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做增長,千萬別忽視用戶認知洞察!

 

知道用戶“怎麼想”,才好決定“怎麼做”!

提到企業經營過程中的消費者洞察工作,千萬不要以為只有用戶行為洞察和用戶需求洞察,我發現,大家常常忽視了用戶認知洞察的巨大價值!尤其是對於思考品牌核心價值,進行品牌定位來說,出色的用戶認知洞察可以說極其重要!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相關操作。

用戶認知洞察,簡單來說,是探查消費者對特定物件認知情況的相關洞察(比如瞭解消費者對特定品類、品牌的理解、記憶、態度、看法等等)。

為什麼我們需要做這類洞察?

由於人們的消費行為,常常會受到認知的影響,因此只有充分瞭解用戶認知,從業者才能更好地預測、引導用戶行為。簡單來說,知道用戶“怎麼想”,我們才好決定“怎麼做”。

在具體工作中,用戶認知洞察可以分別從“品類”與“品牌”兩方面展開。

  • 品類認知洞察

開展用戶認知洞察時,我們可以採用“先品類,後品牌”的常規順序。其中品類認知洞察,顧名思義,就是要將用戶對特定品類的認知情況,作為探查重點的相關研究。 

舉例來說,前幾年,在為某全屋定製品牌規劃戰略時,我們就調查了用戶對家裝市場中,“全屋定制”這個品類的認知情況。

調研分“正面”、“中性”與“負面”三個維度展開,在負面認知部分,有使用者就談到:

“有些全屋定製品牌的價格是沒道理的,因為懂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這些品牌所用的材料,而它們的價格卻這麼貴,其實就是把錢都花在了打廣告上,而沒有花在做產品上。”

基於此番調研我們意識到,事實上近年來,很多行業都出現了這種“批判過度品牌溢價”的消費思潮。在社交媒體上,“收智商稅”等熱門議題應運而生,而用戶的上述吐槽,恰恰是這一思潮在該品類的體現。

意識到這一點,對我們思考如何適應新時期的消費思潮,更好地幫助該品牌定義品牌核心價值是很有幫助的。

用戶腦海裡蘊藏著“金礦”,關鍵是要懂得如何發掘。在開展品類認知洞察時,除了關注用戶對品類本身的認知之外,有時,將關注角度轉移到“與品類相關的用戶生活觀念”這方面,也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穫。大家要注意,這些觀念的形成,往往與文化密不可分。

舉例來說,前些年飛鶴奶粉的“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這一口號,之所以一經推出就備受認可,原因恰恰在於,談到“成長”,受中國文化影響,我們心中“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觀念根深蒂固。而飛鶴奶粉則聰明地,讓品牌核心價值順應了這一認知,於是才在我們心中顯得如此“有道理”。

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仲景牌六味地黃丸”那句流傳甚廣的廣告語——“藥材好,藥才好。”

這兩個案例帶來的啟發是,從與品類具有相關性的角度,如果我們也能在用戶心中,發掘出某些他們原本就相信的邏輯,認同的道理,持有的生活觀念,然後再將品牌核心價值構建於其上,那麼品牌被用戶選擇的概率就會大增。

  • 品牌認知洞察

談了品類認知洞察,我們再來談談品牌認知洞察,相關研究主要應用於品牌升級背景下,重新定義品牌核心價值的業務場景。研究重點在於,從業者要去瞭解自己品牌,以及競爭品牌在使用者心中的認知情況與認知優勢。

所謂“認知優勢”,我們不妨將其簡單理解為,其實就是提到某品牌,人們對它的“首要正面聯想”。

比如,一提到“富豪”人們首先想到“安全”,提到“賓士”會想到“豪華”,提到“寶馬”會想到“駕駛樂趣”,這就是這幾個品牌的認知優勢。

注意,在實際工作中,行銷從業者需要理性地去評估,一個品牌所具有的如下兩類優勢,並意識到它們可能相同,也可能會不同:

A、品牌在經營過程中練就的“業務優勢”;

B、品牌在用戶心智中積累的“認知優勢”。

下面讓我嘗試用一個例子,來簡單剖析一下這兩者可能存在的差異。

某科技品牌的管理層,自認為品牌的核心優勢,是在於產品的創新力,並認為自己能以“比友商成本更低,速度更快的方式來實現創新”(業務優勢)。然而值得玩味的是,從我們的瞭解來看,在用戶心中,該品牌的認知優勢卻是“性價比高”,而“產品創新”的認知優勢則已被競爭品牌所佔據。

該品牌這兩種優勢之間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我們理解這個品牌進軍高端產品的努力,為什麼總是困難重重。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雖然高端產品仍可實現“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地反覆運算創新”,施展其業務優勢,但產品的高售價,卻很難貼合這個品牌,在原有客群心中“性價比高”的認知優勢;

而另一方面,對該品牌想要從競爭對手陣營爭取過來的那些,全新的高端產品使用者來說,該品牌又很難擺脫自己在這類人心中,屬於一個“大眾平價品牌”的印象,於是才陷入了一種“兩邊都不討好”的尷尬境地。

我想上邊這個案例,已經非常清楚地表明調研品牌認知優勢的重要性了。在實踐中,大家必須把品牌核心價值,定義在自己的認知優勢之上。相反,如果只關注到了業務優勢,卻罔顧品牌的認知優勢;或者將品牌核心價值定義到了競爭對手的認知優勢之上,那都會帶來嚴重後果。

關於品牌認知洞察,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由於品牌核心價值包含“功能”和“文化”,因此在進行相關調研時,我們就不能只關注理性認知,卻忽略了對品牌感性認知的調研。

舉例來說,談到“夏天喝可樂”,可能會悄然勾連出我們心間“自由暢快”的情緒。與之類似地,提到“紅牛”容易讓人想到“活力超燃”,提到“江小白”容易讓人想到“簡單放鬆”。

這些現象一次次證明,品牌常常會與顧客心中特定的文化心理意義相呼應,只不過管理者未必瞭解罷了。與調研功能認知同樣重要的是,現在,如果我們也能從用戶心中,識別出自己品牌所獨有的文化意義,那基於SDi方法論所歸納的——“CV=TFC”的品牌核心價值定義公式,從業者就有機會更好地厘清品牌文化(C),進而更好地定義品牌核心價值。

另外,除了調研消費者對品牌的正面認知,我們還需要調研消費者對品牌的負面認知,比如對品牌有哪些不好的印象、看法等等。實際上品牌有時候增長乏力,並不總是產品的問題,也可能是品牌形象出了問題,而經營者卻不自知。

因此,只有更好地瞭解清楚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負面認知,企業經營者才能對症下藥予以消除。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小時候,經常會和小夥伴玩起的一種遊戲:大家需要分單、雙腿,沿著地面上不同形狀的粉筆格子向前跳躍,關鍵是前進時,只能踩自己形狀的格子,而踩到別人的格子則要算輸。

現在想來,這其實也正是品牌認知洞察的遊戲規則所在——從業者必須先識別出自己和競爭品牌,在用戶心中佔據著的不同“格子”(不同認知優勢),然後才好沿著自己的“格子”向前發展,而踩進對手的“格子”則會輸掉比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