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品牌五一行銷怎麼“浪”才不踩雷?

 

五一假期早已不是單純的「黃金周」,而是演變成一場全民參與的消費文化狂歡。品牌如何在擁擠的行銷賽道中創造「有效記憶點」?從過往與當今的品牌五一行銷案例中,我們或許能拆解出行銷新邏輯。

一、技術祛魅:讓工具成為 “會思考的陪伴”

當受眾打開手機規劃五一行程時,面對的往往是資訊超載的焦慮 ——200 篇攻略裡藏著 180 個廣告,30 個比價頁面跳轉後依然算不清最優解。比如飛豬推出的多智慧體驅動旅行 AI “問一問”,暫時解決這個痛點的裂口。它能類比資深旅遊從業者的決策邏輯,組建 “路線定制師”“酒店顧問” 等虛擬團隊協同作業。比如用戶提出 “帶爸媽游北京”,系統會同步完成歷史景點適老性評估、酒店電梯配置篩查、午間休息點規劃等多維任務,這種 “多腦協作” 的智慧架構,將人類的經驗判斷轉化為演算法模型,讓技術解決旅遊行銷問題。不過,多智慧體協同可能導致響應邏輯碎片化,過度依賴演算法易忽視使用者隱性情感需求(如親子遊的互動性細節、老年遊客的心理陪伴需求),技術溫度仍需向「情感化服務」滲透。

技術賦能的終極目標,是讓工具消失在體驗裡。當用戶從 “拼湊攻略的執行者” 轉變為 “需求描述者”,目前許多旅行APP平臺都通過 “對話即服務” 的交互革新,完成了從平臺到 “旅行管家” 的認知遷移。這種轉變背後,是對當代人 “懶人智慧” 的精准捕捉 —— 我們不是拒絕規劃,而是渴望用最少的心力,換取最有質感的體驗。正如用戶評價:“以前做攻略像寫論文,現在只需要告訴 AI‘我是誰,我想去哪’,剩下的交給一群虛擬專家打架,最後給我最優解就行。”

二、文化破圈:用反差萌啟動千年基因

當多數城市還在堆砌 “悠久歷史”“璀璨文明” 等陳詞時,邯鄲文旅選擇用 “自黑式凡爾賽” 解構傳統敘事 —— “戰國直聘” 比喻毛遂自薦,將趙武靈王稱為 “史上第一位穿搭博主”,把成語接龍玩成 “邯鄲人社交剛需”,這種將歷史古語轉化為現代梗的創意,本質是在文化厚重感與當代語境之間搭建 “翻譯器”。然而,年輕化玩梗與歷史厚重感的平衡邊界模糊,「自黑式凡爾賽」可能讓嚴肅文化愛好者質疑歷史解構的嚴謹性,部分網路熱梗植入略顯生硬(如「戰國直聘」類比稍顯牽強),存在文化深度被娛樂化消解的風險。

更深層的傳播智慧,在於對 “文物人格化” 的精妙運用。這種將文物從玻璃展櫃中解放出來的擬人化表達,暗合了博物館學中的 “情感考古” 理論。而且,文化行銷的終極命題,是讓古老文明在當代找到 “第二生命形態”。旅行行銷將城市 IP “歷史課本裡的鉛字” 轉化為 “朋友圈裡的活躍分子”。這種 “反差萌” 的敘事策略,不僅適用于文旅領域 —— 當故宮把《千里江山圖》變成遊戲場景,當三星堆推出 “考古盲盒”,本質都是在用現代語法重寫文化基因,讓傳統成為可參與、可玩梗、可分享的社交貨幣。

三、場景升維:讓行銷現場成為內容現場

五一行銷還可以打破傳統行銷場景的單向展示邏輯,將消費現場升級為融合體驗、互動與敘事的多維空間;讓使用者從被動接收資訊的受眾,轉變為主動生產內容的傳播節點,使行銷行為自然轉化為可裂變的社交素材。

人民日報的五一行銷,將時間軸旋轉切換勞動者創意亮點:以「勞動者的一天」為時間軸,使用者連續點擊螢幕,觸發畫面 360 度旋轉切換不同職業場景(如環衛工人淩晨作業、醫生深夜手術)。旋轉動畫流暢且具視覺衝擊力,配合「每個時段都有光芒綻放」的文案,強化「勞動不分晝夜」的主題。然而,信息量超載導致內容深度不足,每個職業場景僅展示單一畫面,缺乏故事性。旋轉交互對設備性能要求較高,可能出現卡頓,影響用戶體驗。

另外,還有樂事在西安大唐不夜城空降的巨型薯片桶,實現了場景行銷的新邏輯。這個高 6 米的裝置不僅是拍照打卡點,更是一個 “內容生產工廠”—— 遊客與 “華夏風光限定罐” 合影時,自動觸發 AR 穿越特效”,讓現代遊客與古畫中的長安商販同框。這種將產品包裝轉化為 “時空門” 的設計,讓行銷場景從 “品牌展示區” 升級為 “用戶故事發生地”,每一張打卡照都成為自帶傳播屬性的 UGC 內容。不過,場景行銷裝置互動停留在拍照打卡層面,未與薯片口味、地域文化形成味覺 + 視覺的聯動體驗,用戶易產生“為打卡而打卡”的淺層參與感。

場景行銷的核心在於突破 “管道思維”,轉向 “使用者在哪裡需要我” 的場景邏輯。無論是樂事薯片桶成為景區打卡裝置,還是通過其它品牌通過互動讓行銷內容成為使用者體驗的 “必要陪伴”,本質都是讓品牌深度嵌入用戶行為鏈條,使行銷從 “打擾式資訊” 進化為場景中 “有用的存在”,在需求觸發與記憶強化的正向迴圈中,實現從流量曝光到體驗共生的質變。

小結:當 Z 世代在社交平臺曬出 “被 AI 定制的行程單”“和文物合拍的穿越照”“在巨型薯片桶前的搞怪自拍”,他們消費的早已不是單純的產品或服務,而是 “值得被記錄的體驗”“可以用來炫耀的談資”“能夠引發共鳴的情緒”。品牌唯有放下 “行銷者” 的姿態,成為 “體驗的策劃者”“故事的共創者”“情緒的陪伴者”,才能在這場五一注意力爭奪戰中,真正觸達消費者心中的 “詩與遠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社群馬丁 的頭像
    微社群馬丁

    馬丁跟你說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