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587048-399902de89e848d724c75d269e0ae88b-1-480x300

 

 

德魯克、諸葛亮與查理·芒格,這是我在學習路上的三位導師。

查理·芒格說他本人是個傳記愛好者。當你試圖讓人們學到有用的偉大概念時,最好是將這些概念和提出它們的偉人的生活與個性聯繫起來。我想你要是能夠和亞當·斯密交朋友,那你的經濟學肯定可以學得更好。

這正是本文試圖去做的。

彼得·德魯克是現代管理學之父,他創立了管理這門學科。在他看來,管理是一門博雅藝術,管理者需要運用所有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和真知灼見,從經濟學、心理學、政治學、哲學、歷史、倫理學等一大批學科中汲取養分。

所謂博雅,首先就意味著學識淵博,注重修身。所以,德魯克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學習。90歲生日時,有人問他長壽的秘訣,他頓了頓,道:讀書,我每五年把莎士比亞全集從頭至尾重讀一遍。

2004年,95歲高齡之際,德魯克還在學習中國明代美術。他說:之前我雖然收藏了很多日本水墨畫作品,但卻不是很瞭解對日本影響深重的中國美術。通過這次學習,我有很多新的發現。

 

那麼德魯克究竟是怎樣學習的呢?這就要談一談他的老本行管理學了。

提到管理,可能很多人會想到權力、權謀,但德魯克本人並不這麼認為。

他所指的管理者,包括了經理人員、專業人員和知識工作者。只要你需要依靠知識在工作中做出影響整體績效的決策,那麼你就是一名管理者。管理者並不一定擁有多位下屬,管理者甚至可能一個下屬都沒有。

相比於管理他人,更重要的是自我管理,使自己卓有成效。自身成效不高的管理者,幾乎不可能管理好他的下屬與同事。

如何使自己卓有成效呢?一般而言,我們會認為最重要的是這個人的才能、知識、想像力如何。

而德魯克在他的經典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中,這樣指出:

一個人的有效性,與他的智力、知識或想像力之間幾乎沒有太大關聯。一個有才能的人往往最為無效,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才能本身並不是成果。他們也不知道,一個人的才能,只有通過有條理、有系統的工作,才有可能產生效益。

你必須把自己的知識聚焦在目標、成果和有效性上,注重貢獻,以終為始。

學習亦如是。

德魯克在進行學習時,總是給自己設定目標,明確期限,擬定好嚴格的行動計畫,對自己進行有意識地自我管理。

他說:工作之餘,我每年都會給自己出一個題目,然後花三個月集中學習……除此之外,我每三年還會制定一個計畫。

這種3個月的短期突破,集中精力學習某一知識領域;和3年的長期計畫,持續關注和研究某一學科,二者相互配合,幫助德魯克達到大量吸收知識的效果。

按我理解,這就是德魯克所說的管理的精髓。

正如我一直相信,最好的讀書方法,就是主題閱讀。設定一個你關注的課題,找到相關的大量書籍和資料,集中火力集中突破。

主題閱讀的目的,不是為了理解某一本書,而是為了理解你的主題;不是記住書中的知識,而是為了在閱讀中提出你的問題,讓書來幫你解答;不是被書作者牽著鼻子走,而是要讓作者跟隨你的思路。

當你在面對好幾本主題相同的書和論文進行對比分析時,你最需要的是什麼呢?

是眼光。

《魏略》載:

諸葛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

出於三國演義、民間傳說和地方戲曲的影響,諸葛亮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可能是一個呼風喚雨、能掐會算的妖道或者老神仙形象,一個多智而近妖的軍師。

 

但你可能不知道——

自漢晉宋以還,以草書得名者為多。姑以流傳於今者……蜀得諸葛亮。

這段話來自北宋徽宗年間官方編撰的《宣和書譜》,記載北宋宮廷珍藏的書法作品和書法家。

你可能不知道——

(諸葛亮)善畫,亦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世得其遺跡必珍玩之,來自北宋《宣和書譜》。

 “諸葛武侯父子皆長於畫”  ,來自唐朝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你可能不知道——

《琴經》一卷,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來自《中興書目》。

諸葛亮作《梁父吟》,來自謝希夷《琴論》。

可以看出,諸葛亮精通音律,不僅擅長聲樂(吟唱),還擅長器樂(彈琴),不僅會製作樂器(七弦琴),還創作了一部音樂理論作品(琴經)。

當然,你可能知道,諸葛亮給皇帝寫了本奏章,就有了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打仗之餘,諸葛亮還搞了點小發明,木牛流馬、諸葛連弩、八卦陣,甚至還有……饅頭。

換句話說,諸葛亮除了政治家、軍事家以外,還是第一流的書法家、畫家、音樂家、發明家。不管幹什麼,都能成為最頂尖的那撥,都能在歷史上留下一筆。

我覺得這其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是觀其大略。

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聘請諸葛亮擔任自己創業公司的CEO

隨後諸葛亮作隆中對,幫助劉備分析天下形勢,制定了西取巴蜀,東連孫權的發展戰略。而此後的歷史演進,劉備的霸業可成,的確是照著諸葛亮的沙盤推演展開的。

如若不是孫權背後捅黑刀子,導致關羽早亡、荊州丟失,我看諸葛亮設想的規複中原、復興漢室是很有可能的。

當其時,劉備已經46歲,是個成名已久、身經百戰的老軍閥了;而諸葛亮呢,則不過是個剛剛26歲,初出茅廬、躬耕隴畝的農夫而已。

就是這樣一個青年農民,卻有著天下大勢了然於胸的戰略眼光,靠的是什麼?是觀其大略。

如果學習只是斤斤計較於細節和零碎,只著眼於記住書中一字一句,那麼歷史上也不就會有諸葛亮誕生,只會多一枚書呆子了。

 

那到底什麼是大略呢?

我覺得它是查理·芒格所說的多元思維模型。

查理說,

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並經常使用它們——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幾種。

而大多數人都只會使用一個學科的知識,試圖用一種方法來解決所有問題。

你知道諺語是怎麼說的:在手裡只拿著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這是處理問題的一種笨方法。

比如中國的定位磚家們,在他們看來,所有企業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是定位出了問題。恩,我是服氣的。

如果你在工作之中,你的全部資訊都局限於你工作本身的領域,那麼你的工作不會做得很好。無論你從事哪一領域,如果你想擁有競爭力,都必須熟練掌握該領域相關的方方面面,不管你是否喜歡這麼做,因為這是我們人類的大腦深層結構決定的。

生物學家赫胥黎說,生活無非就是一個接一個的聯繫。但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各學科之間則是割裂的。

如果你能將各學科的知識結合起來,來挖掘各種現象背後的原因,來回答一個又一個為什麼,你就能夠更好地思考。所以你需要學習多個學科的重要原理和模型,並且弄清楚各種模型的相互關係。

 

查理·芒格說他使用的是一種雙軌分析。

首先是來自硬科學的模型,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和工程學構成的四門基礎學科。其次來自於生物學、心理學、微觀經濟學、歷史學、哲學、會計學和統計學。這些是普世智慧的普遍基礎。

看到查理所開的這門每個人都需要的補救式普世智慧課程,你可能會覺得頭大,這麼多密密麻麻的學科,豈不是一輩子都學不完?

但是查理認為,這門課程只需要三個星期或者一個月。說到底,你並不需要事無巨細瞭解所有,而只需要理解那些基礎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原理,掌握那些重要思想即可。

因為硬科學的知識模型提倡的是知識應該盡可能地簡化。

比如說,你想學習從事廣告和行銷,我覺得你需要掌握的基礎思維模型,包括了心理學與行為科學、微觀經濟學,其次是相關的社會學、傳播學、管理學。

再進一步說,怎麼掌握心理學的基礎思維模型呢?

那你就需要給自己制定一個行動計畫,比如三個月,圍繞心理學這個主題,找幾本經典書籍讀一下就好了。

像理查·格裡格&菲力浦·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斯坦諾維奇《與眾不同的心理學》、大衛·邁爾斯《社會心理學》、弗蘭肯《人類動機》、凱薩琳·加洛蒂《認知心理學》、保羅·艾克曼《情緒的解析》、菲力浦·津巴多《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大衛·巴斯《進化心理學》、邁克爾·所羅門《消費者行為學》、利昂·希夫曼《消費者行為學》、羅伯特·西奧迪尼《影響力》等等。

怎麼讀呢?

對比分析,觀其大略,總結出屬於你的心理學思維模型。

這就是學習成長的三大要訣。

德魯克的目標管理,諸葛亮的觀其大略,和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那麼按照德魯克的說法,你不要試圖去改變自我,因為這樣不大可能成功。

你應該努力改進的是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工作方式。在所有最重要的自我認識之中,最容易做到的就是知道自己是如何學習的。

你需要知道自己該向何處投入時間與精力,決定自己屬於何處、不屬於何處;你需要通過廣泛的閱讀把自己培養成一個終生自學者。

查理說,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沃倫(巴菲特)讀書之多,我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我的孩子們都笑話我。他們覺得我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THE END.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社群馬丁 的頭像
微社群馬丁

馬丁跟你說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