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體育行業的爆發,體育智慧用品也進入高速發展時代。中商產業研究院發佈的資料顯示,2017年中國智慧可穿戴市場規模達到352.6億元,增長率達到35.7%。在可穿戴行業技術和產業模式不斷成熟之後,2018年的智慧可穿戴體育用品市場規模將達到446.0億元,增長率為26.5%。
體育智慧可穿戴用品的出現,讓運動變得更加科學化,使用者可根據智慧用品提供的資料來定制專業的訓練計畫。另外,智慧用品的聽歌、語音提醒等功能也為用戶提供更加愉快的運動感受,因此智慧可穿戴用品短短幾年就成為了運動愛好者們的新寵。
傳統體育企業紛紛退出智慧領域,原因為何?
無論是市場需求,還是未來趨勢,智慧用品都有著諸多好處和巨大的發展空間,這引來了非常多的玩家湧入,尤其是一些傳統體育廠商,也大批加入到了體育智慧穿戴領域。可理想雖好,但現實卻是一地雞毛,大多企業在體育智慧穿戴市場上銷量慘澹,在市場寒冬中相繼退出體育智慧用品行業。
先是2014年知名體育巨頭耐克關掉了Nike+Fuelband智慧手環和Nike+系列運動手錶等智慧運動硬體產品線,同時撤掉了旗下智慧運動硬體部門;隨後2017年11月,高端運動品牌安德瑪宣佈退出智慧用品市場;同年年底,愛迪達也宣佈停止可穿戴硬體產品的開發……
巨頭們的退出讓體育智慧穿戴領域迎來“暗黑”時代,市場陷入一陣退潮期,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難道體育智慧領域成偽需求?其實運動品牌巨頭們相繼退出的背後,是品牌內因和市場外因雙重作用下的結果。
內因:傳統體育巨頭缺乏電子設備研發基因
體育智慧穿戴用品,雖然與體育密切相關,但它的亮點在於智慧化,需要極高的科技研發技術。可想而知,以傳統體育起家的巨頭們進入智慧可穿戴市場無疑是一場“跨界”嘗試,且市場上的體育智慧穿戴用品普遍不夠“智慧”,多數智慧用品功能簡單,並不完善,各類產品也是良莠不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對於沒有科技研發基因的傳統體育企業來說更加難上加難,只能自己慢慢摸索。
如愛迪達在2013年推出的Smart Run,Smart Run是一款運動智慧手錶,其功能包括GPS、測量心率、音樂播放等,與當今市場上的產品相比並無太多亮點。且手錶採用的定製版Android 4.1系統,也無法安裝其他應用,缺乏擴展性,是一件相當雞肋的偽智慧運動產品。最關鍵的是手錶續航能力欠佳,據用戶反應,單單用於訓練的話,Smart Run手錶只能堅持兩天左右,若是其他功能一起使用,則僅僅能用一天,需要經常充電,這對於需要經常佩戴手錶的使用者而言極為不便。
由此來看,傳統體育企業進軍體育智慧市場,自身相關技術,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沒有達到廣大用戶們的心理預期。
外因:市場尚不成熟,眾多玩家的湧入令傳統體育企業處境更加艱難
當然,缺少電子設備研發基因的內部原因只是給傳統體育企業設下門檻,而複雜的市場外部因素才是導致大量傳統體育企業退出體育智慧市場的重要推手。
其一,體育智慧用品還未普及,人們對於體育智慧用品缺乏認知。目前,體育智慧用品領域還處在發展階段,市場尚不成熟,大眾對體育智慧用品的認知還停留在智慧手環、智慧手錶的層面。智研諮詢資料顯示,在2017年中國智慧可穿戴設備產品銷售中,智慧手環、智慧手錶分別占比70%和25%,而智慧自行車、運動耳機等其他產品占比僅有5%。在這種情況下,傳統體育企業推出的智慧跑鞋、智慧體重秤等智慧用品很難打開局面。另外,智慧產品通常價格不菲,像蘋果出產的運動智慧手錶Apple Watch Series3已經超過了3000元,令消費者們望而卻步,所以價格方面也大大限制了體育智慧用品的普及。
其二,蘋果、小米等手機科技公司後來居上,搶佔大部分市場。市場研究機構IDC發佈的資料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2510萬台,同比增長1.2%。其中手機公司蘋果牢牢佔據銷售量第一的位置,中國手機品牌小米、華為分列第二和第四位,排名第三的則是曾經智能穿戴的霸主Fitbit。相比華為暴增147.0%的亮眼資料,Fitbit卻下降了28.1%,照此來看,Fitbit的處境堪憂,今後很可能會被華為搶去前三的寶座。
由此觀之,手機廠商似乎在體育智慧穿戴領域擁有極大優勢,市場大部分份額已被手機廠商收入囊中,在這些問題影響下,傳統體育退出體育智慧用品市場也是無奈之舉。不過在感歎傳統體育巨頭出局的同時,手機廠商的異軍突起出人意料,不得不令人產生疑問,為何手機廠商能夠成為後來居上智慧運動產品玩家?
手機廠商為何能成為智慧用品主流玩家?
相比傳統體育企業,手機廠商特有的科技基因成為其迅速崛起的最大法寶。傳統體育企業研發過程中還會遇到一些阻力和技術難題,而靠技術“吃飯”的蘋果、華為等公司顯然在智慧領域起點更高,硬體設施也更完善,因此傳統體育企業敗下陣來也是合情合理。當然,在擁有科技作為生產力之後,手機廠商在智慧穿戴體育用品上大放異彩還取決於兩點。
一方面,手機大型廠商有著不可小覷的用戶數量。手機作為人人必備的通訊工具,全球約有26億人正在使用智慧手機,其中蘋果、小米等手機大戶在全球出貨量擁有著不少份額,蘋果旗下的iPhone X在今年第一季內總計累積1600萬部的出貨量,占智能手機總出貨量4.6%,而小米推出的紅米5A出貨量也有540萬部,可見這些大型手機廠商生產的手機使用人數眾多。得益於用戶數量的優勢,手機廠商在智慧穿戴體育產品這類科技衍生品市場中迅速站穩了腳跟。
另一方面,手機廠商通過手機app吸引了大批用戶。值得一提的是,手機廠商不光為使用者提供智慧穿戴設備,手機上也有相應的運動軟體配合,例如小米旗下的小米運動,華為旗下的華為運動健康,這兩款軟體與其各自推出的智慧產品有著高度適配性,即智慧產品產生的運動資料可與手機廠商的軟體互聯,有些手機app還可以控制體育智慧設備工作,這樣顯得產品更加“智慧”和有趣。軟體與硬體互通的“生態化反”式結合,讓手機廠商在智慧穿戴體育用品領域中實現了更好的應用,用戶體驗也得以優化。且利用手機軟體上的運動教程、運動社交和優惠活動等豐富內容,手機廠商俘獲了更多的運動用戶,從而促進了體育可穿戴產品的消費。
面對手機廠商的衝擊,傳統體育企業未來該如何發展?
這樣看來,手機廠商的諸多優勢,成就了自身在體育智慧穿戴領域的領先地位。不過在體育智慧用品產業尚未成熟、產品普及難等問題影響下,手機廠商並不能高枕無憂,甚至還存在用戶受限等問題。在這樣的機遇下,傳統體育企業仍能在大市場中實現絕地反擊。
首先,功能突破創新,力造智慧用品實用性。雖然目前市面上的體育智慧用品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但普遍功能單一,同質化問題嚴重。大多智慧產品功能無非就是測量心率、計量步數、GPS定位等,這些功能之外的創新產品少之又少。如何讓智慧用品更加智慧,更加有價值,而不是停留在測量、定位等性能上,才能説明企業實現突破。而提到突破創新,在未來,運動智慧產品+健康或許是個不錯方向。
例如運動智慧服裝,研究者提出,通過在衣服中內置智慧晶片,可以用手機app調節溫度,為運動者提供更加舒適的體溫。智慧服裝除了心率測量、GPS定位、聽歌等常規功能外,還擁有促進並改善血液迴圈,增強免疫力和預防疾病的效果,對使用者大有裨益。當然這只是一個設想,相信類似功能創意還有很多,需要研發人員們不斷的進行實踐和探索。
其次,為體育智能用品減量,為時尚加料。所謂愛美之心,人人有之,體育智慧用品,除了要有獨具一格的炫酷功能外,也要注重美觀問題。但現在市場上有很多穿戴設備“顏值”不過關,很多穿戴設備風格硬朗,缺乏時尚元素。且有些智慧穿戴用品異常沉重,運動時很不方便。有人在網上吐槽,其在年底買了一雙智能跑鞋,比普通跑鞋重上不少,跑步的時候簡直就像腿上綁了兩個沙袋,極為吃力。還有些智慧手錶也是一樣,戴在胳膊上時間久了會有疲憊感,又“重”又“醜”是目前穿戴用品的真實寫照,即使是對智慧穿戴體育用品饒有興趣的消費者也只能持幣觀望。因此體育智慧穿戴用品應做到“小而美”,擺脫繁重的體育穿戴設備,以精美外觀來説明體育智慧產品實現推廣和普及。
最後,體育智慧用品與智慧場景相連接,提高資料準確度來加強消費者的運動體驗。體育智慧用品會根據使用者的運動情況提供步數、體重、卡路里消耗等多種資料,但這些資料看似全面,實則並不夠準確。有人做過專業測試,在同樣條件下,用智慧手環測量使用者的步數,然而幾次實驗結果卻大相徑庭。資料的錯誤,對使用者的訓練計畫和運動體驗都大有影響。
因此,如何讓資料更加準確、賦有價值是研究者們今後的突破重點。有業內人士指出,智慧穿戴用品與智慧家居或智慧場館相結合,將會是未來健身運動的發展趨勢,也就是智慧場地+智慧設備。一來,智慧穿戴設備與智慧場地相互連接,可以有效解決資料不準確問題;二來,兩者的結合,也可以對用戶的運動動作和身體狀況做出精確判斷,指導用戶做出正確的健身動作,從而為運動者們帶來更加科學和專業的運動體驗。
總的來說,如今我國體育產業正處在快速奔跑的賽道上,其中體育智慧用品對於體育的未來不可或缺。但體育智慧產業作為新興領域,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整個產業的產品功能都不夠完善,市場尚未成熟,這也為覬覦體育穿戴產品的玩家提供了有利的發展空間。相信在未來,在創新企業的努力下,體育智慧穿戴用品會發展成為我們日常健身的必需品,真正的助力人類健康運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