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跑腿、掃地機器人、洗碗機、電動牙刷、懶人支架……這些我們越來越熟悉、越來越離不開的關鍵字,無一不在揭示“未來將是得懶人者得天下”。
美團在香港上市的時候,王興在感謝致辭裡提到,“要感謝在過去一年裡有3.4億人在美團上面花錢的人,我們相信我們每個人每次花錢都是在要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話裡沒有明說的潛臺詞是,美團要感謝這正在花錢為自己理想生活投票的3.4億人恰巧是未來經濟中主角——懶人。
當代局部懶人
在懶,在當下並不是一個負面詞彙,甚至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也願意承認自己就是地地道道的“懶人”,但此“懶”非彼“懶”:我們懶得下樓吃飯,一日三餐吃遍家和公司10公里範圍內的外賣,但並不妨礙排隊一個小時打卡網紅餐廳,再修圖15分鐘發圈;我們懶得走路擠公交地鐵,但並不妨礙每週花幾個小時用來健身跑步;我們懶得對老闆阿諛奉承拍馬屁,但並不妨礙上班努力、下班充電、精進自我……
不同於“全面懶人”,當代懶人更多的是有選擇的“懶”,把自己有限的時間、精力及金錢分配給了自己認為更重要的事情,成為了一個“局部懶人”。
把在某些事情上面“懶”出來的時間,用於去做另一些事,不僅成就了“局部懶人”,還揭示了“懶人經濟”的本質:社會分工日益精細化的今天及未來,用金錢換時間或者以時間換金錢的懶人們,分別促成了“幫人省時間”和“幫人殺時間”這兩種不同類型的品牌或者產品的成長與壯大。靠餓了麼外賣小哥省下來的45分鐘,在騰訊視頻用2.0倍速可以掐頭去尾地看完一部90分鐘的電影,也可以在快手上面給老鐵按兩下666,懶人的花式使用時間可以連接和賦能更多品牌,而勞模可能會花10分鐘走到吃飯的地方,再花10分鐘等菜,5分鐘吃飯,然後還要再花10分鐘走回來。
相較之下,懶是真正的第一生產力。連世界上第一台電腦的發明者約翰·阿塔那索夫都說,“我太懶了,不喜歡運算,所以就發明了電腦”。
全民皆懶,不止是年輕人
2014年,公眾號“企鵝智酷”推送的《“懶人經濟”新機會》報告顯示,64%的使用者還是毫無網路訂餐經驗的小白。
而在2017年的一份外賣發展研究報告中,線上訂餐使用者規模就已經達到了3億。其中,21-35歲人群占比網路訂餐整體使用者最高。
拋開外賣行業不談,萬能的淘寶資料可以讓你的懶無處遁形。根據淘寶發佈的《懶人消費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人為偷懶花了160億,較2017年增長70%,其中95後懶需求增長最快,增幅82%。一人食的懶人小火鍋如竄天猴一樣在市場裡冒出了頭。
但你千萬別覺得只有年輕人才愛偷懶,有家有室的中年已婚人士同樣期望“能不動則不動”。
非工作日期間,夫妻雙方也達成默契外賣解決一切,積灰已久的廚房讓人悔恨當初不該為了這10平的廚房多背近百萬的房貸。有小孩的夫妻實屬無奈需要開火做飯,但洗碗機是家庭和諧的必備道具,畢竟做飯好說,洗碗沒門。
相關資料顯示,2018年洗碗機市場延續了此前的高增長,同比增長36.5%,整體零售額達到59.2億元。當然,做飯也是能懶則懶,買菜用盒馬鮮生或者每日優鮮下單,做飯最好是能夠一步到位。淘寶《懶人消費資料》顯示,淘寶懶人居家用品消費較去年增長了28%,其中懶人炒菜機、懶人麵包機等懶人廚房電器年消費增長了81%。
全民皆懶的另一風向標在於女性。淘寶《懶人消費資料》顯示,畫眉神器、懶人卷髮棒、懶人眼影、懶人面膜等懶人美妝用品的增幅達到150%。
別忘了,女人可是為了漂亮,每天願意花至少1個小時拾掇自己臉蛋兒的生物呢。從潔面到爽膚水、精華到面霜、眼霜唇膜面膜一個都不落的精緻女孩們,如今自稱豬豬女孩,寄希望於一抹上妝的素顏霜以及最好是自帶隔離防曬的粉底以及最好自帶提亮美白的防曬,總之一步到位是最好不過的。當然了,懶得化妝都還不要緊,因為她們有時候因為懶得洗頭根本不願意出門。
“懶人經濟”下的品牌出路
人可以懶,但品牌/產品不可以。換句話說,恰是因為人夠懶才造就了大批品牌和產品。所謂,懶人善假於物,而品牌善假於人也(懶人善於利用外物,而品牌善於利用人性)。
兩個大方向是指品牌的定位,對於用戶的懶,你到底是要做一個殺時間的產品還是一個省時間的產品。殺時間的產品核心是要有趣有意思,能幫用戶打發這漫長無聊的人生,圖文視頻、ACGN,而這顯然已經是一片血流成河的競爭紅海;省時間的產品核心在於簡單高效率,做的事情本質上來講是反人性的,而反人性的事情願意做的人自然就少,市場量級自然就不能和殺時間的產品比。這事兒從一開始就要想清楚,否則走到半道上就容易心猿意馬、半途而廢。
一個核心點是指理由,一個非你不可的理由。舉個餐飲行業的例子,不管是堂食還是外賣都要提供給消費者一個非你不可的理由。堂食餐飲的理由無疑就是獨特的到店體驗,可以是現穿現烤才好吃的羊肉串,也可以是現場才有的拉麵表演和駐唱歌手;外賣餐飲的理由是便利以及確定性,是保證你從下單起30分鐘內肯定可以吃上熱飯熱菜而不用等位的確定性。
除了以上聽上去正確非常但似乎又無用的廢話外,我針對凱絡中國最近發佈的《懶人經濟變現指南》思考了一些更加落地的“懶人行銷出路”。
《懶人經濟變現指南》主要是指出了“局部懶人”(報告中主要指單身懶人)的5個特點,對此我思考了4個“懶人行銷”的出路。
1、都市遊牧:“宜家+摩拜”行銷
報告指出,單身懶人採用遊牧式生活策略。他們不著急儘快安定,而選擇擁抱挑戰和改變,通過快速適應環境或是主動改變環境,來創造讓自己覺得最舒適的生活方式。
對於懶人的遊牧式需求,品牌行銷出路可以採取“宜家+摩拜”的組合行銷:既給你提供宜家“樣板間”式的一鍵式解決方案,精神和審美上最大節約你的腦力,但同時提供各種可供你排列組合的自由選項;同時這一切又都是摩拜式共用,當你遷徙他地時,只需付出極小的租賃成本,保有你隨時退出的自由。在最小成本內,最大限度給消費者自由,就是減少消費者消費阻力,讓消費者沒有理由不嘗試一把。
2、持續騷費:花出去沒人看到的錢等於白花
報告指出,單身懶人更熱衷購買讓自己感覺“變得更有吸引力”的品牌和產品。
換句話說,單身懶人口袋裡的貨幣務必實打實的轉化成他人肉眼可見的社交貨幣。花出去沒人看到的錢等於白花,花錢沒個響兒,則是不道德的。品牌要做的是幫助他們曬,曬出自己是單身還不夠,而且必須是有品有料還有趣的單身貴族。要做到有料可曬,品牌就必須提供與眾不同的體驗,讓懶人消費者覺得這錢花起來確實可以帶來點贊評論高轉化。
3、專家消費者:杠杆最大化撬動口碑傳播
報告指出,懶人在時間上的此消彼長反而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專注於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領域,從而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消費者,比如最為常見的美食、旅行、美妝、影視劇以及遊戲。
比起大眾點評、豆瓣和小紅書,朋友圈裡的專家消費者有著更高的觸達率和轉化率。品牌要想搭上懶人經濟的列車,就不能不利用這批小圈子裡的專家消費者,借由他們來為自己的品牌及產品做真正意義上的口碑傳播。
4、洗頭社交:集中火力內容種草
洗頭社交,顧名思義就是人們出門社交的意願和他們洗頭的次數成正比。人與人的距離被洗頭的意願重新定義:洗頭才能見,意味著對方很重要;不洗頭就能見,意味著是熟到做自己,不洗頭也沒關係;不想洗頭,意味著沒什麼必要見面,甚至不值得浪費我的洗髮水。
懶得洗頭的宅男宅女們,把三次元的社交精力,更多地放在了“二次元”的世界——刷劇看書打遊戲。在懶人消費者們集中精力消費內容時,平時抱怨消費者注意力不集中的品牌們反而有了更多的行銷空間,進行集中種草。
只是需要格外注意,你的消費者到底被哪塊內容吸住了眼睛。
以上,我也懶得再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