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大佬怎麼說
1997年,42歲的約伯斯剛回到蘋果, 向世人分享即將面世的“Think Different” 。
關於這則廣告的討論實在太多,不再贅述。
我們今天的主角,是這段15分鐘約伯斯演講: 這應該是業內最頂級的品牌課。
在短短15分鐘的分享裡,你不僅能看到他提到關於品牌行銷超前的理念,如果深入挖掘一番,你還能收穫約伯斯在企業戰略層面的操作。
👇
驚訝的是,大多數人都只關注其講述think different廣告的那一段。
Think different的理念當然“偉大”,但我們其實不知道這偉大為何發生,又導致了什麼。
要知道1997年的蘋果,正在瀕死邊緣:
97年10月6日,戴爾的創始人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在一場行業峰會上被問到,如果讓他擔任蘋果CEO他會做什麼。“我會關掉公司,把錢還給股東。”
《成為約伯斯》
戴爾可不是危言聳聽。 從約伯斯86年被趕出公司,到97年回歸之前,其實蘋果 已經從故事的天之驕子變成了單季虧損7.5億美金的“爛蘋果”,業內各方都覺得它會倒閉。
戲劇性的是,約伯斯回歸後的一系列的操作逐漸讓Apple起死回生,直至締造後面萬億市值的傳奇。
本文我想帶大家,跟隨約伯斯本人的講述,加以客觀看待企業和行銷工作的視角 ,細品這節《約伯斯行銷大師課》。
順便討論以下問題:
- 約伯斯哪些的洞見真的偉大?
- 洞見背後的規律是什麼?
- 說的都對麼?
- 哪裡不適合你的企業和品牌?
下麵,歡迎你邊看視頻,邊跟我進入正題。
此時,約伯斯剛剛回到蘋果主事。雖然主要目的是發佈廣告戰役,但他先精彩的講述了自己回來做的一些 “基礎的事兒”(back to basics)。
整個前3分鐘,每秒都是《約伯斯大師課》的精華。
我們正努力回到最基本的問題上,即好產品、好行銷和好分銷。
他說的基本問題,即:產品(product)、分銷(place)、行銷(promotion)。
如果你是甲方,或者替客戶考慮重要的增長的問題,那麼越實踐,越會明白經典理論的經典在哪裡。
一切,從來都回到4P。
實際上,返回蘋果後,約伯斯的關鍵操作基本可以說就是“4P操作”。
首先來說產品和分銷板塊,我們先介紹一下背景:
在約伯斯離開蘋果的十年來,公司新推的幾款產品都賣的不好:
掌上型電腦Newton、專門針對小學生的電腦eMate、套殼的雷射印表機,且蘋果的高大上Mac流落到開放其他廠商做“克隆機”...說白了,蘋果過去領先市場的產品,在約伯斯離去的10年,已經變成了技術弱、定價高的代名詞,而微軟、戴爾等競品則扶搖直上。
產品賣不好的原因太複雜了,但問題是: 它在蘋果公司內部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就是: 產品賣不好👉研發新品👉賣不好👉繼續推新品。
於是,出現了兩個嚴重問題:
1.產品線冗餘。產品線太複雜,高端人群也討好不了,大眾市場也賣不好。
2.庫存和分銷問題。97年冬天蘋果倉庫裡還堆滿了老機器,管道商堆積貨物。
喬幫主怎麼解決?
我們看了產品路線圖,很多東西都沒有意義,東西太多了,沒有重點。所以我們實際上去掉了產品路線圖上70%的東西。
同時我們能更加專注在30%的產品上,而且我們會增加一些令人興奮的新產品。
事實上,約伯斯沒有增加什麼“令人興奮”的新產品。真正成功的新品推出,不如成功的一體機iMac,已經是1、2年後的事情了。
97年這一次,其實蘋果沒有任何新品。
這並不是因為約伯斯不知道“一款偉大產品”的作用,實際上他太知道了,他過去一直都這麼做,但反而用力過猛,導致了數次失敗:
這一次,史蒂夫沒有立刻著手研發新產品,期望用新產品來解決公司的所有問題,而是列出了公司的整體產品規劃,這與他之前在NeXT以及第一次在蘋果公司時的做法完全不同。
在讓工程師設計新產品前,他要讓工程師瞭解新產品在蘋果公司的整體規劃中扮演的角色。他希望每一位員工都能看到清晰的規劃,然後勁兒往一處使。
《成為約伯斯》
所以約伯斯事實上做的事情,就是重新規劃產品結構,大幅縮減現有產品,在減少浪費、處理庫存的同時,能夠集中研發和市場資源做好一兩件事情。
他做了什麼呢?
他做了一個被稱之為 “四象限”的產品策略 : 只提供四款產品,臺式電腦+筆記型電腦,分別針對普通大眾和專業人士。
從Wikipedia上我找到了一系列產品發佈,你會發現97年是個分水嶺,之前的清單都是一大堆產品...而之後則簡潔美麗。
沒錯,就這麼簡單。
這個決策當然充滿爭議,也並不如視頻中所說“工程師都很興奮”,只要是與四象限策略不符的產品,約伯斯毅然命令砍掉。
即使是蘋果,也只能搞好這麼幾款產品。
史蒂夫認為公司只有那麼多精力搞好四象限。
《成為約伯斯》
這就是他的洞見。而這個洞見背後的洞見是 —— 聚焦資源,讓蘋果可以重新服務好高端個人和專業市場。
這是和windows不斷追求電腦處理速度、細分功能場景完全不同的差異競爭策略 —— 差異的人群、差異的需求、差異的產品, 也是讓蘋果重回巔峰的根本。
OK,產品結構精簡了。 但是原有庫存依然是蘋果的死結 —— 庫存會給生產和分銷(distribution) 兩方面都帶來巨大壓力。
1997年,蘋果得庫存期已經達到了2個月,是當時科技企業之最。
約伯斯很果斷:
我們要做得就是清理庫存
這話講的是很簡單,背後的歷史挖出來又是一個商業傳奇:約伯斯正因為去庫存而挖來了一個資深的供應鏈經理,名叫庫克(傳說中的“庫存剋星”)。
之後的1年,庫克各種替換、削減供應商等操作,甚至直接填埋積壓的電腦(詳情可以去看《約伯斯傳》)...最終成功幫助蘋果把庫存週期從60天(2個月)壓縮到了6天。
而這已經是1998年9月的事情了。
你看,一個企業的成功,是由無數個決策和執行構成的。
結合歷史上的真實決策,約伯斯通過對產品結構和供應鏈/庫存的優化調整,逐漸扭轉了蘋果在4P中產品、定價、管道上的巨大問題。
只不過這些問題真正被解決、被大眾所看見是1、2年後,而在97年蘋果依然嚴重虧損的當口,約伯斯還是選擇陸續投入1億美金做了一場“品牌煥新”。
這點不太敢想像,是吧?
讓我們看看,他自己咋說:
對我來說,行銷就是價值觀。
這可能是歷史上關於“價值觀行銷”,最著名的一句話。它也把約伯斯的品牌行銷理念展露無遺。
這裡涉及一個關鍵:學院派認知下“行銷/Marketing”是很大的概念,囊括4P。但大多數人並不把行銷理解的這麼“廣義”,他們的理解偏向其中的推廣,或品牌。
所以,我也認為約伯斯在這裡所說的marketing is about values,更偏向我們現在理解的“品牌/品牌化 branding”。
接下來,約伯斯去繞了一個大圈,先去講品牌心智和品牌投資問題,最終是為瞭解釋他為啥打算做價值觀行銷。
約伯斯鋪墊了第一個常識:
任何時代,讓消費者記住你都很難,更不用說現在。所以約伯斯很清楚,自己一次只能講清楚一件事情。
這是常識,但當一個企業的決策人面對一次很貴的行銷投入,的確很難不希望塞入更多資訊。
我們的常識,總是被人性打敗。
幸運的是,蘋果是世界上最好的六個品牌之一,與耐克、迪士尼、可口可樂、索尼齊名。但是,即使是一個偉大的品牌也需要投資,如果它想保持它的相關性和活力。
約伯斯又鋪墊了第二個常識:
即使是最偉大的品牌、最知名的品牌,也需要持續投資。
顯然企業的內部視角,容易讓我們沾沾自喜,忘記注意力競爭有多貴、消費者有多麼善忘。
約伯斯提到一個詞是Great brand,偉大品牌。
其實就算你不是“偉大品牌”,你是一個象徵價值不高的普通快消、食品飲料,你也要遵照消費者行為學、心理學,不斷給他們提示、給他們購買動機。
而如果你碰巧是偉大品牌(意味著你的品類特性和企業階段都到位了),那麼你做的就自然多了一步,維護“偉大”這種情緒感受。
那接下來,約伯斯打算如何投資蘋果的“品牌”呢?
他拿Nike鋪設了一段:
最好的例子,最偉大的行銷工作之一,如果宇宙有過,是耐克。
Nike的廣告從來不聊產品,它們向偉大的運動員和競技體育致敬。
約伯斯稱Nike是最偉大的行銷工作之一,沒錯。
在《Shoe Dog》裡隻字未提“行銷”、“廣告”的菲爾·奈特不一定會這麼認為,但是沒有人能否認Nike品牌塑造和廣告傳播的成功。
大家都忽視了一個簡單問題,好廣告、好創意,現在我們都統稱為“好內容”。好內容,除了對品牌的偏好有貢獻外,很重要的就是降低傳播成本。
一千萬純粹買流量 vs 一千萬做好的內容,後者一傳十十傳百最終算下來,流量成本是低的。
相對低成本,一直是任何生意成功的關鍵。
好了,經過一系列“偉大品牌”的鋪設,約伯斯終於要講他價值觀行銷的理念了:
我們問的問題是,我們的客戶想知道,蘋果是誰,我們代表什麼?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處於什麼位置?
消費者真的想知道“品牌是誰”麼?
我個人還是秉持很系統2的觀念: —— 我認為大多數消費者不在乎這些,即使是蘋果。
大眾消費者不是真的想知道“你是誰”、“你的定位是什麼”?
這些都是企業主自己YY的,絕非消費者語言和消費者思考。
我每年見也大概要見十來個創始人,的確總是聽到類似的這句話:
“我們要告訴他們 —— 我是誰!”。放下ego,其實消費者沒想知道“你是誰”,比起知道你是誰,他們更 想知道自己是誰吧...
不過,企業主們的確是自己特別想告訴消費者“我是誰”!
這背後,不過是希望自己有個清晰的、統一的、從而可以高效曝光、貢獻偏好度的心智形象而已。
大多數情況:
消費者只是要知道:你有啥價值、啥好處?
而當你充分的傳遞了價值(譬如80年代每個人都知道蘋果是當時最先進的個人電腦),那麼你有權利以啟發者、引領者的姿態,去跟消費者分享一些精神主張、情緒體驗,是這些體驗構成了一個個“它給我帶來啥感覺”的標籤,但它並不是“你是誰”。
其次,當企業內部問出“我是誰” —— 或許代表你太過強烈的品牌人格化傾向,而人格化方法是一個找到答案、規範內部的工具。而(商業)品牌是一個以使命驅動的商業目的組織,並不是一個“人”。甚至,有的品類最好去“人格”化會更有效果。
反過來說,最佳的人格化方法,就是組織裡的人,和組織文化坦誠的暴露在顧客面前,但你真的敢麼?
話說回蘋果,約伯斯在現場,不過是在和媒體講故事。
他的遠見體現在這裡: 因為過去蘋果已經創造的輝煌,因為“個人電腦”這個風口浪尖的科技品類,因為這個時機,他值得這麼做。
消費者或許不想知道,但是你通過廣告推送到他們面前的時候,你依然可以用這些創意和情緒打動他們,這不矛盾。
作為一個曾經偉大的品牌,蘋果的科技屬性和創新內核是可以支撐起它去講“純理念”的,如果你不是,你就要小心了,你會很容易陷入 宏大敘事謬誤 !
接下來是蘋果的core values具體表達:
我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人們可以讓它變得更好,而那些瘋狂到認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人,才是真正能改變世界的人。因此,在我們幾年來的第一次品牌行銷活動中,我們要做的就是回到這個核心價值上。
蘋果的理念內核被表達的很漂亮:有激情改變世界的人,才會改變世界。
相信你也覺得這段話激動人心。
不過當我究其根源,之所以我們覺得被打動了,是因為“信”的力量。
我們信,是因為我們覺得蘋果的產品對得起這個說法,是因為我們覺得這個品牌的人也真的信。
“價值觀或品牌理念”,我認為首先要是企業內部相信的“意義”,是企業存在的理由。而一個頂級企業的內部使命,哪怕是被樸素翻譯出來,也都能成為打動用戶的巨大情感號召。
蘋果的理念,打算如何傳遞?約伯斯前面打斷鋪墊了Nike,自然而言也引出了他的宣傳手法,即—— 表彰“用戶”。
那些離世的偉人,如果會用電腦,那一定用的也是Mac。
這個活動的主題是,Think Different。是表彰那些有不同想法的人、以及推動這個世界向前發展的人。
TD廣告成功的秘訣之一,就在於對其核心用戶特點的表彰和挖掘。這點本質上和Nike是一樣的,推崇其客戶的偉大,誰不愛聽誇獎呢?誰不愛你把他比作偉人呢?
人渴望被誇讚,如果你誇讚他的時候,還能給他啟發那就更好了。
不過你可能會問: 表彰用戶,為什麼要是“用戶”?
因為“價值觀”這種層級,企業最好是“做”,而不是“說”。
如果是“說”,那最好不要自己說,找一個仲介或者能代表自己形象的去說。品牌用戶當然是最好選擇之一。
但用戶是普通的用戶麼?毫無疑問都不是普通的素人用戶。
對於Nike而言,挖掘、尊敬並成就偉大運動員一直是企業品牌行銷的核心,因為運動鞋源點人群就是運動員,early adopter也會跟著專業運動員選擇。
對於Apple而言,挖掘、表彰所謂的“改變世界的人”,才能襯托“改變世界的產品”這一感知。
品牌真正向大眾傳播的時候,是源自於內在的價值觀、意義,但外在手法往往是創造標籤,才能引發更大範圍用戶的模仿和跟風。
反過來,我們看前幾年中國Nike因為偏離了過去精神,開始找流量明星代言而被一些運動粉絲噴。這件事情不稀奇,原因正出在 —— 品牌形象和銷售力是直接相關的。
表彰(honor)的物件,應該是大眾消費者真正崇拜的物件。
在中國市場,大眾消費者對運動的喜愛主要來自於集體情懷和國家榮譽,而尚未達到對運動文化本身的崇尚。
即使你找的運動明星再大牌,其實也很難引發標籤創造和模仿跟風。
好了,聽約伯斯講完激動的品牌廣告部分,我們要問一個問題,什麼時候應該做價值觀行銷?
1.還是回到企業的基本面有沒有做好。 正如約伯斯本人說的:我們不是來講我們的“盒子”幫用戶能做到啥,即使我們做的已經很棒了。蘋果在那個年代,依然擁有頂級科技企業的心智。
2.依然是用戶需求與品類價值的關係 —— 從一個資料來看,1998年發佈的iMac定價為1299美元,當時兌換人民幣約為10000元。即使以美國人均收入來看,個人電腦依然是一個科技大件,更不用說個人電腦所寄託的精神象徵。
第三個契機,我們在下麵一部分講。
蘋果97年Q1財報公佈,整體虧損7.5億美金。但約伯斯很快就選擇去做一個大動作:總共花費是超過1億美金的“非同凡想”戰役。
為什麼約伯斯敢在這個時候,做這樣一筆投入?
現實一點的原因,是“信心”:約伯斯知道信心比金子還重要。
蘋果的新故事是針對購買者麼?
是的,但也是對企業內部員的工鼓舞士氣,是對行業上下游、已經有點失去耐心股票市場的信心提振。
一定程度上,97年約伯斯回歸之後,蘋果股價止住了頹勢,即使新產品還需要1、2年面世。
1996-2002年,回歸後、也是廣告發佈後1年左右,股價開始攀升
另外一個層面,約伯斯真的通過“think different”鼓舞了員工:
庫比蒂諾的辦公樓裡貼滿了海報和看板,史蒂夫配音的版本作為宣傳視頻的一部分在公司內部播放。公司給每位員工發了一本50頁的紀念冊。
史蒂夫仍然在大刀闊斧地改革與裁員,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提振員工的士氣和信心是個大難題。“非同凡想”讓有幸留下來的員工這麼多年來第一次看到了希望。
《成為約伯斯》
針對員工做廣告,這點可能讓大多數人萬萬沒想到。
其實在更早前約伯斯做Apple1、2,和NeXT產品的時候,他就深刻明白:在最前沿的科技行業,他這群天才工程師們的士氣和心態,對產出太關鍵了。在激烈廝殺的頭部,你的員工就類似你的士兵。
這樣看,你怎麼能夠不價值觀先行、使命先行?
如果你知道蘋果後續在消費電子行業所引領的變革,以及他們無數天才團隊成員的努力,你或許會更認可這樣一次企業使命的重申是極為有必要的。
這個時候,我們又必須強調“品牌領導”意義的另外一層好處了,這個好處只有一把手能感受到,那就是切實的對每天在身邊工作物件的影響。
凡是創新企業,都不可能忽視對創新者內心使命感的關懷。
此處,插一段個人感受: 修改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正準備去見一個客戶創始人。
作為“小而美”的團隊,過去我們對接的也主要是企業中層:品牌總監、品牌經理。但要想真正讓品牌諮詢、品牌策略起到效果,最終必須回到一把手的對話上。
這點約伯斯還是證明:Think different廣告的負責人Lee Clow後來分享他和約伯斯的一起工作感受,有提到一點讓人印象深刻:
“他的決斷力與其他領導都不同,”克勞回憶道,“我不需要先把方案提交給某個行銷主管,也沒有某個委員會審核。在傳統的公司制度下,你永遠都不知道最後拍板的到底是誰。但與史蒂夫做生意完全不同,就是他和我。
《成為約伯斯》
一把手如何看待品牌,決定你的品牌會有多少價值。
反正,約伯斯是這麼做的。
寫在最後
如果寫有趣的商業故事、行銷奇譚,那本文標題可以是:《一場偉大廣告,幫助蘋果起死回生》,《約伯斯回歸,用think different拯救蘋果》...
但從商業邏輯上這不可能,也不是事實。
蘋果廣告固然偉大,約伯斯品牌理念固然先進。但在1997年,是一連串根本性的戰略動作,拯救了蘋果,讓其再次有機會重回巔峰:
- 早前的裁員、止損
- CEO的正確回歸
- 產品直接缺陷的彌補(與微軟的合作)
- 產品線的簡化聚焦
- 管道和庫存情況大刀闊斧的改進
- 一劑提成內部士氣、長期影響品牌形象的偉大戰役
我寫這篇文 ,其實就是為了幫大家更好的理解企業戰略到品牌、行銷戰略的緊密關聯,以及是有多少一致性的取捨、連貫性的動作促使了一些成果。
個人認為:
一場深刻的“品牌煥新”,其本質都關聯著一次“企業戰略重塑”
拋開組織和財務,單就業務層來看,有的企業戰略通過品牌煥新來重新定位市場、獲取新客戶,有的則是對既有市場、老的目標使用者進行價值的重新展現。
在那個品牌表達出來之前,更深刻的是業務上的變革。
同時, 約伯斯之所以敢在97年底花1億美金血砸出偉大的廣告,是因為他深刻理解那些“實”的取捨做完之後,還需要在“虛”的情感上做出表達,創造認同。
員工認同、上下游認同、股票市場認同、蘋果的核心客戶們認同。
再之後,才是他那一系列戰略舉措的細化執行,
與更多偉大的再次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