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40-185-480x300

 

職場中有一大坑,入坑容易出坑難。

我的一位學妹最近就掉進了這個坑。

她在一家兒童教育機構做助教,需要在週六的時候配合主教老師完成課程工作。

週六的課程一般分為上午和下午兩節,課程內容是相同的,老師們通常會根據上午遇到的情況調整下午的教案。

在某個週六上午課程結束後,她和主教老師都感覺課堂進行得不太順暢,她挑出了其中的兩個問題。

主教老師卻很不愉快地說:大家都知道問題在這裡,但是請你帶著解決方案再來挑毛病。

後來領導告訴她,主教老師面對孩子們的課堂壓力很大,她們需要的是能夠一起想辦法的戰友,而不是站在一旁冷冷地挑毛病的指責者。

這是很多職場新人都容易出現的問題——遇到事情只知道挑毛病,沒有把焦點放在想辦法解決問題上。

這樣的員工,平日做事也經常處於一種不帶腦子的狀態,只是完成領導佈置的工作,看似行動上很勤快,卻在思維上很懶,缺乏主動思考和自主解決問題的態度。

觀察身邊的職場人,書單君發現,那些優秀、能被委以重任的員工,通常都擁有一項重要的隱性能力——獨立思考。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博士狩野未希,在觀察日本和美國的教育系統的不同之處後,發現學會獨立思考、建立自我意見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一種重要能力。

他把這個發現,結合哈佛大學提倡的思考要訣,寫成了《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一書,熱銷日本。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只有鍛煉獨立思考力,才能讓你脫穎而出。

發現問題,是思考的開始

我們的生活裡都或多或少地出現過這樣的情況:

在某次會議中,儘管對某位發言人感覺好像不太能理解”“似乎不太對勁但繼續任由他說下去;

在坐計程車時,感覺計價器上的金額比平時高,心中儘管有疑問卻仍舊付了顯示的金額;

與別人談重要的事,就算發現這與我想的有點出入,但卻無視這種感覺繼續談下去和讓事情推進下去,直到最後問題發生……

是的,很多人在隱約感覺到不對勁或者發現一個問題時,第一反應容易是逃避事情或者回避心中那些覺得不對的感覺。

我們首先需要意識到的是,發現和直面問題是獨立思考的開始。

既然雖然不太明白,但是心裡卻覺得不妥的心情確實存在,那麼我們何不順著它,找出哪裡不太對勁

通常,覺察的順序是:意識到心裡的不對勁感→不壓抑和逃避這種感覺,承認它的存在→思考這種感覺從何而來,尋求它的本質。你就會有一些新的發現。

就連這《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也是作者狩野未希在這樣的思維下誕生的產物。

20年前,他在大學教英語。

他發現即使學生在語法、詞彙等英語基本功都具備了一定的儲備,但仍舊和英美人士的英語有很大差距。

他心中隱隱覺得不對勁,很長一段時間,這成了他教師生涯中揮之不去的煩惱。

狩野未希沒有回避它,在不斷的研究中,他最終發現問題出在意見的強烈度上。

他發現英美人士不但針對事情能夠說出自己的想法,還能給予相當強有力的說明。

起初他覺得只要把重點放在讓日本學生多表達意見上,這樣問題就可以解決,後來卻發現當鼓勵學生們說出自己的想法時,好多學生連自己的想法是什麼都不清楚——他們幾乎很少獨立、主動地思考過。

狩野未希於是決定在教授英語之前,先從獨立思考、自我意見建立和表達開始著手。

於是很多年後,有了這本《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

轉換思維,先瞭解問題所在

當你不回避問題、並且開始抱著想要解決問題的心態時,千萬小心別掉進了另外一個坑:著急忙慌地希望馬上解決。

其實越是這個時候,我們越需要停下來先思考,先花時間瞭解這個問題和情境。

如果都不瞭解問題就動手去做,最後的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無效、返工。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給我1個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弄清楚這道題到底在問什麼。一旦清楚它到底在問什麼,剩下的5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

但實際生活中,通常我們對深入瞭解一個問題缺乏耐心。

建立對一件事的獨立思考的第一步,就是確認你對這件事的瞭解程度,並且找出不瞭解的盲點。

當你越來越瞭解問題所在,自然就知道該怎麼做。

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提問來思考:

在這項工作或這個問題中,哪部分我比較瞭解和擅長?哪部分我不太瞭解和擅長?

z哪些能力?我具備其中的哪些?還有哪些能力不具備?不具備的部分要如何提升?

在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位學妹,還跟書單君講過另一件震撼到她的事,她看到了身邊一位同是助教的同事是如何遇到問題、拆解問題的。

這位同事沒有任何兒童教育的行業經驗,並且不像大多數其他老師和主教都已經當了媽媽,她對孩子完全不瞭解。

此外,她之前從事的都是案頭工作,不需要過多地和人打交道,以至於來到這裡後她發現自己的待人接物能力很差。

 

在前三次跟課的過程中,她都處在完全懵圈的狀態,根本不知道3個月後要如何帶這個課,也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勝任這份工作。

面對這樣一個艱難的處境,她想了一個辦法,每堂課後都會梳理和記錄今天的收穫和沒有做到位的地方,並在3個月內把這些內容整理成一份從助教成長為主教的成長手冊,把帶課的能力詳細拆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對課堂的管理,總結出各種紀律維護的小方法;

第二部分她詳細地記錄了14種常見的孩子的狀況以及如何應對;

第三部分她梳理了要輔導這些孩子們寫作文時常遇到的卡點和輔導辦法。

當她做完這些後,還客觀地評估了一下自己當時的實力,前兩項不太擅長,需要多下工夫補足。

然後她給自己制定了這3個月的成長計畫,每節課要達到什麼目標,要側重提升哪些地方。

遇到問題時,把解決問題的方法詳細拆解為需要什麼能力,然後逐一攻破。

在第3個月,她成功地把課帶起來了。

那個企業的創始人看了這份成長手冊後,非常感動地說:這正好是公司培訓部分所需要的核心,沒想到你是個做戰略的人才。

她能在面對問題時做到這樣,就來自平時有隨時觀察和思考的習慣,領導評價她有著極強的反思能力

這也是狩野未希在書中提到的,養成對生活中每件事情都先思考和對自己提問的習慣。

比如早上出門前自問,為什麼要穿這件襯衫?或許是因為只有這件襯衫熨好了,或者是因為喜歡它之類的。

轉換思維,養成隨時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就能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

[每個人的思考力是有差別的,文末有一個專業測評,幫助你瞭解自己的思考力水準。]

 

一橫一縱,拓寬你的思維座標

當我們逐步深入思考問題,就會發現思維的角度需要拓寬。

《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介紹了從多個角度去思考,比如嘗試站在他人的角度、站在沒有利益關係的協力廠商來思考。

這些視角背後,相通的都是跳出個人去重新看待眼前的問題和工作,你會發現,往往你就可以站在整體去感知。

 

前面提到的那位助教之所以能創作出一本成長手冊,在於她從進入公司以來,一直站在項目整體去感知這件事還需要做什麼,而不只是站在個人視角上單純完成上級佈置的任務。

在她進入公司的前兩周,聽到課程需要研發支援,便一直想著多提一些建議。

後來發現自己跟課次數還不夠,對課程瞭解不足,提出的想法不切實際。

於是在第三周轉變了方向——在一次開會中聽到其他老師提到專案組需要寫課程報導,她主動承擔起了這個工作。

後來又在自己做助教的過程中感到缺乏指導,把自己的摸索過程記錄成成長手冊,覺得以後的助教看到了也一定會有説明,這會加速公司的人才培養。

這便是站在整體去看問題,她一直在試圖感知專案組還需要做什麼?有哪些是我可以做的?

所以她每次做事都能做到點上,也為專案組創造了獨特的價值。

 

除了站在整體去看事情,書中還介紹了一個拓展思考視角的重要方法——預測將會發生的事,然後倒推現在應該採取的行動

你可以給自己預設這些問題:

如果當下的這個方案/舉動實現,會發生什麼事?

同時設想發展順利與發展不順利時的情況;成功的情況和失敗的情況,分別思考應對舉措。

思考目前的決策和行動有沒有實現的可能;思考目前的決策或行動有沒有現在執行的必要。

如此,我們思考一件事便有了一橫一縱的思維座標:

橫向掃描事情整體,縱向預測未來再倒推回現在,以此做出當下最合適的決策。

 

一個百試不爽的方法

《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還講述了一個百試不爽的方法——A4紙輔助決策法

1.以肯定句寫下難以決斷的行動;

2.明確自己的目的,想想為什麼要採取那個行動;

3.寫出有哪些方法可達成目的;

4.預測可能獲得的結果,寫出發展順利與不順利的情況;

5.刪去不合乎邏輯不具現實性的項目。

如果你在跳槽去新公司,或者留在現有公司以及辭去現在的工作但是不去新公司之間猶豫不定,那麼,你可以先在紙上寫下我想跳槽到新公司這單個選項。

 

然後問自己為什麼想要採取這個行動?或許你會發現你真實的想法是:為了賺更多的錢。

那麼接下來可以嘗試寫出第三個問題:還有哪些方法可以達成同樣的目的?

在回答這道題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讓大腦活躍起來,想出盡可能多的選項和可能性來,這是非常重要的思維拓展。

接下來你需要預測可能獲得的結果,如果跳槽去了新公司,可能會發生什麼?

或許你只是為了一份更高的薪水,卻要面對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最終仍舊會選擇離職。

這樣一一列出每一個讓你糾結的可能後,最終排除不靠譜的選項,讓心中的決定逐漸清晰。

在多年的教育中,我們大多數時候的學習模式是聽講,但畢業後社會卻需要我們用自己的大腦獨立思考

這其中的思維轉換並非一朝一夕可以養成。

《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提供了很多種思考方法,相信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切入點,重建你的思考力。

學校沒有教會我們的能力,要善於通過學習和練習來補短板。

弱者都在抱怨,強者卻在忙著解決問題、獲得成長。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社群馬丁 的頭像
微社群馬丁

馬丁跟你說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