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顏值的內容化

 

利用顏值的內容化,實現品牌光場的設計性賦能產品力

利用顏值的內容化,實現品牌光場的設計性賦能產品力

傳統行銷工具大多從行銷理論入手,構建方式偏事物邏輯,比如定位、品牌管家等。或者單純採用形象化手段提升品牌形象,增強競爭力,如CIS(企業形象系統),利用其中的VIS設計呈現更好的視覺效果,從而提升品牌形象,增加商業價值。

但幾乎沒有一種行銷工具會將邏輯內容和視覺設計有機結合,並能落地實施。

“品牌光場”理論為此做了嘗試,創造性地提出了品牌“顏值的內容化“這一觀點。

我們首先知道品牌光場由“品牌光源、品牌光束、品牌光環”三組構成,最終形成場域。整個系統結合行銷邏輯、消費心理以及視覺表達,尤其通過設計手段將行銷邏輯、視覺呈現、資訊觸達等融合表現。在品牌光源中:利用視覺設計手段更好地包裝產品,並且將“顏值內容化”。

在品牌光束中,如何通過設計手段將廣告語定型呈現,形成認知固化,通過長期露出,不斷加深消費記憶。也可以通過設計聲音識別的方式,達到同樣的目的。

在品牌光環中,通過設計語言,將品牌的文化拆解並呈現,展現不同風貌。真正地將視覺內容化,賦予品牌內涵的外化力,便於受眾接收品牌想要傳達的理念。比如,我們將具體的產品形態藝術化,通過歸納設計等手段,簡化產品資訊,便是受眾識別;也可以通過設計手段將產品產地通過圖示方式獨立強調,從而突出產品的核心差異;甚至可以通過設計將產品使用場景強化,提醒受眾形成關聯想像,從而更好地激發購買意識。

如今,“為顏值買單”已經成為消費者通識,大凡沒有超過自我的價格敏感線,顏值更高的產品相對更容易被賣出,並享有更高的溢價。“顏值內容化”要求設計不是單純為了好看,或追求所謂的創意。而是“設計有理由,亮點說得透”。並且,強調依靠高設計水準以體現產品文化,讓產品內容不再單薄,更具表達力。這種設計語言的背後,其實是品牌方對品牌內核的把握度,能多重體現,源源不斷,更具衍生力。

可見,“顏值內容化”是指吃透產品/品牌文化內核的前提下,將內容以行銷邏輯進行分解,並通過創意設計,以優秀的視覺形態表達。比如:產品外觀形態如何契合產品屬性、產品功能圖示如何設計更具專屬化、廣告設計如何與品牌調性保持一致等。

 

為什麼不是“內容顏值化”,內容顏值化其實只是對內容表現形式提出更多要求,主體是內容。而“顏值內容化”則相反,重點是視覺本身。體現在讓視覺體系更具有理論性,更體現行銷內核。

從目前市場諸多產品實際運作來看,“顏值內容化”值得企業重視。如去年瑞幸和茅臺搞聯名行銷,收割了一波流量。其推出的醬香拿鐵雖說味道不咋的,但基於顏值內容化的“設計有理由,亮點說得透”原則,我們可以看到瑞幸咖啡杯包裝設計變身茅臺基因,在消費心理層面,客觀上提升了價值感,收穫滿滿的話題熱度,在內容輸出方面,營造了新意。重點並不是對設計要求更“高顏值”,而是“更有內容”,更容易形成話題。

所有設計,都為贏銷服務;所有顏值,都借內容豐滿。如果有好內容,再加好顏值,那就更有效了。

再比如,在上海老牌老鳳祥集團的“鳳享好禮”文創品牌/產品推廣中,品牌顏值不僅要追求視覺上的“好看”,更將品牌顏值的“HOW”(即為什麼要這樣設計表現)的理由進行拆解,形成了“祈福文化”、“跨界設計”、“聯名策略”等內容,從而在後續設計中,讓視覺語言更豐富,更與整體品牌戰略融合一體。

對“顏值的內容化”更直白的理解,就是今天“內容為王”,消費者主權時代的到來,決定權在消費者受眾,品牌方單方面的資訊輸出作用大不如前。除了依靠產品,更要靠源源不斷的內容輸出,通過各種傳播矩陣觸達受眾端。而需要內容化的不止產品策略本身,連帶視覺表現也需要內容化,讓設計不但系統,更有前後關聯,從而使傳播形成視覺鏈條,塑造出品牌的識別力,增強品牌內涵,傳達出獨有的專屬性。

 

由於品牌光場將顏值內容化,可以全方面的分解呈現產品內核,提升品牌價值。通過長期有規劃地實施,最終形成品牌調性,潛移默化地影響消費決策,逐步搶佔消費者心智。因為設計具有邏輯性,表現具備系統化,品牌光場整體就成為一種更為融合的行銷工具。

視覺內容化,你的產品做好準備了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社群馬丁 的頭像
    微社群馬丁

    馬丁跟你說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