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個靈魂拷問一下
“你的投放預算,是貢獻給了行業類目,還是貢獻給了自己?”
尤其是抖音媒介,更是的如此,甭管是千川素材還是達人種草。
那怎麼檢驗自己是貢獻給了類目,還是貢獻給了自己呢?
找一個陌生用戶,讓他看完你的多條視頻內容的二分之一處,然後問他,記住了啥關鍵字?
如果記住的是行業類目詞,那麼你的預算貢獻給了行業。
如果記住的是痛點關鍵字,那麼你幫頭部繼續教育了市場。
如果記住的是你的品牌詞,恭喜你預算投給了品牌資產,沒有浪費。
如果記住的是你預埋的新品類詞,請把預算拉滿,你的綜合ROI一定很健康。
雖然這個測試方式,比較主觀,有很多灰度的評判空間,但是,我是想用這種簡單的評估方式,提醒各位,審視最開始的靈魂拷問。
“你的投放預算,是貢獻給了行業類目,還是貢獻給了自己?”
這個檢驗方式不局限于投放素材,任何內容物料,任何平臺都是如此。
如果這個問題都沒想清楚,所有的執行操作僅僅是一時解渴的“術”,而解決不了核心問題。
就好像你問所有的爆品團隊和打品團隊老闆,都會告訴你內容團隊很重要。
內容團隊很重要,沒有錯。但是,這不是核心!
內容團隊僅僅是術,尤其是投放型的內容團隊,考核的根本不是人才密度,而是組織效率!
真正的核心是一號位的“開品選擇,需求洞察”,基於市場需求洞察出的“ 資訊位元 ”,內容團隊在“ 資訊位元 ”正確的基礎上卷運營效率,卷生產效率,卷術的精進,才會有結果。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你挖了一波打品團隊出來的編導,依舊拿到不結果的重要原因。
眾所周知,在抖音贏家通吃,多數情況下類目老大佔據50%以上的市場份額,且綜合ROI非常健康!
這裡的綜合ROI是指整個抖音的投產比,包括短視頻、直播、商品卡、達人等。而非投放ROI,投放ROI是競價廣告,各家相差無幾,拉不開大差距。
之所以健康的原因之一是: 類目老大與類目關鍵字的搜索和關聯性匹配極高,其它競品用投放預算教育出的類目使用者,都會隨著演算法的“馬太效應”被類目老大收割。
所有抖音的現狀是:第一名吃肉,第二名喝湯,第三名吃屎。
因為頭部馬太效應極其嚴重,品牌一號位要重新審視,投放預算究竟貢獻給了誰?
很多時候,用戶記不住你的品牌名,只記住了你強調的痛點,強調的使用場景,你並沒有 賣點壁壘或者新概念的提出, 以此來圈定屬於的用戶來防止被類目頭部收割 ,所以腰部尾部越努力,頭部就會活得越滋潤。
因為行業的大多數腰部尾部把投放預算貢獻給了行業類目,而非自己。
不可否認,“差異化”依舊是當下競爭的關鍵,最好的競爭就是不競爭,在抖音投放場域裡,定位派理論又重新奏效。
奏效的原因不是老定位派所講的聚集和專注,而是新品類的開創跑馬圈地,用新品類詞避開頭部競爭,讓自己投放預算觸達的使用者與自己新品類詞高度強相關,以此來抵禦其他商家的截流和收割。
成為爆品之後,或者新品類詞的第一之後,跟隨者的效仿,就是在把投放預算貢獻給了類目,而你是新品類詞的頭部,維持地位,維穩收割,這樣投產才有可能健康。
差異化的提出,關鍵是:影響用戶決策鏈路的新概念,新概念是否有效的標準是影響競爭對手的轉化率。
主幹問題的解決,緊接著很多分支問題自然而然地消失。
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階段早已是過去式,尤其是抖音開卷考試的今天,團隊1號位元需要換個視角去看當下的競爭局勢。
很多時候我們自認為是內容團隊問題,實際上是產品問題;自認為是產品問題,實際上是資訊位元選擇問題;自認為是平臺媒介問題,實際上是打法認知問題......
很多時候,你的未知答案,是別人已踩過的坑。
你的未知決策,是別人已經踐行且拿到結果的最佳實踐。
一句話一篇文章,少踩很多坑; 一場交流,校準和驗證自己的打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