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和數位化是理解行銷3.0的關鍵。
行銷已經進入 3.0 時代,品牌要擁抱全域內容電商,做人群、場景、產品、內容、行銷打法重組創新,重新制定資源配置和組織架構,才能迎來增長的結構性轉型。
這篇文章發出後,我收到了很多品牌行銷人的共鳴和回饋:
“以前是三板斧,現在是切片重組。”
“很認同!前幾天去分享,一半兒時間我都沒在說案例,都在說這個事兒。”
“是時候迎接 made in China 的品牌方法了。”
當然也有很多質疑的聲音,甚至有個人寫了個“10 問刀姐”,我看到都驚呆了。
大家的提問裡,我覺得有很多值得再深入展開聊聊,比如:
- lululemon 這樣的人群品牌是不是被困在了“超級人群”中?
- 人群場景會被挖掘完嗎?挖掘完之後增長怎麼辦?
- 內容電商到底怎麼做?
- 把內容電商真正落實下來,投入不是會比“大滲透”還要高很多?
- 要做超級小心智,但失去了統一心智還能被稱為“品牌”嗎?
- 有 AI 的未來到底還要多久?現在品牌只想活過 2024 年
這些問題都很有價值,一篇文章說不完,我會一點一點講。我始終相信,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歡喜。
這是第一期,我和刀法分析師錄了一起播客,她提問,我回答,核心探討了對行銷 3.0 時代的理解,尤其是其中兩大要素:內容行銷和數位化。
關於大家提到的其他問題和概念,比如反漏斗、人群戰略、全域行銷等等,以及你們還有其他想和我探討的,都請留言給我,我會速速錄製新的播客的,哈哈!
01從 1.0 到 3.0,不是替代而是疊加
在我看來,國內的品牌行銷,分成三個階段,有兩種分法。
第一種是從流派來分(品牌定位派/品牌形象派/品效合一派),第二種是從媒介形式來分(大廣告/PC/移動互聯網)。
交叉來看,1.0 階段的品牌定位派,2.0 階段的品牌形象派,對應形式都是做中心化的大廣告。
1.0 時代初始於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第一批民營企業誕生,同時期第一批中國本土派的品牌諮詢公司出現。他們主打“定位”,用一個超級符號+一個大口號+一個大KV 這三件套,幫助品牌佔領品類心智。
舉例,上火就喝王老吉,去屑就用海飛絲,牙線就是小鹿媽媽,等等。
隨著市場出現更多品牌選擇,用戶買東西不單單要考慮 USP(獨特的銷售主張),這時候外企就帶著一群 4A 公司進來了,開啟了品牌形象論的 2.0 時代。
比如當時萬寶路進中國的時候,它沒有說“抽煙就抽萬寶路”,而是拍了個廣告,在遼闊的西部曠野裡,自由奔放的牛仔騎著馬,抽著萬寶路捲煙。
男性看到這個廣告就會覺得:哇,我們這種很 man 的男的就是要抽萬寶路的。
這兩個時代有個共性,就是心智統一。只不過有兩種不同的統一方法,一種是和品類關聯,一種是和形象關聯。但有個共性,就是他們都要佔領心智,但消費者的心智是有限的,媒介也有限,那如何搶佔?只能通過大廣告。
進入行銷 3.0 階段,大家開始重視效果。於是 PC 時代的品牌開始做資訊流、搜索廣告,追蹤每一分錢的投入有什麼產出,但那時候能衡量的範圍有限。
直到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這時候使用者不是被動地看內容了,他擁有了主權,要交互,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全新的網路。
行銷生態發生了幾個質的改變:
- 雙微小快直抖 B,越來越多的平臺出現,開始瓜分用戶的注意力。
- 真正和用戶有了交互機制,一切消費者行為都變得可衡量。
- 媒體管道一體化,看完立刻就能買。
這也是行銷 3.0 時代是幾個核心要素:去中心化(背景)、數位化(過程)、品效合一(結果)。
從我提出行銷 3.0 這個概念之後,被問到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難道現在大廣告、定位派就不適用了嗎?
當然不是。我想說,從行銷 1.0、2.0 到 3.0,它們之間不是替代關係,而是疊加關係。
人一定還是需要中心化的心智的,就像江南春說過的:形可以散,但魂不能散。只不過,現在做行銷越來越難了,品牌既要佔領稀缺的中心化媒介資源,同時也不能忽略雙微小快直抖B 這些碎片化的、能直接產生銷量的媒體。
所以這就變成了一個預算分配的問題——行銷 3.0 時代到來之後,最大的影響是行銷預算的配比。
以前只有效果和品牌的時候,可能是三七分、五五分,現在加上了一部分內容種草,可能是各 1/3。
從品牌發展階段來看,現在大多數品牌早期一定是效果為先的,先保銷售,再做種草,最後還有錢的話做品牌。隨著品牌到後期,越來越需要佔領品類心智的時候,中心化的預算也肯定會隨之提高。
02不同階段重點不同,當下內容至關重要
正因為從 1.0 到 3.0 是疊加關係,所以大廣告依舊是需要的,效果行銷也是需要的,這是不變的東西。
但對於那些想穿越週期的品牌來說,在 3.0 時代,“內容行銷”就是那個變數,抓住了變數,你才能應變。
但是很多人把內容行銷當成只是手段,這是誤區。內容真正的變數,底層是人以群分,人以場景群分。我們在進入一個粉塵化分化的時代。這是其一。
其二,是賣家市場到了買家市場驅動,所以需要場景具象化和場景分化。
在這變化過程中行銷的背後的“方法”,還有人群劃分的方法,產品的驅動點,行銷溝通的方式,都在重組,組成新的「刀法」。
比如,農夫山泉,它在品牌早期,打了一手從 1.0 的品牌品類競爭定位到 2.0 品牌形象論的好牌。
24 年前,農夫山泉石破天驚地打出了“天然水”的品牌定位,從水源上把自己市面上的“純淨水”作出區分。
當時,鐘睒睒炮轟純淨水,說它不含礦物質,無益于人體的健康。他甚至做了個“ 水仙花”實驗,用純淨水和農夫山泉天然水分別去澆花,結果發現,純淨水澆灌的生長速度比天然水的慢。
於是鐘睒睒高調宣佈:我們天然水才是最好的水!
也是在這之後,國內的瓶裝水市場才出現了“天然飲用水”這一新的分類。
在這個基礎上,農夫山泉開始大打“健康”的品牌形象,強調自己全國有多少處水源,把小動物們印在瓶身上,還拍起了生態紀錄片。
2014 年,農夫山泉就開始了自己的紀錄片時代,《一個你從來不知道的故事》講述了農夫山泉 12 年間尋找水源地,建設工廠的艱辛奮鬥史。
這之後幾乎每年,農夫山泉都會推出深入水源地的紀錄片。
雖然記錄片裡並沒有強調的產品有多好,只是拍了純天然的生態環境、小動物在雪地裡跑來跑去,雪水流淌滋養萬物的畫面,講的是“什麼樣的水源,孕育什麼樣的生命”的故事。
所以大家一看到農夫山泉,就會自然把它和純淨、乾淨聯繫在一起。
如果用品牌原型論來看,農夫山泉給自己塑造了“純真者”的形象,就像個天真的孩子,有著對純潔、善良與樸實的渴求。
這也是為什麼,今年年初,當鐘睒睒陷入了與宗慶後的輿論戰之後,農夫山泉股價大跌,就是因為它“純真者”的品牌形象被撼動了。
進入 3.0 的內容行銷階段,怎麼從 2.0 階段快速適應 3.0 階段?
一方面,農夫山泉它本品牌針對細分人群、細分場景,做了產品反覆運算:泡茶的水、嬰兒喝的水,今年又“打臉”出了說好這輩子都不做的礦泉水,其實也是滿足這部分人群的需求。
另一方面,這兩年農夫山泉產品裡出現了第二個爆品——東方樹葉。這個 2014 年就成立的品牌,前八年都沒有賺到錢,這兩年踩中健康化的大趨勢,通過內容行銷打了“便利店調酒”“減肥搭子”“女團水”“治便秘”“複刻奶茶”等等小內容,成為了百億潛力大單品。
與此同時,打品牌形象這部分的預算肯定還是要繼續的,所以今年鐘睒睒上了央視《對話》欄目,今年它肯定也會繼續拍自己的水源地紀錄片。
以及,開始做礦泉水的農夫山泉,是不是會找到一個新的品牌定位,去替代它原來的“天然水”?也許真的會。
品牌是取捨的藝術,如何去平衡“不變”和“應變”,需要大家自己來思考。
03一切可衡量後,數位化變成核心工具
行銷 3.0 的另一大變化就是數位化,從資料黑盒變得一切皆可衡量。
原來在大廣告時代,廣告投完就投完了,品牌完全沒辦法知道消費者行為和廣告的關係。到了效果時代,品牌開始能追蹤到比較接近交易端的行為。
直到行銷 3.0 時代,品牌有了能直接和用戶交互的機制,平臺也有了資料中台,抖音電商有巨量星圖,小紅書的小紅星、小紅盟也可以監測外溢轉化,所以 A1-A5 用戶鏈路裡的每個環節的流轉都能被追蹤到,品牌化的每一分錢都能監測效果。
這時候,數位化的重要性就來了。
但據我所知,很多企業做數位化,就是外采或者找 IT 部門開發個系統,強推業務去用。業務要麼不會用也沒動力去學,要麼有一小塊業務的效率起來了,下一個塊又接不上,內部協同不起來,一花幾百萬,一看啥也沒幹。
難道報銷不用紙質發票了,不同部門能線上上協同填表了,客戶資訊也到了 crm 裡面了,就是數位化了嗎?
完全不是!數位化轉型是一個大工程,在我看來至少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步是線上資訊化,可以簡單理解成無紙化,直接的結果就是會出現很多張 excel 表。這時候一般來說資訊還是單點的,每個部門、或者每個業務環節都有自己的表,但資料很分散,而且各方資料經常對不上。
第二步是對這些資訊進行有效分析。規範流程、減少差錯,提升一些工作效率。
第三步是開始搭建系統,有了資料中台,各塊業務開始分別深度數位化了,不過業務和業務之間還是很難連上。
第四步才是各 BU 的資料一體化。有了數位化轉型的一號位,每個業務之間基本能做到資料對齊,能夠由資料驅動業務流程、業務創新、組織協同等等。
只有從前端到後端全部打通,做好了使用者獲客數位化、人群資產數位化、商品管理數位化、供應鏈數位化、組織財務數位化,才叫真正的數位化。
舉個例子,要賣一個產品:
- 前端你要知道,應該賣給哪一群人?對他們說什麼?畫面是什麼樣的?產品在其中怎麼呈現?
- 中端你要知道,這個產品和品牌的整個貨品體系有什麼關係?匹配什麼管道?庫存情況怎麼樣?研發洞察是哪裡來的?
- 後端你要知道,財務上怎麼跟蹤到這個貨品?公司的人效怎麼才能和它關聯?
不過,每個公司要做數位化,重點都是不一樣的,創始人首先要搞清楚,你最需要數位化幫你提升哪一塊的效率。
有些行業,比如教育公司是以獲客為核心的,痛點在於如何高效獲取線索並且轉化為銷售,提升獲客效率是最重要的,所以它的數位化一定是從獲客端開始。
而對於一些服裝品牌來說,因為產品生命週期短,市場趨勢變化快,所以需要它非常能對市場快速反應,找到適合市場的產品,小批量生產,及時上新,同時跟上庫存管理,靈敏地備貨補貨,這時候商品管理數位化就是一把手工程。
像百果園這樣的水果零售品牌,有產品保質期短、損耗率高的問題,所以它數位化一開始的重點是智慧化的倉儲管理。到了這兩年,線下流量越來越少,為了提升用戶到店率和複購率,百果園用 SCRM 系統和各種人群包標籤,重點發力基於企業微信的用戶資產數位化。
數位化轉型毫無疑問是一個持續反覆運算不斷完善的大工程,但想清楚階段和重點,可能會讓你的數位化轉型之路走得輕鬆一些。
04新行銷時代,內容會重塑數位化
內容不僅僅是行銷形式,當品牌帶著“內容”的視角看數位化之後,會對數位化轉型有全新的認知,
過去大家討論數位化,很多是偏後端的效率提升,怎麼把人、貨、場更高效地用資料串聯起來,提升經營效率。但是當內容出現之後,人、貨、場有了新的交互維度,不只是做生意了,更是創造生意。
舉個例子,我前段時間去了零食很忙的門店,發現它真的是在用內容的思維,線上下門店重新理解了人、貨、場。
今年零食很忙在長沙陸續開出了“超級零食很忙”,“零食很大”、“零食很辣”主題店,單店單日客流量最多有 1.5-2 萬人,單日零售額最高也能破百萬。
看起來品牌只是給特色產品開了個集合店,為什麼能做得這麼成功?
原因就是在於零食很忙對內容的理解到了一個next level——它把線下的門店變成一種內容場景,把產品變成內容本身,然後反向用內容找到了最精准的那群人。
之前的量販零食消費場景就是:品牌開店,用戶進店消費,到這裡就結束了。
加入數位化元素之後,的確可以提升效率:比如選址選在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庫存及時更新,給用戶打標,發券拉複購等等。這些都是很常規的手段,效率的確會變高,但挖增量的能力很有限。
但是看看這幾家店:“零食很大”專賣超大包裝 SKU,單日客流量能;“零食很辣”則是專注辣味零食,SKU 超過 2200 款,包括衛龍、麻辣王子、雙仔等品牌的辣條、肉製品、熟食素菜很多個品類。
它不是簡單地把產品變大了、變辣了,而是抓住了“變大”這個視覺點,把產品“內容化”了。
超大包裝本身就有視覺衝擊力,給人一種很搞笑的衝突感。你去看小紅書和抖音會發現,品牌圍繞“大”這個點做了無數好玩的內容,比如“當我帶著零食很大去坐高鐵”、“把辣片當被子蓋”、“抽根華子(辣條)”。
這些內容能幫品牌找到那批不缺零食吃,但是很看重情緒價值,喜歡打卡,喜歡朋友圈曬日常生活的年輕人,而這群人就是量販零食行業的生意增量來源。
而且據我瞭解,這些門店的貨架學的都是抖音電商模式:產品快速上架,一周內快速 pk 流轉率,流轉率達標就留下來,不夠高的就走,同時總部也會根據使用者回饋,為這兩個管道專門定制產品。
這麼一來,零食很忙就通過內容,把線上的人、貨、場,和線下的經銷商、門店給串聯起來了。基於這個模型,下一步還可以進一步做數位化,把小紅書抖音的資料接入,提升人群流轉的效率,甚至開店中店,玩法很多。
你會發現,內容參與進來之後,以前的很多邏輯都變了。這也是我問為什麼會說,行銷大變天是結構性的變化,從人群、到內容、到場景、到賣點,全部都要重新設置。
商業模式的脫胎換骨,配合前、中、後全端的數位化提效,才能真正做到精准化行銷(精細化+準確),迎來從一億到十億、百億的跨越式增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