有可能把通信錄按鈕放到別的地方,將這個按鈕換成公眾號平臺的大雜燴,使用者關注的內容、公眾號、小程式都在這裡呈現,讓用戶更容易地打開那些他關注的東西。反正,通信錄按鈕我是基本不用。

  相信微信團隊思考的深度和維度都比我深、比我寬,相信他們也看到了數字上的變化,我列舉的建議他們可能有更好的實現方案。不管如何,創作者是一群特別需要鼓勵的群體,不僅是金錢上的鼓勵,還有流量上的鼓勵。很多時候,寫作不是為了出名,只是為了給這個世界留下點什麼,並希望世界能發現。

  微信,現在就是一個小世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社群馬丁 的頭像
微社群馬丁

馬丁跟你說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