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李甯還專注於贊助國家隊,在奧運會、全運會時露臉,讓年輕人們不屑一顧;
而如今,掀起一波又一波國潮風,“中國李甯”成為一個符號,從紐約、巴黎時裝周火到上海時裝周,火遍大江南北;與電競EDG、人民日報的IP聯名,玩得風生水起。
曾幾何時,刷屏的瑞幸幾乎全是負面,是很多媒體筆下燒錢吸引羊毛黨、賺快錢的第二個小黃車;
但很快,瑞幸國內拓店就達3000餘家,納斯達克敲鐘,從國內到海外,擴張速度絲毫未減。
曾幾何時,名創優品(以下簡稱名創)還只是人們眼中品質不錯價格便宜的新型十元店;
但當下,已進駐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用設計和超高性價比,強有力地打入世界市場,名創x漫威和故宮等頂級IP的聯名款,在這個夏天引起狂潮。
當很多人還在質疑,還在用經驗主義對他們蓋棺定論時,他們的速度,已然打破行業天花板。
面對新商業環境,人們經歷過一波泡沫,經歷過模式尚不清楚,資本就輪番搭台唱戲的“風口”時代。所以容易懷疑。
如今市場趨於理性,我們更要看清,這些狂飆突進、不斷打破自身天花板的國牌背後的邏輯,品牌崛起的速度和方式,同步發生著劇變。
這些尋求突圍的品牌,面臨的不僅是產品、資本、行銷之戰,更是新商業環境下的人心之戰。
如何獲得人心?從打入心智,留存轉化到感情培養,本文將從產品定位、私域流量和IP借勢三玩法,圍繞產品、品牌和行銷,厘清品牌升級不同階段的突圍方式。
01.
定位:產品打響第一槍
品牌創建初期,通常借助大眾熟知的概念或熟悉的形象去切入,快速佔領人心。
如名創的“日本知名設計師”,宜家的“瑞典設計”,鐘薛高的“中式雪糕”,鹿角巷的“臺灣美學奶茶”,都有獨特的、物理或心智上的占位。
認知度,需要利用使用者熟悉的內容重組,勾起人最直接的聯想,成為產品不可分割的、USP獨特賣點定位。
當品牌定位初步建立了認知度,第二步就是用產品帶動品牌,產品要硬。這兩者一定是相輔相成,產品力和品牌力,畸輕畸重,都帶不動。
如果鐘薛高、瑞幸,當飲食一出場,吃喝一次,沒了複購,那就證明這東西不行。只有產品第一槍打得漂亮,才有後面的用戶運營、私域流量、拉新裂變留存。
再拿名創為例。“日本設計師品牌”去切高頻生活日用品,三宅順也的聯合創始,保障設計感、品牌調性到位。但如果產品品質硬不起來,爆品一出反而是打臉,銷售難以上一個臺階。
名創在國內,在出海時,第一步考慮的都是怎麼把選品和品質打起來,把供應商、工廠看好。
名創的爆品賣上兩個億,才形成品牌護城河;在全球市場符合所有不同市場的產品檢測、安全法規、標準和認證,名創踩過了無數坑,這才建立起產品壁壘。
行銷都愛講定位,但即使定位再好,產品立不住這個“位元”,也只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品牌是長期資產,是可蓄積的流量池。我們永遠要關注,當下的產品行銷對長期品牌的樹立是否有利。
02.
行銷:再談私域流量池
首先提一點,從流量池、私域流量,到最近的濕流量,其實基本是指向同一個東西:可供品牌反復使用、有沉澱、有粘性、有互動的流量。不同語詞,只是從不同方向去貼近它而已。
我們需要看到,理論派依舊新造概念,實戰派還是悶聲發財,一個字就是幹。太陽底下無新事,變的通常在表面,我們要抓住本質。
那麼,在第一槍打響後,無論是分眾、社交、明星還是KOL帶動,廣告的投資已經出去了,一定把流量沉澱到自家流量池。
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提前建好你的池子?
系統性思維,建立起多平臺、線上化的一整套基礎設施,去做用戶管理(也就是傳統的CRM,但國內主要依託於社交平臺)。
譬如,名創直接轉化到門店零售,沉澱到公號和會員體系運營;瑞幸自建APP,從微信、分眾導流過去。後期才有基礎用資料去驅動拉新、裂變。
從一開始就建立起資料的系統,不浪費一分流量;體驗一體化,也不浪費用戶的感情。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盤活、留存和拉新。
年初,“停更雙微一抖”刷屏引發熱議,但這個觀點,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產品/服務是否高頻,以及產品/服務是否有機會轉為高頻?
為什麼要提這個問題?因為互動是建立在內容或情感上的,喚醒用戶後,沒有高頻的產品就沒有轉化,甚至變成浪費感情、騷擾用戶。但低頻高頻是可以轉化的。
譬如,從賣車到租車、再到分時租賃;從賣咖啡到賣咖啡、奶茶、零食、沙拉;或者,用當季款、限時款、限定款、聯名款、周邊產品,去帶動一波波行銷。
有節奏、有交互,提高頻次,這實際是從奢侈品、汽車到零售、餐飲,傳統行業的慣常打法。
而新興品牌的優勢,就是在前期建立起移動互聯網的基礎體系,完善的用戶體系,就可以與電商、新媒體內容去做更深度的結合,甚至是個性化、定制化的行銷。
消費者永遠是喜新厭舊的,就看你會不會玩。同樣要抓兩點:
一是內容創新。名創就很懂這點,與芝麻街、漫威、故宮,等等IP做聯名,有節奏、有頻次、有內容地不斷出爆款,用新創意帶來新關注。
二是玩好社交。在各大社交平臺的免費“流量海洋”裡,像磁鐵一樣吸引注意力形成轉化:
(1)借助網紅測評和直播,廣泛種草,引流到官微;
(2)用各個地區性的吃喝玩樂帳號,將消費者帶到門店;
(3)社交裂變,讓消費者通過優惠、內容、文案、IP分享,以老帶新,建立情感聯繫。
而臨近商圈或線上電商就買得到,直接形成轉化。
裂變的案例很多了,玩法也一直變化。譬如,下麵名創 x TFBOYS演唱會搶票,就成功打入粉絲圈。曾經“是朋友,就砍一刀”,被廣泛詬病過於簡單粗暴,榨取人和人之間的社交情感。
而有了明星或IP,就有了社交貨幣,有了共同話題的作用,讓粉絲、漫迷們更緊地聯繫在一起。如是,解決互動頻次的問題。
新品牌預算都是很緊的,要花一分錢,有一分的轉化和沉澱。建立明確的目的,再來玩裂變、活動和社交。
產品帶品牌,品牌推行銷,行銷帶產品,三者互相支撐,形成正迴圈流動。
03.
借勢:超級IP與聯名時代
先來看幾組數據:
2018全球授權商品零售額高達2803億美元。
名創拿下漫威的多個英雄IP授權,推出漫威主題黑金店,第一周門店銷量翻番。
神州優車拿到《鬼吹燈之尋龍訣》聯名授權,海報裂變:“摸金校尉“舒淇送你專車券”,一周時間註冊人數猛增40萬。
那麼,IP是什麼?
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具有連線性、衍生性、社交屬性、傳播屬性的“專有內容”。當下,IP同樣是細分的,已經在不同圈子、圈層形成認知壁壘。
其次,什麼是超級IP?
能打破圈層,帶有巨大流量的超級符號。可以說是流量黑洞,靠近它流量就被他“吸走”。
舉個例子,巴黎埃菲爾鐵塔。所有遊客都想和它合照;Ins上大概每15秒就會出現一張埃菲爾鐵塔的合影。超級符號,吸引人主動與其產生聯繫。
而在新IP中,“漫威宇宙”是典型例子。在全球各大社交平臺,只要出現相關話題就很容易火,因為它成功地塑造了一個IP集合。
譬如,之前上熱搜的“鋼鐵俠”給“美隊”送生日祝福;“雷神”胖了;“鋼鐵俠”代言一加,等等。都很難再看到這些演員本身,漫威宇宙就像一個黑洞,把注意力都吸引過去。
那麼,在品牌現階段去做IP聯名,只要恰到好處,甚至能比流量明星“性價比”還高。
誰玩得漂亮?優衣庫是大師,而名創也玩得風生水起。
從之前的HelloKitty、小豬佩奇、粉紅豹、芝麻街、皮卡丘等等爆火IP,又推出漫威和故宮的兩個超級IP聯名,不僅引爆社交“聲浪”,更有銷量的再次暴增。
我們要看到,IP聯名比提升銷量更重要的,能讓品牌打入成長中的消費群體。95後、00後、05後的語境中,沒有上一輩對外國品牌的追捧,但是形成更為細分的精神消費。
他們和自己喜歡的動漫、電影、明星一起成長,當品牌的觸點,變成這些具有社交和內容,情感寄託的符號,產生的情感連接和轉化是直接的。
而後,與品牌的感情聯繫,也在一次次物質和內容消費中,慢慢培養穩固。
事實上,80、90後小時候買乾脆面集水滸卡、抽三國卡,95、00後,包括年齡層更廣的群體,逛名創買漫威周邊,抽盲盒集娃娃,一樣都是打好了IP這張牌。
另一些品牌在自成IP,如天貓,京東Joy也數次跟“變形金剛”、“玩具總動員”IP合作,出產短視頻,這單純打造的是平臺的品牌形象,更貼進C端消費者。如優衣庫、名創,聯名同步打造了品牌力和產品力。
名創這波漫威黑金店升級,在零售業IP聯名的玩法上,打造了一個樣板:
·C端,打入超級IP的漫迷、粉絲圈,聚攏為品牌的用戶和人氣;
·B端,供應鏈和研發設計的打通,與IP合作的談判和BD能力,保障品牌具有強大的持續輸出創新的能力。
04.
品牌崛起時代
之所以國牌、國貨在這個階段具有優勢,能快速打爆,是因為擁有了新的底層邏輯
其一,從定位到產品,撬動中端製造的強大供應鏈;
其二,從用戶到玩法,依託於移動互聯網平臺的新基礎設施。這兩個維度,國產品牌都更有優勢;
而第三個維度,目前還略有弱勢:IP內容。所以,與全球的超級IP合作,是借勢、換時間,形成品牌壁壘的好方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