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個比較容易觀察到的現象,老一輩的人動手能力都比較強。什麼都會修,什麼都會組裝,隨便扔個東西給他都能搗鼓好,甚至能發明出很多小玩意出來。

  反觀現在的小年輕,有好多都是驕裡嬌氣,好像除了拆快遞麻利一點,其它啥都不會弄。

  我非常片面地認為,造成兩者這種區別的原因,是因為老一輩太窮,新一輩沒那麼窮。窮的時候,物資匱乏,會把身邊所有物品用到極致,通過迴圈利用來解決問題;沒那麼窮的時候,一有啥動靜就想著買買買,這個不行就換另一個,通過增加物資來解決問題。

  有一本書叫《微創新》,它講的就是化繁為簡的方法論,就是傳說中的做減法。作者認為,一味地增加功能是最沒有技術含量的創新,而且一個人在有限的條件下會更有創造力。

  飽和行業的內容行銷是比較考驗創意的,而且無論哪個行業,內容的新意是直抵人心的捷徑。

  個人認為,要把內容做得有創意,可以朝這兩個方向努力:

  1 用童稚的語言表達深刻的道理;

  2 把篇幅壓縮到儘量短。

  用字深奧的人很難做到用字簡單,但是用字簡單的人很容易回到用字深奧。同樣,習慣長篇大論的人很難刪減文字,但是習慣使用簡短文字的人同樣可以洋洋灑灑。

  把內容做得這麼簡潔,是行銷的需要,不是為了編進百科全書。

  下面這篇《拒絕買買買,創造力up up up》,摘自快公司中文網。雖然不是講內容行銷,但核心理念是一樣的,希望能夠啟發你。

  大眾消費的興起推動全球經濟增長長達數十年。但它是否有利於人類的創造力發展?

  一項新研究告訴我們,答案是否定的。當我們停止購買新商品時,我們開始以新鮮眼光看待已擁有的產品,想方設法創造新用途。換言之,稀缺性推動創造力。當現成的解決方案不再唾手可得,我們便可以思考出自己的解答了。

  對於任何從事藝術領域的人士而言,這一發現絲毫不足為奇。這種修修補補將就湊活的心態正是我們的先祖——某些情況下是我們的父母——體會世界的方式,從把果醬罐當飲水杯到用雪茄盒製作簡易吉他。

  這份研究報告由伊利諾伊大學工商管理教授拉維梅塔參與撰寫,調查了資源可用性與消費者創造力之間的聯繫。雖然稀缺匱乏一直是人類生活普遍存在的現象,梅塔在該報告摘錄中寫道,現代工業社會的人類卻將充足資源視為理所當然。消費主義與過分佔有成為生活新秩序,富足成為常態,尤以第一世界國家為甚。

  梅塔及其合著者朱萌開展了6項實驗,以測定在各種稀缺條件下創造力有何不同。他們所設定的條件從利用Krinkles積木搭建玩具,到不折不扣的謎語難題,比如下題:

  研究人員向測試者展示了一張照片,畫面中,桌上擺放了幾樣產品:一根蠟燭、一盒火柴及一盒圖釘,全部靠牆擺放。測試者必須思考如何只利用桌上的物品將蠟燭固定在牆上,保證蠟燭正常燃燒,且不會往桌面或地面滴蠟。

  所有實驗的結果表明,當測試者被迫充分利用有限條件,或把具備特定用途的物品改作他用時,他們能夠發揮更強創造力。(這種心理現象被稱為功能固著,屬於一種認知偏差,即認定了物品的傳統用途,忽略物品的其他功能)

  研究結果具備直觀意義。當創意專業人士拿到一份有著嚴格限制條件的說明,他們的創意必會遍地開花,但假如說明中全無限制,任其發揮,他們就會不知所措,甚至不知從何入手。面對難題和稀少的資源,人類大腦會絞盡腦汁,直至找到解決方案。這一創造力大概是我們這個物種最大的特點了。

  該研究得出結論,以上觀點反之亦然,即充裕的資源會限制創造力的發揮,並援引了幾部相關作品。這些作品各自聲稱,物質財富的中心地位阻礙了智力與精神發展,”“現代化大生產導致忙碌有閑階級的誕生,以及過度消費或將造成複雜和富裕社會的失敗,甚至還有尖端科技會奪去人類的動力與技能。

  我們不僅能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蓬勃發展,甚至需要這種挑戰。你可以把這種心理狀態設想為放棄了正常定期鍛煉之後肌肉鬆弛的感覺。當你研究出自己的獨特解決方案時,即便只是臨時湊活的辦法,成就感和滿足感都會強烈得多。所以現在,我們又多了一個拒絕買買買、精簡生活的理由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社群馬丁 的頭像
    微社群馬丁

    馬丁跟你說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