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看到前公司聯合創始人戴雨森在知乎上的一篇高票回答:所謂的「乾貨」真的有用嗎?

  大多數情況下,最幹的乾貨來自於教科書等領域內的經典著作(互聯網這種快速發展的領域除外,教科書落後於行業發展),然而很多人不願意看教科書,卻可能更願意聽一個不是那麼專業和洗練的知乎live

  為什麼?因為很多人要的不是真正的學習,而只是一種學習的感覺而已。

  我自己做了一些觀察,把學習行為分為兩類:嚴肅學習和消遣學習兩種。其實每個人的學習行為都包含兩個部分,不過,我認為嚴肅學習的效用遠大於消遣學習。

  嚴肅學習(serious learning)

  - 真正為了深入某個領域而學習

  - 讀領域公認的經典著作,教科書等

  - 找能找到的該領域真正權威請教

  - 投入的時間長,大量時間花在反復練習上

  - 注重探討而不是證明自己是對的

  消遣學習(recreational learning)

  - 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初步瞭解,或者在他人面前談資及滿足

  - 喜歡收集,給自己我在學習的感覺

  - 儀式感重於內容,喜歡頻次高,深度淺,時間短的學習,喜歡速成、集合的內容

  - 喜歡直接到結論而不想深入瞭解得出結論的過程和歷史背景,也不喜歡練習

  - 喜歡爭論而非探討,喜歡證明自己是對的

  - 下載一堆電子書、知乎live、分答、值乎、果殼、得到等

  並不是說消遣學習就是不好的,事實上每個人大部分學習的內容都是消遣學習,有很多朋友說得對,就是想知道美食,不用先從教科書學起(不過其實從經典著作開始學習紅酒、咖啡等,也事實上比看知乎更加準確和高效)。如果我們從 T 型人才模型來看,也就是 T 的那一橫。然而如果沒有嚴肅學習,或者嚴肅學習的深度不夠,那麼對於一個人的專長技能,也就是 T 的那一豎,往往是會有所限制。

  我認為寫的很贊,非常受啟發。同時我也補充一些我認為不完善之處,溝通碰撞才能出現靈感火花。

  首先拋出結論:

 

  接下來一步步解釋。

  第一步:資訊收集階段

 

  資訊收集階段包括了紮馬步硬知識風口式知識

  紮馬步硬知識:經過上百年經驗總結出來的基本功,也就是在戴雨森回答中需要嚴肅學習(serious learning)的內容,所以說教科書是最有效獲取乾貨的地方。比如我之前做戰略投資需要學習的財務、會計、投資學、宏觀微觀經濟學等基本功知識。

  學習紮馬步硬知識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斯坦福大學最受歡迎的經濟學教授蒂莫西泰勒總結的好:

  趣聞軼事並不是資料。比如知乎裡很多高票答案只是講述一件動人心魄的故事,確實可讀性很好,這在新聞寫作手法裡被稱為在新聞裡放一張臉

  但是講故事距離乾貨還非常遠,因為你不能拿一個新奇故事去解決另一個現實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你去聽《羅輯思維》60秒語音,經常能夠收穫一個新奇故事+新鮮論點,但難以解決實際問題。根本原因很簡單:羅胖60秒語音目標出發點就是導流賣課+賣書,故事越新奇越好,而不是讓你理解一個紮馬步硬知識

 

  紮馬步硬知識統計的是所有人,而不只是逸聞趣事或新聞報導裡的幾張面孔。

  風口式知識:高速變化的行業充滿不確定性,教科書上的知識跟不上行業的更新速度,所以在資訊收集階段需要緊盯全球最新資訊,比如互聯網、人工智慧、基因工程等行業。

  風口式知識最好的資訊收集方法一定是走到前線去看全球最新資訊,而不是死磕教科書。

  比如我在今年1月份去的CES大會、這兩天看朋友圈李叫獸去Facebook F8開發者大會、 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David Walleerstein)在全球探索新專案。

  第二步:思考總結階段

 

  在思考總結階段,紮馬步硬知識” vs “風口式知識的重點方向不同。

  紮馬步硬知識的總結方向是建立知識間的聯繫,通過現實案例不斷獲得回饋。

  比如我在做管理諮詢專案時和客戶的會計人員討論財務報表問題,一般的會計可能擁有會計學理論知識和瞭解本公司的財務狀況,但是我每天都在看國內外行業財務資訊,每個月出差8趟左右,不斷和不同行業的公司談論會計相關問題,遇到過多種破解粉飾財物報表的情況,自然對會計學這類紮馬步硬知識有著更深的理解。

  風口式知識的第二步方向是總結規律,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已經很少了,大多數人還只是停留在看奇聞異事的階段:比如看ofo小黃車是國民素質照妖鏡,又被損壞了多少輛;FacebookF8大會上又出了一個VRAR新產品,以後看片交友更刺激了等等。

  總結規律需要極其縝密的邏輯思考能力,這一點我認為美團點評的王興很厲害,比如最近的發言:

  “ofo提出一個連接自行車的概念,我覺得是錯的、沒有想清楚的概念。不存在連接自行車,這是沒有意義,也不會發生的。你可以明顯看出原來缺少技術含量、相貌平平ofo遇到了許多問題,目前正在向摩拜單車模式轉型發展:包括主動因素更換按鍵式智慧鎖、防爆輪胎、不再強調在平臺連接飛鴿、鳳凰等其他自行車品牌;被動因素包括政府要求增加GPS等功能。

  可以看出:摩拜單車一開始的商業邏輯就比ofo想得清楚。

  再比如之前我連續幾篇針對FacebookSnapchat研究的文章,也不僅僅是停留在花邊新聞階段。

  第三步:灰度知識

 

  在紮馬步硬知識中間風口式知識,存在一部分灰度知識:包括商業模式創新、組織行為等。

  華為的任正非在《管理的灰度》一文中首先提出灰度的概念。

  一個企業的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產生的,是從灰色中脫穎而出的,方向是隨時間與空間而變的,它常常又會變得不清晰。合理的掌握合適的灰度,是使各種影響發展的要素。清晰的方向來自灰度,一個領導人重要的素質是方向、節奏,他的水準就是合適的灰度。堅定不移的正確方向來自灰度、妥協與寬容。馬化騰曾經也對灰度進行了7個角度(需求度、速度、靈活度、冗餘度、開放協作度、進化度和創新度)的闡釋。灰度知識的特點是不斷需要紮馬步硬知識風口式知識的補給,反覆運算形成完整的知識架構。

  比如商業模式的創新,一方面你需要理解經典理論知識:顛覆式創新、波特五力模型、價值鏈分析、商業模式畫布等等。請注意,是理解不是瞭解

  另一方面需要實踐經驗的回饋,推薦關注矽谷創業公司加速器 Y Combinator創始人paul graham的博客。比如他寫到:How to Get Startup Ideas?如何尋找創業想法?

  “The way to get startup ideas is not to try to think of startup ideas. It's to look for problems, preferably problems you have yourself. The very best startup ideas tend to have three things in common: they're something the founders themselves want, that they themselves can build, and that few others realize are worth doing. Microsoft, Apple, Yahoo, Google, and Facebook all began this way. ”

  獲得創業點子的方法不是嘗試思考創業的想法,而是尋找問題,最好的問題是你自己的問題。最好的創業點子往往有三個共同點:他們是創始人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們自己可以建立,其他人意識到是值得做的事。微軟、蘋果、雅虎、穀歌和臉譜網都是這樣開始的。

  ——paul graham“灰度知識的特點是:一些看似簡單的知識體系是在大量實踐中積累而形成的,也是人們最容易犯錯的。比如用戶思維,最近蘋果針對微信公眾號開火,如同2010年的3q大戰,真的是用戶思維?

 

  第四步:應用層

  乾貨到底夠不夠幹,只有用了才知道。

 

  王興曾經說過一段話很有意思:

  要承認國外確實比我們要先進,在互聯網領域更是如此,確實是他們先發明了東西,然後碰到問題,再去解決用戶的需求。就像現在的汽車都是四個輪子一個方向盤,不是國外做四個輪子,在中國做五個才叫創新。這句話與美國戰略思想家約翰加爾佈雷斯曾經說的有異曲同工之處:

  以我們在美國所獲得的經驗來看待印度和中國,有一半是看不懂的,還有一半是錯誤的。這裡所說的看不懂的錯誤的,主要就是指乾貨在應用層的不同。

  比如美國人在星巴克使用Apple Pay,很難想像在中國賣煎餅大媽都已經開始使用微信支付寶二維碼付款。前段時間我在清華聽一場講座,遇見不少來自矽谷的從業者來學習技術在中國是如何落地的。

 

  應用層的特點在於:任何能打破於人、產品和資訊的時空限制的新發展,都會對商業運作的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

  比如移動支付和GPS功能的成熟,帶動共用單車的發展,甚至農村棋牌遊戲的商業模式變革(感興趣可以搜上市公司昆侖萬維參與20億元收購閑徠互娛的傳奇案例)

  總結

  1.區分紮馬步硬知識” vs “風口式知識

  2.“紮馬步硬知識強調建立知識間的聯繫,風口式知識強調總結經驗,避免停留在趣聞軼事

  3.重視灰度知識的反覆運算。

  4.“乾貨被應用了才有效果,就像我下定決心寫這篇文章一樣,否則乾貨也只是你腦海中的過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