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社交產品的成功必須能夠準確把握用戶在其中的心理變化,哪些莫名火爆的應用背後到底是什麼?
使用者在社交網路裡的行為邏輯是使用者個人的真實寫照,在社交網路裡的自我個性特點,也反映了用戶的真實個性,如果能準確把握使用者的行為邏輯,那麼將有助於你做出符合大眾用戶的社交功能。筆者不才,就幾個簡單的用戶行為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在我簡述幾個行為的同時,看看你自己有沒有同感?
1、不同社交應用的不同社會角色
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在不同的社會場景下,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即會有不同的表現,這是一種社會效應,即使映射到社交網路,無論在你微博、微信、QQ、人人上,你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留意一下你自己的各種不同社交應用,每次你打開它一定是不同的意圖,繼而獲取資訊和產生內容的初衷也會有所不同。有人會說,我有的好友在不同的社交應用裡同時更新一樣的內容作何解釋?不要忘了,獲取社交資訊和使用者產生內容是兩種行為,可能他在獲取的階段是不同的社交初衷。
這就是我為年輕人高呼「爸媽來了,這個應用我不用了」的現象做出的解釋,除了青春期遺留下來的逆反心裡,企圖標新立異有意採取不同的態度和行為來引起別人的注意和得到社會認同之外,單一的大眾性社交應用將現實社會不同場景下的社會關係高度重合在一個社交場景裡,難免讓人感到「隱私」沒了,在不同的場合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的時候自然就有不同的語言行為規範,一個父母面前溫順可人的角色怎麼能容忍客串成在朋友當中破粗口胡吃海喝的角色。
從這個角度來分析一些老牌的社交應用裡,即使我們經常登錄,也再也不會更新內容的現象,因為像 QQ 這樣的社交應用,根基太早,從家庭朋友社交場景到工作關係場景,社交關係太過臃腫,不是一個很好的展現自我的平臺,還是應該將它著重定位在即時通訊吧。隨著微信將手機通訊錄和 QQ 好友關係鏈都移植到了自己的社交關係裡,即使在朋友圈裡更新可以設置可見範圍分組,比起這種在下游手動添加範圍,我寧願有個從始至終都是一個社會場景的應用。
2、自我「隱私」保護和窺探他人「隱私」
為什麼要在隱私上加引號?因為在社交網路我們自主公開的生活隱私不能純粹意義上算隱私。先說說第一種行為,你的好友會經常直播自己的生活或者一天上傳幾十張自拍照,人類是群居動物,群居本能分兩級:第一級尋求群體認可,心理學上認為,「愛向別人炫」是一種內心需要被關注被肯定的表現,很可能是因為某種東西自己不常有而需要被認可,這是一種情況。
另外一種是個體的某方面能力能在圈子中進行展示、獲得支持和尊重或有得到讚揚,觸發後,人的第 2 級群居本能被啟動尋求對群體的支配權,通俗一點理解就是我一窮屌絲今天借朋友一輛豪車開開,然後曬圖幾張向別人炫耀,又或者我天生麗質經常自拍來獲取群體在美貌方面的讚揚繼而建立群體支配權的自信。那為什麼你會常年不更新社交網路,或者要刪除以前的社交資訊?但是每天要拼命刷自己的社交動態來窺探別人的「隱私」呢?這也是群居本能的表現:恐懼群體的指責、排斥,你是不是發一條狀態的同時會左思右想,朋友看到之後會在心裡指責或嘀咕你這個人怎麼這樣那樣的?然後再三考慮還是不發了。
只有在有限的你可容納的社會場景下你才會對某件事吐槽,來尋求社交網路對你的情感需求和溝通的支援,這也是我所說的,我們需要一個特定的社會場景來做特定的角色,但是有些人就不避諱任何場所闡述觀點。就像我開篇講的在社交網路裡的自我個性特點,也反映了用戶的真實個性,因人而異,我可容納的社會場景比較粗泛。再來說說我為什麼喜歡窺探別人的「隱私」,朋友間特別是名人,按照佛洛德的觀點,人們對別人隱私的窺探欲,來自於童年、來自對自己身世和來歷的好奇心。其實還是本能,是潛意識裡的正常欲求,在社交層面和道德約束下就展現出我們不斷刷存在感,不斷查看別人動態的現象。
3、這些應用居然火了
在社交網路裡,魔漫相機火了一段時間,臉萌也火了,其實很多玩家是拼出近似好友模樣的形象,再傳播給好友以獲得朋友點贊。像 2048 和 Flappy Bird,我認為是用戶的逆反心理。
心理學家費尼·貝克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男洗手間裡掛上禁止塗鴉的牌子。其中一塊警告:「嚴禁胡亂塗寫」;另一塊以相對柔和的語氣聲明:「請不要胡亂塗寫」。然後調查掛牌子的洗手間裡被塗寫的數量。結果掛「嚴禁胡亂塗寫」牌子的洗手間被塗寫的情況更加嚴重。這種虐心的遊戲恰是利用了用戶的逆反心裡。
但是剛開始的誘因可能是這樣,一款應用的屬性符合某段人群的喜好點,但是這樣的 App脫離社交網路未必會達到現在的效果,因為大眾的社交從眾性,10% 的效果是 APP 自身屬性帶來的,剩下 90% 都是社交從眾心裡在作祟,這個大家都玩,我也試試。包括很多測試情商智商的應用,實質上沒有很大意義,主要是用戶的社交互動和從眾在起作用,但是它們在社交網路裡都有同一個屬性就是簡單。
從屬在社交網路裡,怎樣摸准大眾心理的需求,才是做一款應用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