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d19d915ca51bbde711a16c2163567eb-480x300

 

關於私域流量的討論正在持續升溫,在許多小型行業聚會上,私域流量已經成為被提及最多的話題。直到兩個月前,在搜尋引擎中輸入私域流量四個字,你只能得到零星的幾篇論述,而現在,幾乎每天都會有新的報導、論述、活動等資訊出現。

事實上,私域流量並非一個全新概念,至少三年前就已經出現在淘寶商家圈子。兩年前開始,不少電商玩家將私域流量付諸實踐。去年下半年開始,私域流量被頻繁提及。在2019新榜大會上,我們發佈了一年一度的白皮書,並將私域流量作為今年的兩大業務方向之一。 

包括新榜在內的行業玩家對私域流量的重視,根本原因都一樣——移動互聯網用戶紅利見頂,流量越來越貴。如何降低獲客和行銷成本,成為每一家企業都需要思考的問題。在經濟大環境趨冷的背景下,情況愈發不樂觀。

 

最近兩個月,我們發佈了不少私域流量的案例和業界對於私域流量的思考,引發了很多同行的關注。但同時,我們也發現很多同行對私域流量存在種種誤解。事實上,私域流量既不是解決企業經營困境的萬能靈藥,也不是只能提升出貨量的小把戲。

 

以下,我列出了5種對私域流量的常見誤解。歡迎加入我們的私域流量討論群(後臺回復關鍵字流量)或者加我微信(IDzhangheng2046)交流。

 

1、私域流量=微信個人號

2、私域流量=微商

3、私域流量只適合小公司

4、私域流量只適合2C公司,2B公司決策流程太長,不適合

5、做了私域流量就不再需要公域流量

1

誤解一:私域流量=微信個人號

 

將做私域流量等同於做微信個人號是最常見的一種誤解,而且這種誤解非常有市場,因為簡單易操作。
 

 

毋庸置疑,微信個人號是非常好的私域流量承載工具。業內對私域流量的定義有兩個基本標準,一是無需付費,二是自由觸達。微信個人號幾乎完美符合這兩條標準,發條朋友圈,就能觸達數百上千好友。只要用心經營,微信個人號能夠幫商家維繫用戶關係,促成商業變現。

 但,微信個人號只是私域流量可選擇的工具之一,而非全部。按照無需付費、自由觸達兩個基本標準,我們將主要的私域流量工具按照承載規模分為三類:

 自有App擁有的使用者資料最全面,許可權最多樣,可能性最大,而可承載使用者的規模幾乎無上限。

社交媒體帳號:按照平臺的去中心化程度,公眾號>快手>B>小紅書>微博>抖音。每個平臺賦予帳號的許可權各不相同,而能做多大與平臺規模有關。

 

微信個人號及微信群:個人號最自由,但5000好友上限是天花板。

 

所以,做私域流量只盯著個人號,你失去的是更多的可能性。

 

2

誤解二:私域流量=微商

與第一種誤解相關,有很多人認為做私域流量等同於讓企業做微商,就是在朋友圈刷屏賣貨。不得不說,這種認知很低級。

 

上文我們已經討論了,私域流量不能等同於微信個人號,這是第一個私域流量不等於微商的理由。第二個理由是,微商幾乎是純粹的銷售導向,視使用者為韭菜,但私域流量視用戶為朋友,賣貨只是一個順帶的結果。

 

「吳曉波頻道」的新匠人學院的副總經理呆寶有個論述我特別認同:私域流量不是一個收割邏輯,一定是一個經營邏輯。

 

微商是完全的收割邏輯,收割下線、收割代理,一款產品賣三個月圈錢走人,什麼售後、什麼客服、什麼複購,壓根沒人在乎。如果這樣做私域流量,正經商家早晚把自己做死。

 

私域流量要經營,經營的核心是用戶關係,而且是長線的用戶關係。信任是一段關係的開端,服務是維持信任的關鍵,你想做的是百年老店,用戶想的是長期相伴。私域流量的最高境界,是用戶視你為專家+好友,把每一方面的需求都交給你打理。

 

(怎麼看待微商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我們有必要把前幾年傳銷、假貨橫行的微商亂象和微商在零售模式及管道上的突破進行切割,才有可能去蕪存菁,為我所用。以後有機會再寫文章討論,此處按下不表)

3

  

誤解三:私域流量只適合小公司

私域流量能夠做到多大規模,取決於你投入的決心和管理的技術,並不存在一種只適合小公司做的私域流量模式。
 

街邊小吃店可以通過微信個人號實現對經常光顧老客戶的聚集,然後通過線上互動實現對客戶需求的多樣化滿足。瑞幸咖啡也可以通過各種裂變手段獲客,然後沉澱到自家的App中作為流量池,然後再通過行銷手段啟動、複購,做成估值29億美金的現象級企業。

 

公眾號是更多企業使用的私域流量工具。「中國移動10086」粉絲過億,「滴滴出行」粉絲8000多萬,「京東」「美團」更是攜數千萬粉絲實現了大規模變現,而「招商銀行信用卡」則彙聚3000多萬粉絲每年省去幾千萬的人工客服成本。

 

再提一種玩法,企業運營部門通過官方粉絲群彙聚鐵粉,代替已經無人問津的線上社區,影響社交輿論,接收用戶回饋,發起運營活動,是否也是一種大公司玩轉私域流量的可行套路?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私域流量領域到底能孕育出什麼量級的玩家非常值得期待。如果三年後,有獨角獸出現,我也不會感到意外。
 

4
 

  

誤解四:私域流量只適合2C公司,2B公司決策流程太長,不適合

有一種聲音認為,只有低客單價、高頻複購的2C產品適合做私域流量,因為可以實現快速轉化,回收成本。

 

這是急功近利的另一種表現。換個角度考慮,正是因為2B產品的決策成本更高、決策流程更複雜,所以私域流量可以更好地發揮潛移默化的影響。決策成本高意味著更需要信任,而信任需要時間累積。新榜可能是最好的例子之一。

 

2014年成立以來,新榜通過官方公號持續發聲,彙聚了幾十萬新媒體行業用戶,建立了數十個不同主題的微信群實現用戶之間的交流,打造了榜哥個人號的IP,同時用榜妹個人號承載客服智慧。這些私域流量建設,在幫助公司獲客、用戶關係維護、行業口碑打造等方面,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私域流量是經營邏輯,經營的核心是用戶關係,重複一遍。
 

5

  

誤解五:做了私域流量就不再需要公域流量

 

也有很多人疑惑,是不是做了私域流量,以後再也不用花錢購買公域流量了?並不是。

 

私域流量和公域流量,只是定義上相對,一個免費,一個付費,一個可以自由觸達,一個需要平臺分配;但在現實運用中,兩者不僅不矛盾,而且互補。

 

私域流量和公域流量經常是搭配運營的。我們曾經採訪過一個抖音案例,花漾庭院是位於雲南西雙版納的一個民宿客棧,他們在抖音累積了上百萬粉絲,目前70%的客流都是來自抖音。在運營過程中,他們有個小竅門是關於+”的使用:如果某條視頻勢頭比較好,他們會購買+”再加一把火,讓視頻曝光量上一個臺階。初始曝光是粉絲帶來的私域流量,那麼+”則是對公域流量的購買。

 

私域流量運營不能取代公域流量購買,流量需求越大的企業越是如此。私域流量是養成邏輯,如果今天你的私域流量能夠觸達十萬用戶,但你的新品推廣可能需要觸達一百萬使用者,這種情況下,通過購買公域流量達成行銷推廣目標才是務實的。私域流量能夠幫你節省行銷、推廣成本,但其養成是一個滾雪球的過程,需要時間,也需要資源。

 

私域流量和公域流量可以相互導流。私域流量在啟動期,可以通過購買公域流量實現種子用戶的沉澱。而私域流量運營到一定規模,可以通過使用者運營影響公域流量。比如用戶UGC的經營,能夠撬動各平臺公域中的長尾搜索流量,提升產品轉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