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百度、騰訊、京東等互聯網科技公司,不斷結合自身優勢,滲透互聯網金融市場,不管是支付、理財、基金,還是貸款、保險、眾籌,均有所涉及,在互聯網金融這盤棋局中,各大BAT巨頭又怎麼會忘了銀行這塊巨大的市場呢?2013年之前,囿於政策限制,中國的互聯網銀行一片空白,所謂的互聯網+銀行僅是一些資訊發佈網站或交易網站,負責發佈銀行產品服務資訊和服務資訊,滿足客戶網上支付、資金轉帳等需求。直到13年國務院發佈《關於金融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檔中明確指出:“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等金融機構,真正的第一家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才應運而生。
互聯網銀行與傳統商業銀行的區別在哪裡?首先當然是它的純互聯網化,存、貸、匯、理財等業務全部線上上實現,不需要線下的網點和櫃檯;其次是目標客戶群的不同,傳統商業銀行遵循二八原則,為能帶來80%收益的20%的高端客戶服務,互聯網銀行則落腳于80%的客戶,試圖通過長尾效應服務更廣泛的人群;第三是風險控制模式的區別,要求借貸者提供各項詳細資料及抵押品,並對其進行信用評估是傳統商業銀行風控的一般方法,互聯網銀行則與此大不相同,它們不要求提供抵押物,而是依靠大資料、雲計算等技術,對使用者的信用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以此給用戶一個信用評分;最後是盈利方式不同,傳統商業銀行依靠“存貸利差”獲取收益,互聯網銀行則是收取業務服務費。
小微企業貸不到款是公認的難題,企業認為銀行信貸准入標準高,銀行認為小微企業資訊透明度太低。有需求就有市場,對於各大巨頭來說,抓住這一市場痛點,再結合自身先天的互聯網因數,發力互聯網銀行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微眾銀行從出生起就萬眾矚目,不光是它脫胎於騰訊系的原因,而是它在李克強總理的見證下完成了第一筆給卡車司機徐軍的3.5萬元貸款。2014年年底,獲得銀監會批准後,微眾銀行正式開業,官網上線,15年初,微眾銀行對外公佈試營業,主打兩款產品:微眾銀行App和微粒貸。微眾銀行App的業務主要是平臺金融和財富管理,在平臺金融方面,從生活場景入手,App的“轉帳”功能列出了存工資、還房貸、孝敬爸媽等條目,添加銀行卡之後每月會自動轉帳給相關帳戶,無形之中幫助用戶理財;在財富管理上,微眾銀行推出“定期+”和“活期+”兩款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5%-7%。
從微粒貸就可以看出騰訊想借助QQ、微信積累的龐大社交用戶為微粒貸引流,普通大眾或小微企業可以通過這個在QQ錢包、微信錢包下的功能借款,借款金額根據其信用評分決定。據相關資料統計,截至2015年12月末,微眾銀行APP客戶數累計逾32萬人,產品代銷規模接近150億元,微粒貸貸款餘額74.95億元,授信客戶352萬人,累計66萬人線上貸款128.17億元,為近2萬平臺消費者提供小額貸款逾2億元。
網商銀行是與微眾銀行同批獲得民營銀行牌照的五家銀行之一,關於它的創辦也因互聯網大佬馬雲的加盟熠熠生輝,為此馬雲還貢獻出了創業之初向銀行借不到錢的辛酸故事。2015年6月,網商銀行正式開業,主要產品有“流量貸”、“旺農貸”“口碑貸”三種,分別是面向中小創業網站、農村地區小微經營者以及中小餐飲商戶的產品。今年3月份,網商銀行App上線,同樣集合了貸款、轉帳、理財三種金融服務。截至16年3月,網商銀行服務小微企業的數量已經突破80萬家,累計提供的信貸資金達450億元。網商銀行的目標客戶群十分明確,依靠淘寶和支付寶的用戶轉化,和微眾銀行依靠社交用戶轉化的轉化率相比,它的轉化率相對較高。
自兩家互聯網銀行平臺誕生以來,一直相愛相殺,擺脫不了被比較的命運,從使用者量、交易量到App頁面簡潔程度,大眾都一番評比。兩家平臺的優點不必多說,都面臨的挑戰值得一提。
互聯網平臺提高了存、貸、匯、理財等業務的效率,物理網點費用的減少降低了運營成本,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銀行的櫃檯服務增加了銀行與客戶的溝通,無形中增強了用戶黏性,互聯網銀行缺乏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溝通,用戶流失的風險極大。另一方面,依靠大資料評定客戶信用,其可信度值得懷疑,基於社交資料或購物資料建立的征信系統是否可靠和有效,還有待考證。早在20年前,美國的第一家互聯網銀行SFNB就已經成立,隨後眾多互聯網銀行興起,最具代表性的是成功渡過金融危機,實現規模和效益快速增長的Bofi,國內互聯網銀行發展時間短,各方面都十分稚嫩,不斷學習並結合本國水土,才是迅速發展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