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587048-bcf84c13edcc31ca4411ec8c224e2295-480x300

 

沃頓商學院的教授們做過一個有關“廣告”的實驗,實驗想探討如何讓人們多吃果蔬食品。像你知道的大部分實驗一樣,他們把受試人分成兩組,讓他們看不同的廣告語:

1,健康生活,每天五種果蔬;

2,在餐廳盤子裡,每天都放五種果蔬。

這兩條廣告語哪條更好?我想幾乎所有的人第一反應都是第一條,這和實驗的結果一樣。但如果我們換個問法:這兩條廣告語哪條更有效?結果會顛覆大多數人的認知:

唯讀了“健康生活,每天五種果蔬”的受試人並沒有改變飲食行為。

唯讀了“在餐廳的盤子裡,每天都放五種果蔬”的受試人,每天攝入果蔬量提高了25%

更有意思的是,大部分人都說第二條廣告語“太土”,並說這條“土了吧唧”的廣告絕不會影響自己的行為,但它們很快就遭遇了大型“真香”現場。

這個實驗給所有廣告人一個很大的警示:我們認為的好創意,常常是無效的。這幾年,廣告人越發擅長做出“感動人心的廣告”、“刷屏的廣告”,反而真正“有效的廣告”成了廣告人的弱項。

2019年,“經濟下行”是常被應用的商業詞彙,我們肉眼可見的結果就是,2019年中國全媒體廣告第一次出現斷崖式下滑。

那些不懂“效果广告思维”的品牌营销人,终将会被历史抛弃!

在這樣的環境下,每一位品牌主都從“長期主義者”變成了“急功近利”的商人,他們希望花掉的每一分錢都看到回報。

因為我在公司裡統管的是品效兩端的策略,就有機會從兩種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廣告業。我發現,雖然整個行業的廣告預算都在下跌,但我公司的效果廣告業務卻沒有受到影響,一直在穩定上漲。

但行銷老炮都知道,不可能一直只做效果廣告,而不做品牌形象的投資。只投入效果廣告只是經濟下行下的“權宜之計”,最終還是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今天,我想聊的是如何用效果思維去做品牌廣告,從而讓品效協同作戰,讓我們的廣告更實效。我們會先後探討幾個問題:

1.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區別是什麼?

2.為什麼會有效果廣告這種產物?

3.效果廣告思維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思維?

4.效果廣告思維如何應用到品牌廣告上?

 

1.品牌廣告VS效果廣告

鑒於我公眾號裡有一些小白用戶,我先普及一下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的概念。

品牌廣告:廣告投入是為了侵佔消費者心智,讓消費者有需求時,可以第一時間想到你;

效果廣告:廣告追求是即刻的用戶轉化,讓所見即所購。

 

雖然一切廣告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銷售,但實現的路徑可能有差別。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兩個女孩子都看上了一個帥哥,一個噓寒問暖讓他心動,讓他甘願娶她,這叫品牌廣告;一個花枝招展讓他衝動,引誘他撲倒自己,這叫效果廣告。

她們可能都得到了這個帥哥,但一個是先贏心再贏身,一個是直接贏了身。所以,品牌廣告“走心”,效果廣告“走腎”。

走心的品牌廣告讓關係更持久,但贏得對方的時間很長;走腎的效果廣告見效快,但因為沒有感情基礎,對方常常“拔屌無情”。這就是為什麼行業裡會有“品效合一”的提議出現。

 

“品效合一”聽上去很美好,但現實卻很骨感。很多廣告人唾棄這個概念,是因為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的KPI是沒法“合一”的。我們不可能說投了一波分眾大屏,用海報掃碼註冊的人數來付費;也不可能投了一波淘寶站內大促廣告,之後去計量品牌第一提及率的提升。

所以,我一直認為“品效合一”這個詞會讓人誤讀,現階段把它叫“品效協同”會更精確一些。而“品效協同”不是讓KPI融合,而是讓品效廣告在思維上融合。

 

2.為什麼有效果廣告這種產物?

在二十年前,中國沒有“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的區別。一切廣告都是品牌廣告,一切廣告也都是效果廣告。

TVC—南方黑芝麻)

在今天看來,上面的廣告算“品牌廣告”,為什麼當年這樣的廣告一上電視,市場銷量就蹭蹭漲?根本原因是當年的互聯網不發達,資訊對人腦的塑造方式不一樣。想具體瞭解這個原理,可以回看我的另一篇文章為什麼廣告投的越多,品牌死的越快?

這個時候,廣告引發效果的路徑是這樣的:

 

但互聯網到來之後,這個模式被動搖了。在一個資訊碎片化、透明化的時代,想要佔領一個人的心智太難了,人家連昨晚的《都挺好》都沒消化完,哪有心思記住一個冰冷的品牌。而“效果廣告”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它把廣告引發效果的路徑縮短了。

 

國外有個調研,說為什麼很多傳銷組織開會,要一刻不停地給你講東西?因為人獨立思考的運轉時間是7秒鐘,一旦超過7秒鐘,人就有了理性判斷力。而效果廣告的威力在於不給你這個思考時間,點一下就可以馬上消費到。

而後,隨著大資料和演算法的進步,機器越來越懂人,效果廣告體系越發可以精確地找到真正的消費者,解決了廣告行業的歷史難題——“我知道有一半廣告是浪費的,但不知道浪費在哪裡”。

互聯網創業熱潮下,電商、遊戲、社交等APP井噴式湧現,它們比日化、飲料等傳統品牌更依賴線上的用戶轉化,這進一步帶動了效果廣告的發展。

 

3.什麼是效果廣告思維?

首先說,我不是勸大家去做效果廣告,不是讓你去平臺上開戶、學帳戶運營。因為不是所有品類都適合做效果廣告,例如,可口可樂這種飲品,消費者大部分時候都是隨手購,很少在網上一箱箱囤貨。

我想說的是,效果廣告思維不等於效果廣告。效果廣告是真正的網路原住民,它有一些更技術型的廣告思維,值得我們做品牌的化為己用。我認為效果廣告有三種思維方式,值得品牌廣告人認真學習,分別是:動態優化、使用者本位和相關性。

1)靜態VS動態 

為什麼很多廣告公司常常丟客戶?為什麼很多品牌主常常覺得被媒體和代理公司“傷到了”?因為品牌廣告常常是一錘子買賣,廣告項目的成與敗只有在上線之後才見分曉。項目成了甲乙兩方舉杯歡慶,敗了雙方形同陌路。

而效果廣告有些不一樣,效果廣告在廣告正式出街之前,有一個“測試期”,會用最小的預算,去測試哪一版素材和文案對用戶更有吸引力,測試初期定向的使用者群是否對產品廣告感興趣。廣告在小幅的試錯中,不斷調整、優化,直到找到一種被使用者認可的廣告模式,然後才將大額預算投放下去。

更不同的是,品牌廣告一旦大獲成功,品牌主常常做兩種決定:

A這次創意很成功,再複製一次;

B估計用戶審美疲勞了,我們換個花樣!

其實,不論選A還是選B,都是一個錯誤答案。選擇A的話,在廣告領域,任何案例都難以複製,因為同行會跟風,用戶會失去新鮮感;選擇B的話,換個新姿勢,一切又將清零,所有的熬夜腦暴、層層過審、擔驚受怕又會再經歷一遍。

所以,優秀的人一般都選C,下一次廣告會在這一次的基礎上,去反覆運算創新。效果廣告一直堅持這種理念:現在的廣告投放,是為了以後呈現更好的廣告投放;

所以說,品牌廣告常常想“畢其功於一役”,而效果廣告追求“試錯和優化”,在過程中不斷進步。前者是一種靜態思維,後者是一種動態思維。品牌廣告這種“靜態思維”給專案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也讓廣告主和代理公司的關係變得緊張又脆弱。

 

2)產品本位VS使用者本位 

從內容素材的角度觀察,品牌廣告更產品本位,效果廣告更用戶本位。

品牌廣告大部分時候都是,努力給消費者留下一個清晰的品牌印記,品牌的USP、品牌的定位、品牌的賣點……然後通過不斷的重複、通過創意刺激,讓消費者能記住品牌的好,以便他們能在消費時,第一時間想到自己。

而效果廣告與之最大的不同的是,它不是努力製造印象,而是在努力誘發你的消費行動。很多時候,它的思考原點不是品牌應該是什麼樣的,它思考的是用戶在什麼場景中,在心理狀態下,會渴望消費一個品牌。

我們舉個例子,看看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在面對同一個客戶時,產出的素材有什麼不一樣。

客戶:某化妝品品牌

功能:美白

賣點:不含一切化學物質,天然美白,且效果更好

地域:三四線城市

面對這樣的一個brief(需求)時,品牌廣告的創意會寫出這樣的文案:

天然的白,塑造天然的你

——###,天然美白,效果更好

面對同樣的brief(需求),效果廣告的運營可能會寫出這樣的文案:

###,一二線城市裡小姐姐都在用的美白神器。

可以說“天然的白,塑造天然的你”,這句文案是從產品角度出發,說清了產品賣點和使用者利益點,而且“天然的你”這四個字還給了消費者一種對天然美的嚮往;

而“一二線城市裡小姐姐都在用的美白神器”這句文案則完全沒有顧忌產品本身,它洞察的視角是“三四消費者雖然已經消費升級,但當他們面對一二線時,還有很深的自卑心理,以為一二線消費者代表著更潮的生活方式。”

所以,與其說效果廣告的文案洞察的是用戶,不如說洞察的是人性,調用的知識是消費心理學,給大家看一張效果運營總結的文案腦洞圖:

 

在這張圖裡,隻字未提產品的事,都在關注用戶的心理。我想說的是,對一個產品有品牌認知,和對一個產品有消費衝動,這兩者不是一回事。

3)因果VS相關 

自古至今,我們認知真相的思維都是因果關係。什麼樣的因,便會種下什麼樣的果。什麼樣的果,便有一個對應的因。

大資料和演算法的崛起,帶給我們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知道是什麼就能解決問題,不用知道為什麼。這種思維方式叫“相關性”思維。例如:

把啤酒與尿不濕陳列在一起,神奇地提高了雙方的銷售額;

我們都知道,中國大媽最關心金價波動,但緊隨其後的卻是90後;

一家超市從一個17歲女孩的購物清單裡,發現了她懷孕的事實;

效果廣告是一種嚴重依賴演算法和資料的廣告模式,它只有借助大資料和演算法平臺,才能説明廣告主精確地找到目標人群。所以,我們在機器的耳濡目染之下,學會了用“相關性”去思考廣告課題。

例如,我們看這個brief(需求),品牌思維和效果思維是如何看待目標消費者的?

客戶:某高端家裝服務

產品:別墅、豪宅的裝修定制

人群:企業主、金領等超高收入人群

地域:中國核心城市都有店面

這個brief最大的難點在於:客戶的產品太過高端,能買的起別墅裝修的消費者都是社會塔尖人群,他們的觸媒習慣很難把握。一來我們無法在日常生活中去體察(除非這位廣告人是個富二代),二來也很少在協力廠商資料裡看到相關調研。

“如何找到他們這些高淨值人群?”傳統的品牌廣告人會這樣思考:

這群人可能更偏重商務階層,平常出差的時候較多,所以機場廣告、飛機上的雜誌廣告是個不錯的選擇;

他們談生意時可能會經常出沒商務樓宇,所以北京CBD附近的樓宇電梯廣告可以考慮投放;

做生意的人一般關心的是財經、時政新聞,所以可以在鳳凰、網易等新聞用戶端的財經頻道上做些廣告。

以上的媒介策略基於的就是因果關係,即目標人群最常在什麼地方出現,我們的媒介廣告就投放在哪裡。如果我們用效果思維來考慮這個brief,我們的做法會完全不同。效果思維的廣告會用另一種思維解決這個問題:

A找到種子用戶。我們可能先啟動一筆很小預算去做廣告投放,在投放中看看哪些用戶真正點擊了廣告,並產生了客戶諮詢或購買。

也許我們投放了一圈驚訝地發現,真正感興趣別墅裝修的人並不是企業老闆,而是企業老闆的老婆。她們根本不去機場出差,也不去高端寫字樓。她們常逛的可能是淘寶/京東的海淘,每個月都去的地方是美甲店。

B通過相關性,發現更多的用戶。如果目標人群是這些“富太太”,也不意味著我們要在美甲店周圍投廣告、在京東和淘寶上做行銷。因為消費者的行為是時刻變化的,他們今天在美甲店,明天下午可能在咖啡館。

我們要對比“富太太”們和媒體的大資料庫,嘗試找到兩者的行為共性。一旦發現他們行為十分相似(例如她們在三個月內搜索三次LV),就給她推送廣告。

 

 

4效果廣告思維在品牌廣告上的應用

最後,我們談談效果廣告思維,對我們做品牌有什麼實際的幫助。我覺得,品牌廣告至少有三個場景是可以用效果廣告思維去優化的。

1)重新定義目標人群 

在廣告業多年的歷史發展中,我們一直用七個維度去定義消費者,分別是:年齡、性別、收入、職業、學歷、婚姻和地域。

例如,一個服裝品牌會向廣告公司這樣描述它的消費群:我們的人群以女性為主,年齡在25-35歲,大學本科學歷,典型的中產白領,一二線城市的未婚者居多。

這種消費者畫像,用的是人的“自然屬性”去定義消費者,和人口普查的記錄方式幾乎沒有區別。但消費者是人,不是博物館裡的標本,人的消費會隨著環境、隨著心情而時時變化。

所以,用“自然屬性”定義消費者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只能描述消費者的群體輪廓,無法get到消費者的個體差異;我們只能把握消費者的長期特徵,無法抓住消費者的即時行為。

如果我們用效果廣告思維去重新審視這個問題,會進入另一番天地。例如,如果你是一個高端廚電品牌,比如老闆電器,該如何定義自己的消費者?

傳統品牌廣告思維會這樣定義:2545歲的中產階級家庭,偏女性,省會城市人居多。

但效果廣告思維會先問自己一個問題:“消費者在什麼情景下會買油煙機、燃氣灶這樣的廚電產品?”我們首先能想到的是“新婚”這個場景。

因為廚電是低頻消費產品,人這一生也就買一兩次,而他們首次購買大多在結婚時。和“新婚”相近的是“家裝”、“買房”、再細緻點分還有“傢俱選購”、“蜜月旅行”等等。這就是典型的“相關性”思維,用相關聯的行為標籤去定義我們的目標消費者。

還沒完,我們會在前期的廣告投放中,去驗證前期的假設,看看真正發生購買行為的用戶到底是誰,有什麼其他特徵。在實際廣告投放中,不斷精細化我們的人群畫像,調整目標人群策略,這又利用到了“動態”思維。

2)探測創意的好與壞 

廣告人創造出一個好創意,利用的工具是“洞察”,通過對消費者感性的洞察,從而把握他們的情感脈搏和消費痛點。

但“洞察”和“拍腦門”之間常常是一線之隔,所以廣告創意的走俏,卻常常並不是廣告人能提前能辨別的。雖然在傳統廣告製作程式中,我們也會在上線前期啟動小範圍的調研,但用戶調研和真實的用戶回饋常常不一致。

如果我們用效果廣告的操作模式,可以在某些情況下,把創意的風險降低。這種方式,在效果廣告裡叫“A/B測試”,就是花點小錢,同時上線幾組不同類型的廣告創意,看看用戶對不同創意組的反應。

假如我們有三支廣告片進行測試,資料結果可能是這樣的:

A曝光14萬,互動率20%,轉化率10%

B曝光20萬,互動率50%,轉化率5%

C曝光13萬,互動率20%,轉化率35%

從這組資料裡,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C是支帶貨的廣告,轉化率非常高,適合做旺季促銷;

B是高熱議的廣告,適合在social端進行推廣,引發用戶圍觀和社會關注;

A整體表現中庸,需要查明原因,進行優化。

3)探索產品的消費場景 

一切產品生產出來,都是為了滿足用戶的需求。但張三之所以買可口可樂,而不買王老吉,個中的原因往往不止是口渴這麼簡單的事。消費者選擇一款產品,可能因為顏值、因為氣味、因為某段回憶,因為湊巧朋友也在用……

我想說的是,用戶的需求不等於用戶買你的理由。探知消費者的真實購買成因,不僅對賣貨有意義,還會讓我們重新思索品牌戰略。

我們拿腦白金舉例,我經常拿這個品牌說事,因為我發現好的品牌行銷像耐看的美人,越看越能看出它的動人之處。

腦白金的產品其實是改善睡眠的,但在廣告素材上卻打的是“送禮”,原因是史玉柱在市場走訪時,發現老人們都有睡眠問題,但老人們都捨不得花錢買保健品,保健品都是子女孝敬父母的,所以才有了霸屏十幾年的廣告“送禮就送腦白金”。

互聯網時代,我們可以不用像史總一樣去田間地頭走訪了,我們可以效果廣告的方式去探索使用者的真實消費心理,探知產品真正的消費場景。

效果廣告的常規操作就是,通過人工不斷變換的素材、通過機器不斷優化的演算法,找到最能引發使用者消費行為的廣告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賣貨/獲客,還可以看出哪些點是引發消費行為的誘因。

當我們越發清晰地知道消費者為什麼會買我們,也就知道了品牌要往哪個方向走。

總結一下,

我主要從基本概念、歷史成因、思維模式和現實應用四個角度去闡述傳統品牌人應該積極建立“效果廣告思維”。用品效協同的方法論,共同推進廣告業的融合和進步。

世界已經邁入AI時代、大資料時代、演算法時代,但我們的行銷還停留在“蒸汽時代”。雖然行銷的技術變革不是一日之功,但作為行銷人,我們行銷的思維轉型必須要“頓悟”,連腦子都沒有轉過彎,何談技術呢?

我相信,歷史終會拋棄那些沒有“效果廣告思維”的品牌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社群馬丁 的頭像
    微社群馬丁

    馬丁跟你說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