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於智慧硬體創業者來說,產品眾籌無疑是通往天堂的捷徑,是夢想達成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之一。集合眾人的力量,讓眾籌產品從概念走向實際,從哪個方面看都是值得一做的。而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眾籌產品的多元化、創新性都讓其登上業界乃至大眾心中的神壇。

但在經過高歌猛進的發展之後,眾籌模式的弊端已經凸現出來。目前偏重注重資金籌集的產品眾籌,卻忽略了更加實際的問題——專案前期及運營期間風險的控制、後續資金的合理利用、失敗後的資金去向等,甚至眾籌成為很多企業行銷的手段!層出不窮的問題,讓眾籌熱潮散盡,從神壇跌入了地獄。

忽悠成風,消費者自吞苦果

通 過眾人的力量,彙聚資金將夢想之作變為現實,看起來是滿滿的理想之事,卻因為眾籌模式的存在變得理所當然。然而現在的眾籌充斥的卻是忽悠、噱頭乃至謊言。 在以各種高大上的文案、圖片、視頻吸引眾人的關注,並獲取天價資金後,問題就開始出現了。貨不對版是家常便飯,超過發貨日期也司空見慣,一直以各種理由拖 延發貨日期,甚至最後杳無音訊也不在少數——比“跳票王”暴雪更不靠譜。

投入資金的消費者,最終只能是自家咽 下苦果。雖然一般來說金額並不大,但發起眾籌的企業這樣的作為,對眾籌模式是一種深深的傷害。影響的不單是自己的品牌,更是讓消費者對眾籌產品避而遠之。 在2014年年末的時候,京東眾籌上線大可樂手機。“一次眾籌,終身每年免費換新”的策略,吸引無數人投入其中,不到25分鐘就已籌資1650萬元。

看似撿了大便宜的背後,實際上卻遍地都是大坑,糟心事隨後就來。消費者在收到大可樂手機後,就發現手機與宣傳中的硬體設定差異極大。而且使用過程中出現多個問題,甚至螢幕都無故開裂。而到今年3月,大可樂手機徹底關門(詳見鈦媒體此前文章《國產大可樂手機正式宣告破產,因資金鏈斷裂無以為繼》),終身免費換新的承諾徹底成為一句空話。

如果認為眾籌產品出現問題只會是初創企業的事兒,那就想的太簡單了。很多成名的企業也把眾籌當做產品試水、行銷的手段,但最終卻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當 初與魅族MX5一起發佈的魅族移動電源在京東展開眾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籌到6000多萬元——完全是將眾籌當做了行銷手段。更讓人無奈的是,最終移動 電源從原來的12V/2A降到12V/1A,充電從原來3個半小時上升到4小時50分鐘,耗時多了近40%。甚至在眾籌過程中,魅族移動電源也多次更改規 格,比如還有9V/2A、12V/1.5A的規格,重量方面也曾有過變化。最終,此事成為魅族的污點之一。

這 兩個只是眾多眾籌失敗產品的代表而已,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傷害消費者信心的眾籌產品實在是太多了。甚至為了引爆熱點,很多企業不惜自掏腰包去刷單, “一小時破百萬”、“首日破百萬”等帶有強烈暗示性的手段,給消費者造成眾籌產品火爆的假像。忽悠成風、將眾籌當做行銷策略等錯誤做法,讓眾籌這一夢想模 式徹底變臭了。

眾籌平臺難逃倒閉,為眾籌背汙

眾籌背上的惡名,終究是要有人來負責的。而負責的物件,往往是眾籌平臺。眾籌平臺也不是直接對產品負責,而是因為其納入的眾籌項目因為行業背負的惡名,很少吸引到消費者的關注,最終不得不以倒閉來應對。

據 資料顯示,截止2015年年底,國內至少有84家眾籌平臺停運、倒閉或轉型,約占整體數量的23.0%。而僅剩的眾籌平臺,都是背後有巨頭撐腰的。比如京 東眾籌、淘寶眾籌、小米眾籌等——都是以智慧硬體產品為主的眾籌平臺。至於那些為互聯網初創企業服務的眾籌平臺,在資本寒冬的大背景下,活得更為艱難。

不難看出,眾籌模式迅速從神壇跌入了地獄,已經陷入了崩潰邊緣。如果惡名再持續下去,眾籌這一夢想模式,極有可能會夭折。這正應了那句話:初衷很美好、發起點很絢麗,過程和結果卻頗為艱辛。

高風險背後,強制性監管不可或缺

產品眾籌之所以會走到今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強制性監管的缺位。目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範圍,目前只納入股權眾籌,尚未納入產品眾籌。這就給很多打著小九九的初創企業帶來可趁之機,加大了出現問題的幾率,風險日益增高。

據 瞭解,在京東眾籌要想支持那些眾籌項目,消費者必須勾選《支持者協議》。在這份協定中提到,發起人可能根據該變化依法調整眾籌的內容,屆時支持者須與發起 人友好協商解決,發起人應盡最大可能處理糾紛。也就是說,如果出現糾紛的話,消費者的損失能否得到彌補,完全就是看發起人的自律。如果發起人賴帳,消費者 根本沒辦法維護自己的權益。

至於發起人和京東簽訂的《京東眾籌發起人協議》,京東多次強調京東作為居間方,僅 為發起人與支持者之間的眾籌提供平臺網路空間、技術服務和支援等仲介服務。眾籌僅存在于發起人和支持者之間,使用京東眾籌平臺產生的法律後果由發起人與支 持者自行承擔。“高瞻遠矚”的京東,提前就擺脫了潛在的麻煩,推卸了責任。

無論是平臺的不負責任還是眾籌項目發起人依靠良知的自覺,實際上都是加大了產品眾籌出現問題的風險度。我們理解很多產品眾籌存在失敗的可能性,但如果這個幾率被無限放大,就不能接受。如何引入強制性監管,提高眾籌准入門檻,將風險控制到最低,已經迫在眉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社群馬丁 的頭像
    微社群馬丁

    馬丁跟你說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