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創業,都開始於夢想,而終結於數字
1/5 你更需要“反勵志”的創業故事
年前以一篇“相親估值”的文章收關,果然過年有人後臺發消息,給我講相親經歷:
這位讀者在一家僅次於BAT的公司做運營經理,女方問他有沒有自己“出來做”的打算,他說自己的性格不適合創業。結果女方第二天給了回應:此人不夠有追求。
世道真的變了。難道現在的人都以為,IT知名企業出來的人,都得有一顆創業的心,否則就是沒有理想的“鹹魚”?
“創業光榮”是不錯,“打工可恥”就偏頗了,把“創業”和“理想”扯到一塊,更是被勵志雞湯創名人業故事給忽悠的。
我以前的老闆就總愛講她“反勵志”的創業故事:
那本來應該是人生中普普通通的一天,沒有火山地震,沒有婚喪嫁娶,沒有小人貴人,連堵車都堵得那麼平常。可就在那一天,她的老闆告訴她一個改變她一生的消息:
“小X,我要移民了,打算把公司關了,你要想試試,公司就交給你吧。”
就這樣,她莫名其妙地終結了無憂無慮的打工生活,糊裡糊塗地開始了她艱辛坎坷的創業生涯。
這就是沒有任何“理想化敘述”的“現實主義創業”:沒有嶄新的計畫書,只有老業務、老同事,老客戶,沒有美酒掌聲開業慶典半年風投三年上市規劃,一開門就是油鹽醬醋一個月接不到新業務就要關門大吉。
每天早上一進辦公室,看到大家都在忙,不是開心,而是惶恐——平白無故我特麼又欠了他們一天的工資。這才是老闆應該有的覺悟。
只有當創業者們功成名就後,在財經記者、傳記作家和主持人們的啟發下,他們才意味到,創業故事不是自己的故事,創業故事就是企業的品牌資產,於是就有了“活著就為改變XXX”的故事。
2/5 天天燒錢你就會焦慮了
2007年底,牛博網的“突然死亡”讓羅永浩暫時失業了,他開始考慮是不是要幹回自己的老本行——英語培訓,但一時沒有特別好的想法,就耽擱下來了。
朋友馮唐聽說了,投給羅永浩一筆啟動資金,勸他:
“你先張羅起來,天天燒錢你就會焦慮,一焦慮做什麼事都會順理成章。”
就這樣,“老羅英語”開了業,第一年其實沒怎麼燒錢,還是虧了三百多萬,老羅果然焦慮了,用他自己的話來說:
“基本上每天一開門就是一萬塊錢不見了,被打劫也不可能這麼嚇人,我當時拿朋友的錢做,屬於投資不是借款,賠了是不用還的,但怎麼好意思呢?”
這一焦慮,逼出了“一塊錢計畫”,一塊錢聽8次課,滿意再付全款。這個推廣手段成為後來的培訓業“行銷標配”。到了第三年,“老羅英語”終於開始盈利了。
這一焦慮,也逼出了日後更為他贏得更大名聲的“老羅演講”。
不過相比之後“錘子手機”的九死一生,相比之前“牛博網”的蒙眼狂奔,“老羅英語”的創業算是相當順利了,原因無它,回到了老本行。相信羅永浩在新東方的時候,常常會冒出“如果我是老闆,我會XXX”的念頭。
這就是創業準備,常常這麼琢磨問題的人,再長的打工生涯也都是在為創業做準備。
但一個老是想著創業的人,不等於一個做好創業準備的人。
3/5 你做好創業準備了嗎?
一次,我和一個處於“創業休息期”的朋友去一家麻辣燙店吃午飯,因為是熟客了,吃完我們就跟老闆聊了一會兒。
老闆感歎生意不好做,也就是維持生計,他說他最近遇到一個廚藝不錯的老鄉,想把這家店裝修一下,改成中檔的家常菜館,毛利高一點,賺的也多一點。
我朋友聽完了後,掏出手機,用計算器算了幾個數字之後,勸老闆放棄這個想法,並肯定地告訴他,這麼改,大概率沒有現在麻辣燙賺得多。
老闆根本不信,說後面一條街有一家熟人開的跟他差不多大的館子,每個月的利潤至少是他的兩倍。
於是朋友把詳細的過程寫在紙上,這家店人工就四個家裡人,也不用請廚師。再算算中檔家常菜館,人工肯定要再請,成本至少上升了30%,再算收入,雖然客單價提上去了,但客流肯定要減少,再考慮裝修投入,三年才能加本。
朋友告訴他,道理很簡單,新店靠截流,老店靠老客,麻辣燙的客群跟家常菜館的客群完全是兩種人,這就相當於開了一家新店。一家四口就指望這個店,開業頭一年,根本熬不過去。
老闆最後還是服了,問我的朋友是不是開飯店的。其實不是,他只是作為一個“持續創業者”,腦子裡一直在盤算各種商業模式的帳。
根據Funders and Founders媒體的統計,第一次創業失敗率高達88%。
就好像很多想開店的人的思維方式都是這樣的:看到朋友開了一家店,生意不錯,具體問一問成本、流水、生意模式,覺得靠譜,自己手裡剛好有點閒錢,找個門面就投下去了。
這種跟正常人一樣的直覺思維,是不適合創業的。一定要看到別人成功的表像背後的關鍵因素是什麼,千萬別說什麼堅持、耐心、熱情一類的空話,頭一桶金成功的背後一定有一項實實在在的因素。
在創業準備期,你不但需要勇氣、激情,還需要想想如何降低失敗的概率,儘早發現“風口”。方法其實不難,平時遇到各種生意,都要替他們算算帳,看不懂的上網查資料,比如說,你考慮過下面問題嗎?
為什麼全國的旅遊街賣的東西都是一樣的?這些商品有什麼共同之處?
如果網紅食品現在算下來是虧的,你覺得未來它們怎麼賺錢?
寫字樓的無人貨架未來最可能的盈利模式是什麼?
如果你開一家普通的奶茶店,你會怎麼選址?幾年積累下來,就會形成一個商業模式的知識體系,一遇到生意機會,比別人更快地聞到“錢的味道”。
4/5 創業應該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創業還應該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我進入淘寶之後,認識了很多從大公司辭職的人,可他們的網店沒有一個是在辭職之後才開的。一位外企高管,指揮老婆操盤一家十個人的公司,把一家天貓店兩年沖到類目前五,老婆實在太累得幹不動了,他還在考慮要不要辭職。
我現在做公眾號,有一回業內交流,才發現一個常常出10萬+,粉絲至少50萬的公號主,居然是有本職工作的,上個月才剛剛離職。
前面說過創業成功率低,可就是擠進這極低的成功率的,很多都是“先成功後創業”的,一開始當第二職業做著玩玩,可玩著玩著就上了癮。
很多人出來“自己做”,並不僅僅是為了錢。88%的失敗率,足以說明創業是一種不理性的選擇,它一定需要某些非理性的因素,有些是同學會上受刺激,有些是隔壁老王的榜樣。
前面說的那個外企高管,薪水並不比創業後低多少。他最後選擇“出來做”,不是喜歡當老闆,而是割捨不下自己付出的那份自己的心血。按經濟學的說法,這是“沉沒成本”,是非理性的。
那位公號主,最後辭職是因為一個誤解,她是財務經理,認為自己每年都為公司節省了幾百萬,但自己年薪累死累活只有二十萬。但創業之後,開始雇人,她才明白,你給員工開的薪水,跟員工的貢獻沒有關係,只取決這個職位值多少錢。
很多人打工久了,就算滿腦子創業的念頭,卻很難走出第一步。像這種人,就需要一個非理性的刺激,需要一個不理性的決策,來幫助他們跨出這“關鍵一步”。
但如果你只看到這個“不理性”的原因,看不到他們之前為創業做出的付出,把創業看成一件只需要勇氣的事,那你終將會成為這88%中的一個。
創業應該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到了你自己覺得再不創業,別人就會驚訝“你怎麼還沒創業”時,到了別人覺得應該給你點錢,讓你“焦慮一下”時,那就是“開始”的好時候。
5/5 選擇創業,你投入的將是你的所有
打工和創業,真正的區別並不是選擇現實與選擇理想,不是穩定與風險,也不僅僅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我看來,它們之間的最大區別在於——
選擇打工,你的收入就是工作時間的回報;選擇創業,你就是用“資源創造錢”,你要把過去所有的東西,包括經驗、資本、人脈折算成資源投入,你要把現在所擁有的時間也折算成資源投入,你甚至要把未來的收入提前折算成資源投入。
選擇打工,你投入的只有一部分時間,選擇創業,你投入的必然你過去現在未來的所有。
就像朱德庸說的:所有偉大的事業,都開始於夢想,而終結於數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