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巨頭、流量思維、私域流量……貌似“流量”已經無處不在了,任何模式都需要貼上流量的標籤、任何現象都想能用流量來解釋。
- 《吃雞》,《王者榮耀》為什麼火?因為有騰訊爸爸的流量罩啊
- 拼多多為什麼用戶增長快?因為微信給了流量入口啊
- B站為什麼點擊量大?因為佔領了二次元用戶流量啊
- 瑞幸為什麼崛起這麼迅猛?因為花大價錢砸流量啊
- 字母明星演技讓人無法直視為什麼片約不斷?因為自帶流量啊
看到了吧,流量已然成為話題終結者,有沒有流量、流量上升或下降、構建私域流量的白日夢…已經變成了萬能答案。
真相確實如此嗎?
流量究竟是什麼,值得大家瘋搶?
無論是傳統行業還是互聯網,流量都可以理解為用戶訪問量。有了流量,就可以通過轉化達到盈利的目的。
傳統商業模式,人流量大的地方,門店的客流量必然會多,房子的租金必然會高。同樣的思維邏輯也適用於互聯網,所不同的是在互聯網行業,流量的本質是用戶時間。
從這個角度講互聯網就是一場爭搶用戶時間的戰爭。
但這場戰爭中,有用來消耗使用者時間的,比如視頻應用、直播、遊戲、音樂、網路文學;也有是用來節省使用者時間的,網路訂餐、票務、工作協同、線上課程等工具和服務。
任何互聯網公司都可以用“三角形框架”去分析:流量、產品、運營。
優秀的公司必須在三個方面都達到及格線;偉大的公司必須在三個方面都表現優異,並至少在一個方面具備“殺手鐧”。
這個框架用在消費品公司身上,也有些價值。
從上面的圖可以看出,產品是基礎,運營是手段,流量是在夯實了產品和運營以後的產物。也可以說,離開產品和運營,空談流量,就是耍流氓。
流量生態,決定商業轉化價值
目前的商業模式是“資訊過剩”與“注意力稀缺”對立存在,如何在無限的資訊中獲取有限的注意力,成為商業核心命題。
注意力稀缺導致眾多互聯網創業者們開始想盡辦法去爭奪注意力資源,而流量的多寡恰恰最能體現搶奪的結果。
有了流量才能夠以此為基礎構建自已的商業模式,所以說互聯網經濟就是以吸引大眾注意力為基礎創造價值、轉化盈利。
在內容爆發的媒體環境下,內容就是流量。在過去20年裡,互聯網的流量隨著內容融入到眾多產品之中,而在去中心化的今天,技術的進步和人性的需求,又一次激發了內容的價值。
於是媒體開始積極構建生態,超級APP們借助全面、細分的部署更多場景服務範圍,積極構建流量生態;新興的APP平臺也與超級流量入口合作,突破APP現有格局。
·超級APP閉環生態鏈佈局·
不論如何掩飾,都可以看到BAT巨頭們對“流量”的渴望:
今日頭條不斷佈局短視頻、音樂領域;阿裡巴巴正式發佈大魚號;百度取消新聞源機制,直接全網抓取內容,提升內容推送速度;騰訊今年著力打造完整的內容生態……
簡單推敲下,流量思維走向何方
在“流量思維”信奉者的眼中,流量只有三個來源——要麼是自帶的,要麼是拿錢砸出來的,要麼是先發優勢換來的:
- 抖音的流量一半是自帶的(頭條導流),一半是先發優勢換來的
- 瑞幸咖啡的流量一半是自帶的(微信導流),一半是拿錢砸出來的
- 愛奇藝的流量一半是自帶的(百度導流),一半是拿錢砸出來的
- 美團的流量一半是拿錢砸出來的,一半是先發優勢換來的
以上種種輕鬆愉快簡單粗暴的把互聯網行業臉譜化、概念化。
如果這套流量思維真的成立,那我們大可以基於這三點判斷一個產品的未來走勢,不如把時間退回到幾年前去驗證一下。
- B站不自帶流量,砸錢不算太多,更沒有先發優勢,它不可能火
- 小紅書砸了一點點錢,有一點點先發優勢,火的可能行只有一點點
- 抖音晚於微視,爸爸不是BAT,投的錢也不見得高於微視,它肯定活不長
事實啪啪打臉。可見流量思維千瘡百孔,經不起推敲。
雖然如此,那些“流量思維”信奉者還是會執著的把一切問題繞到流量上來,無論你怎麼強調創意、產品、運營的重要性,無論你怎麼詳盡地進行案例分析,他們仍然繼續套用流量的概念,樂此不疲。
最後我必須強調一下,文章的觀點可不是說流量不重要,只是提醒各位同學不要過度解讀哦,把眼光多往產品和內容上上放一放,優化產品體驗、提高內容品質,流量自然會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