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把粉絲經濟做好的,往往不是互聯網人

我們今天談互聯網+,談互聯網思維,談這行銷那行銷,各種高大上詞彙:O2OP2P、物聯網、二八理論、社群電商仿佛只要懂得這些理論,就掌握到了成功秘笈,現實卻是,把粉絲經濟和口碑行銷做得很好的,往往不是互聯網人。

不管是做新媒體、互聯網+,還是做行銷、做策劃,實戰非常重要。我最慶倖的一點,就是此前工科進媒體,內容轉行銷的經歷,讓我有足夠多的機會實戰。今天的分享,也是基於我做過的案例,提煉出來的方法,可能不夠系統,但是經過驗證。

揭密:一場行銷事件的台前幕後

先講一個案例,去年八月中下旬,有一個程式師鼓勵師的話題佔據了各大網站頭條。這起行銷,以0成本實現了1000多家主流媒體報導,最終贏得過億曝光。

我們來剖析這起事件的脈絡:

 

程式師鼓勵師事件脈絡圖

事件源頭是重慶晚報和都市快報的圖文報導,緊接著大渝網、華龍網等重慶主流門戶的頭條進行轉載,引發線民熱議並被上百家媒體持續轉載。

821日,網易頭條進行第二波報導,隨後相繼登上騰訊、新浪、搜狐、鳳凰幾大門戶頭條,並在facebook等國外網站引發傳播。電視媒體開始介入,截至到25日,相繼有5家電視臺進行採訪,包括優酷錄製的紀錄片。

812日到25日,整個事件傳播週期十三天,程式師鼓勵師熱詞躥到搜狗熱搜第二名,此時百度相關的頁面已經有21萬條,參與傳播的主流媒體過千家。

為什麼一起事件能夠得到如此大的傳播?為什麼在沒有花錢的情況下,依然有很多媒體願意報導?傳播鏈是如何形成的?我想這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

剖析:當我們討論行銷,我們在討論什麼?

行銷到底是什麼?在我看來,銷是銷售。營是什麼呢?營造有利的形勢。

當你的目標是為了促成銷售,那麼行銷的目的就是營造有利於銷售的形勢;而當目標變為品牌曝光,那麼我們營造的就是有利於品牌的形勢。

通過什麼實現呢?策劃和文案。所以,我總是把文案、策劃和行銷綁在一起來講,我認為這三者是不分家的。

行銷的最高境界:把一個原本小眾的需求變成剛需,把一個原本平淡的東西賦予內涵、情感乃至信仰。我們在這裡分享一個案例,鑽石。

4步,讓鑽石產生了近乎宗教信仰般根深蒂固的觀念。

1.製造稀缺性

時間退回到146年前,戴比爾斯兄弟在南非發現了大型鑽礦。他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遣散數千名工人,同時封鎖消息。利用資訊不透明,人為營造鑽石稀缺性,保證高利潤。

2.價格錨定

緊接著,他們做了第二件事情:價值錨定。鑽石剛出來的時候大家並不知道它值多少錢,但是當你看到它擺在愛馬仕和LV的中間,包裝奢華,我們潛意識會認為這是同等價值的東西。戴比爾斯的鑽石,只出售給倫敦的極少數買家,由此在用戶心中建立昂貴奢侈的印象。

3.輿論造勢

接下來,他們啟動全球範圍的輿論造勢。巴黎、柏林、洛杉磯、東京的時裝秀、發佈會、頒獎典禮上,明星帶著戴比爾斯贊助的鑽石首飾紅毯走秀,第二天媒體鋪天蓋地都是關於這方面的話題。通過輿論造勢,進一步確立鑽石的價值。

4.情感關聯

最後,通過以上幾十年鋪墊,戴比爾斯讓鑽石成功地與婚姻和愛情發生關聯: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個連接一旦形成,產生了近乎宗教信仰般根深蒂固的觀念。今天,在中國,有70%的人買第一顆鑽戒是為了結婚,交換鑽戒已經成為婚禮必不可少的環節。

這場經典行銷,操盤週期長達100年。我們來看看,發生在這幾年的例子:

 

鄧超跟美人魚表白的場景,鄧超右肩上扛了一盒玫瑰,叫roseonly。買過roseonly的親們都知道,這個花很貴,可問題來了,49一支的玫瑰花有人覺得貴,幾千一束的roseonly,為什麼依然賣得火爆?

帶著剛才講的這兩個案例,我們嘗試發掘行銷一些本質上的東西,比如說邏輯。

當我們討論行銷,我們在討論什麼?我們可能會想富有場景化的文案,也可能考慮具體呈現的方式,而行銷的第一步,應該在戰略層面。

 

社會化行銷下的金字塔模型

金字塔模型來源於《使用者體驗的要素》這本書,我發現同樣適用於行銷理論。

當我們實施一場行銷,首先應該考慮戰略層:我們為什麼做行銷?我們面向哪些人做這場行銷?我們到底想達到什麼效果?是流量還是銷售還是品牌?

往上是感受層:我們期望和預估線民有什麼反應?

再往上是內容層:我們需要在什麼節點包裝什麼樣內容?

最上面是表現層:我們以什麼方式呈現?H5頁面還是戶外廣告?視頻還是直播?

使用者體驗路徑上自上而下,而我們做行銷,要習慣自下而上思考問題。

行銷的正確步驟是什麼?

1.線民心理

行銷的主體是用戶,行銷第一步,是對用戶心理的洞察。

我們講用戶需求,往往會提到這個熟悉的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理論馬斯洛需求

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食物、房子、睡覺;再往上是安全需求,安全感、健康、工作、金錢、物質;再往上是社交需求,家庭、朋友、愛情、婚姻;再往上是尊重的需求,美好、幸福、具有普適價值的東西。那最上面是什麼呢?最上面是自我實現的需求,成功、自由、公平、夢想。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我們提供的分析模型,依然適用於當下。

問大家兩個問題:

第一:1000元優惠券和降價1000元是一樣的嗎?

第二:2元紅包和2元人民幣是不是具有相同的價值?

先說第一個,我們首先要分析,降價有什麼壞處。

1)降價容易調價難,當你調回原價時,用戶會認為你在漲價

2)降價帶動同行壓價,造成行業亂象,大家都沒錢賺

3)降價容易形成品牌滑坡的印象。

相比降價,優惠券完美解決這三大難題,而且從經濟學來講,發行優惠券能做到利潤最大化,優惠券起到吸引潛在消費群的目的,做的是增量。

那麼,2元的紅包和2元的現金是一回事嗎?可能有些朋友會說,對於我來說都是2塊錢。

當你們公司發生日補貼,你滿懷喜悅地拆開信封發現只有2塊錢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公司太摳門;我們切換一個場景,我們現在這個群,半小時前發了一次紅包,而你搶到了兩塊錢,你心裡面又會怎麼想?

同樣的東西、同樣的額度,在不同時候、不同場景下,表現出來的價值是不一樣的。

這個微妙的心理反差,曾經讓我們一個4小時的活動,轉發量突破30萬次,吸粉3萬多。

2.線民偏好

我們為什麼需要去尋找使用者痛點,挖掘使用者訴求,最終根據這些去策劃組織一場行銷呢?請大家跟著我看一下現在中國的網路環境,我梳理了去年到今年火過的一些網路熱詞。

 

近期網路熱詞

大家看久一點就會發現,想要在這些熱點詞中擠出一個小縫,難度是有多大。當你操作一起行銷,面對的競爭對手並不是那些垃圾廣告,而是我所列舉的這些網路熱詞。

這些熱詞為什麼能火,而我們平時策劃的就是火不起來?

我們都知道,現在網路傳播的主體是80後、90後和00後。根據行業報告資料,90%95後是不玩微信的,他們玩qq空間、玩貼吧、玩ab;同樣的,80%的成年人通過微信建立社交。不同的場景,不同的平臺,對應到不同的網路人群。

一個經典段子

上面的段子更能說明問題:對於60後,我們父輩,是寧可犧牲生命也不出賣組織;70後的人是害怕犧牲生命,所以出賣組織,事出有因,無可奈何;80 後,我們這一代人,是與其犧牲生命不如出賣組織,兩害相權取其輕,非常自我;那麼90後呢?90後是即使犧牲生命也要出賣組織,個性張揚,青春叛逆。

我們能理解90後的張揚,卻無法理解00後的逗逼:他白白犧牲生命,忘記出賣組織。

不同年齡層的代溝,有時候大到超乎我們想像。一個60後老闆,可能無法做出讓90後滿意的行銷;一個70後大叔,未必能體會95後孩子的世界。我有 一個學生,他是95年的,有天他在朋友圈裡面發了一個狀態:我今天簡直日了狗了!他爸爸看到了之後留言說:兒子怎麼了?是不是最近壓力太大了?()

那麼,年輕人的價值觀到底是什麼?在我看來是以戲謔的方式去顛覆成規。同樣是關於《三國》的惡搞,80後的叫獸(《萬萬沒想到》導演)雖然拍出了《劉德華大戰周傑倫》這樣笑料十足的短片;但面對90後剪輯的《丞相3分鐘罵死王朗》鬼畜視頻,也只有給跪!

3.線民群體特徵

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佔據統冶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當線民聚集到不同的社交平臺,潛移默化中,就形成了帶有濃厚標籤而且壁壘鮮明的社群文化。

瞭解完這些,我們做行銷和公關的時候,就不會再發通稿的方式以圖省事,因為你知道,同一個策略,在李毅吧和知乎得到的回饋可能完全相反。知乎的氛圍並不排斥廣告和行銷,它只排斥無腦水軍和抄襲者,你需要以友善、中立、不偏不倚的態度,建立信任感。

解碼:裂變式傳播的邏輯

1.熱點一定符合邏輯

熱點,不一定合理,但是,所有的熱點一定符合邏輯。

我們每天接觸大量的熱點,閱讀都是10+,這些內容包括不轉不是中國人轉發量不到10+中國就完了馬化騰的女兒馬佳佳明天過生日,轉發此條資訊可以得到五十個Q幣,我收到了你趕緊試一下吧”……每每看到這類資訊,你是否會感歎腦殘人士如此多!

請記住,中國線民只有不到20%的人接受過高等教育,我們所認為理所當然、一眼看破的事情,它們未必能做出正確判斷。

熱點不一定合理,但它一定符合邏輯。所有互聯網的產品,或多或少都利用這些邏輯,這裡的邏輯,可以理解為使用者的性格缺陷。

因為好色,於是有了直播和圖片網站;

因為懶惰,於是有了電商和送貨上門;

因為空虛,於是有了陌陌和探探;因為愛美,於是有了美圖和光影;

因為想告白,於是有了樹洞和秘密;

因為想當英雄,於是有了網路遊戲。

裂變式傳播,同樣建立在這層邏輯之上。

2.裂變式傳播原理

我們高中物理課,第一次接觸到了原子彈的裂變原理:用中子轟擊原子,會產生一種鏈式反應。這種鏈式反應,在行銷上,就叫裂變式傳播,典型代表就是微博和微信。

這兩個劃時代的產品誕生之前,我們進行資訊交流的方式,主要是論壇和博客,滿足基本的雙向溝通。當微博出現之後,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得到立體拓展,同時資訊傳遞得以指數級增長。你可以將1條資訊傳遞給完全無法想像到的一個人,比如習大大。

裂變式傳播圖

我把A命名為傳播源,A就是你的公眾號、頭條號、微博;

B命名為激發層,B一般是你的鐵粉、員工、家人朋友;

C命名為裂變層,也即朋友的朋友。

傳播路徑為:ABBCCD……整個傳播鏈非常長,但真正對後續傳播有實際影響的,其實是前三層。一個傳播能順利走到CD,則很有可能取得預期效果。

據我觀察,絕大部分朋友圈傳播是死於裂變層。當你的員工、朋友、鐵粉轉發後,並沒有在他們各自的朋友圈形成再次分享,傳播鏈中斷,淪為小圈子自嗨。

很多時候,我們設計了不錯的圖片,也撰寫了精彩的文案,但是在朋友圈傳播力依然不如預期,原因何在?

3.傳播中的用戶決策

為了理解這個問題,請看下面這個座標:

我們一直有個誤區:認為不需要付出生命、金錢的行為不需要心理決策。我只不過讓你轉發一下,點個贊而已,有這麼難?當你心理換位之後,如果你的朋友私信你,讓你給他兒子投個票,你同樣會煩躁不安。

舉個具體的例子,假如我們需要使用者幫我們轉發圖文,一張圖一段文字。使用者的操作路徑是:第一步保存圖片,第二步複製內容,第三步上傳圖片,第四步粘 貼。當只有1張圖的時候,用戶進行的操作是4步,但當你發9張圖的時候,用戶要操作12步。一個朋友願意花12步表達對你的支持,請一定善待,那一定是真 !

用戶做決策時的心理

使用者在決策的時候內心其實進行著自我對話,你需要讓我付出什麼?你要讓我做什麼?你要讓我付出什麼?我為什麼要相信你?這個東西對我有什麼價值?我為什麼一定要在你這裡幹?終歸到底,使用者不是購買產品,而是購買對產品的期望值。

4.裂變式傳播的前提

我們講到了用戶心理、用戶決策、決策成本,現在講個現實案例。

前段時間有一個東西火了,A4腰、I6腿。I6腿就是我們策劃的,第一個版本其實不是I6腿。我們想體現我們的員工形象,漂亮妹子多。但最終我們悲 觀的發現網上最不缺的就是女神和美女,大街上喊一聲美女109個回頭,最後一個自認是女神。我們注意到,前段時間A4腰火過,於是,結合鎖骨夾硬 反手摸肚臍案例,我總結出裂變式傳播的前提:

1)廣泛的參與感

2)網紅效應

3)可衡量的標準

裂變式傳播的3個特點

我相信大部分人對前兩個是沒有異議的,唯獨不理解為什麼需要可衡量的標準。

2013-2014年,曾經流行過顏值打分,但是這個標準是留幾手的個人標準,缺乏客觀性。我們發現A4腰是有標準的,A4紙是大家都有的,概念不 需要普及;反手摸肚臍也是有標準的,標準是你的手能不能反過來把你的肚臍摸到;鎖骨架硬幣同樣是有標準的,硬幣放上去不掉下來嘛,對吧?必須得用標準,而 且是大家公認的標準。

好的創意可以引發傳播,我們只需尊重用戶心理,做適當引導,順勢而為,傳播就自然地展開了。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當年風靡全球的冰桶挑戰,它為什麼火呢?冰桶挑戰的參與感並不廣泛,你首先得有1個盆子和冰塊,還要克服心裡的恐懼把冰水倒澆在自 己頭上完成這樣一個挑戰,坦率的說這個參與門檻是比較高的。它火的原因是因為以慈善名義撬動了網紅,因為是做慈善,所以明星不排斥,因為明星帶動,所以大 眾參與。

冰桶挑戰

你的朋友參與同時@你,你說我不參加,第一認慫了,第二顯得你沒有愛心。幾乎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是個沒有愛心的人。

20141月份,當我還在重慶晚報的時候,策劃了眾籌愛心紅包的活動。這次公益行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們為100個山區留守兒童籌集了新年紅包。

 

山區留守兒童

行銷沒有好壞之分,只看最後有沒有達到我們預期效果。回到I6腿事件,最開始就是一張圖,緊接著我們發現在搜狗微信搜索能搜出兩千九百多條轉載文 章,第三天上升到了微博熱詞榜榜首,第二條是包貝爾婚禮風波,熱度一度超過包貝爾婚禮,搜狗熱詞把I6腿作為一個新詞條收錄,稱之為新一代身材的標準。

5.裂變式傳播四步理論

一場行銷,大體需要經歷這四個階段:預熱、引爆、擴大、轉化。在每一個節點上都會存在一些因素影響使用者決策,我總結為:參與感、權威性、趣味性和門檻。

傳統打法直接粗暴,找幾家媒體打廣告,標題植入品牌,這種是無法引發傳播的。80%以上的傳播胎死於引爆階段,就是因為這個階段無法形成自發傳播。

 

行銷痛點分析法

裂變式傳播要求我們科學規劃從預熱、引爆、擴大到轉化整條傳播鏈,在不同的節點選擇最恰當切入點。

比如我們操作的時候,會在所有環節降低參與門檻;第二個環節引爆階段提升趣味性和參與感,在第三個環節擴大階段去提升它的權威性(可能就引入電視臺);在第四個環節,實現最終的效果。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在最後,但必須經過前面的鋪墊。

拿程式師鼓勵師來說,我們一分錢都沒花,當時聯繫天天向上欄目組,他們覺得這個題材非常好,但是排期當時排滿了,等到排期空檔已經是一個月後了。預想中是天天向上播出之後,配合我們市場投放進行影響力轉化,因為之前有足夠的鋪墊,效果肯定不錯。

6.傳統媒體正確打開方式

在座很多朋友是媒體人,我也曾經供職於媒體,我們見證了傳統媒體江河日下、精英流失的現狀,但如果有人提出傳統媒體沒有價值,那我是不同意的。

細心的朋友注意到這兩起行銷都沒有找大的媒體,沒有找網易、騰訊、搜狐、新浪,而找了一家區域報紙。什麼原因呢?廣告貴只是一方面,而不是問題的核心。

不管你找騰訊還是網易,搜狐和新浪不會報導,大家彼此都是競爭關係,你選擇一家,必然失去其他四家的支持。

我們選擇的是重慶晚報。為什麼要選擇晚報,而不選擇晨報、時報、商報,沒有選擇其他的網路媒體呢?很簡單,因為國內380家媒體是可轉載來源的新聞 單位,在重慶,報紙類只有三家,日報、晚報、晨報。日報偏嚴肅,晨報目前在重慶是最大的,但在重慶之外,晚報影響力略強於晨報。

除此之外,晚報旗下有一家軌道媒體——都市熱報,這是一家地鐵報,覆蓋人群為年輕上班族。換句話說,我們選擇重慶晚報,最大程度確保了傳播最大化。

6.鼓勵師行銷的初心

我有個好朋友也正在看這場分享,她也是重慶媒體人。2010年,我在晚報,她在騰訊大渝網。騰訊有個叫《中國人的一天》的欄目,我們都很喜歡。這是個有情懷的欄目,每一期欄目都會將鏡頭聚焦到一個小眾群體,通過全天的跟拍,去記錄他們的生活。

2010年,我協助她完成了《朝天門棒棒的一天》,她采寫,我拍攝。這期報導當時非常受關注,大家都知道重慶有棒棒,可是對棒棒的生活,我們一無所知。

他們生活在社會的暗角,我們生活在社會的明處,很少會發生交叉。時隔五年,當我想起這段經歷,還是會有感動,我決定再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這一次目 標是程式師鼓勵師。記者跟拍了她們一天,捕捉到了她們幫忙帶早餐、組織下午茶活動、處理日常工作的瞬間,於是有個這場分享的開頭部分。

程式師鼓勵師的角色,更像企業文化+心理輔導+行政的綜合,她們幫助程式師活躍職場氛圍、提升工作效率,同時也承擔跨部門對接和專案評審主持。在矽谷早就有類似的崗位,國內還處在開始階段,我們希望推動大家對這個小眾群體的認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