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從傳統的“流量思維”轉向“留量思維”,或者稱為“粉絲思維”。
01
從“流量”到“留量”的轉變是大勢所趨,是整個經濟的宏觀環境決定的,逼著你不得不為之,因為,不這樣,就很難有活路。
眾所周知,過去40年中國經濟一直處於高速增長中,所以基本上每年都會誕生一個大的風口和若干小的風口。正如雷軍所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在相當長一段時期,企業賺錢太容易了,很多即使運營管理差,也能活得好好的。因為,整個市場是增長的,我們有人口紅利,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帶來的紅利,所以只要上船,就能享受到增量。
增量是什麼?就是流量。流量是增長的主要驅動引擎,所以那個時候,大家普遍關注的都是流量,更重視流量思維。
但現在環境變了,紅利消失了。
人口紅利沒了,互聯網的紅利沒了,消費增長的紅利沒了,加上中美貿易戰等外部環境的影響……
總之,風停了,增量消失了,所以我們都在談“寒冬來了”。
廣東的朋友說,許多沿海地區的外貿企業訂單量驟減,很多工人這個春節後都面臨再就業。
最近傳出大規模裁員潮的還有很多知名的互聯網企業,從今年整個發展態勢來看,我們就能感覺到原來摧枯拉朽的互聯網企業有些偃旗息鼓了。
02
燒錢換流量是互聯網企業典型的做法,但這一整年,我們突然發現燒錢模式不靈了。
比如好不容易殺出重圍的出行大佬滴滴,在今年前半年卻接二連三被用戶嫌棄甚至拋棄;半路殺出來的美團,也讓程維驚出一身冷汗,燒錢模式的持續性首度受到質疑。
接下來是共用單車雙雄的先後折戟:摩拜賣身美團,其創始人先後離開;
ofo雖然還在謀求獨立發展的路上苦苦掙扎,但資本的斷流、用戶的拋棄,基本上已經宣判了它的死期,尤其是前段時間發生於其總部的退押風波,簡直堪稱共用出行領域的年終大戲。
滴滴也好,ofo、摩拜也罷,都是過去的燒錢大戶,從行銷打法上同屬於一類企業——流量型企業。
在高額補貼、瘋狂擴張的背後,其實做的都是一樁流量生意。
對流量的瘋狂追逐,是這類企業的最典型特徵,借助資本燒錢換用戶,換戰略空間和時間。但燒錢的結果,究竟是換來了“羊毛黨”,還是真粉,結果顯而易見。
最重要的是,互聯網的增長紅利消失了,即使你再有錢,也已經沒有流量可買,或者購買成本大大提高,這無異於“釜底抽薪”。
對於這一模式,ofo背後的推動者,著名天使投資人朱嘯虎的一句話足以蓋棺定論,他說:“好的需求,完全是靠用戶自發以及口碑產生出的病毒式傳播。靠燒錢起來的基本都是偽需求。”
燒錢燒不出用戶的忠誠度,也無法建立品牌的護城河,流量型企業是沒有未來的。
以上案例基本宣佈了“燒錢模式”或者“流量思維”的失靈。
03
當增量消失,流量思維失靈,生存出現問題的時候,企業自然而然地就會轉向“留量”,開始重視與自己有強關係的老用戶。
從“流量型企業”轉變為“留量型企業”,深挖“留量市場”的增長潛力,重視顧客終身價值,才是今後企業運營的重要命題。
在寒冬下,企業要想保持良性迴圈和逆風飛翔,只有回歸用戶需求,從留存用戶入手,通過管理、技術、行銷、服務的提升,切切實實的做好自己的產品和服務,用口碑來驅動增長。
重視顧客終身價值,用極致思維打造產品力,用標杆思維不斷學習反覆運算,用換位思考去粘住用戶……
口碑的產生沒有捷徑,所以必須“結硬寨打呆仗”,做好自己,提升自己的實力,自強則萬強。
這是從“流量”到“留量”的唯一轉型路徑,也是我們粉絲思維的本質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