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感覺一樣,微信朋友圈正在變得越來越平淡,就連刷屏事件的數量也沒有了前幾年的瘋狂。你從各個方面都能體會到一個事實,微信朋友圈的傳播環境已經變了。

在今年,本應該是各大品牌行銷必爭之地的幾大節日節點,竟然沒有一例令人印象深刻的朋友圈刷屏案例,從春節、情人節、愚人節、兒童節,到剛剛過去的世界盃和七夕,朋友圈竟然都如此安靜!(世界盃期間華帝等廣告刷屏,但是它並不是針對微信環境下的推廣)

很顯然,相比於過去幾年節日期間動輒刷屏的H5,今年的朋友圈對行銷並不友好。朋友圈行銷的思路也不太能按照以往的推廣經驗照搬,必須做出相應變化。今天就說一下在這個後朋友圈時代,什麼樣的東西我認為能刷屏。

. 套路類刷屏會迅速失效

不同于以往的朋友圈,現在用戶早已對各種套路免疫疲倦了,因此以形式創新(套路)為亮點的推廣方式很可能只能起到一次性作用,難以重複套用。因為形式創新的複製成本並不高,容易短時間內大量使用,造成用戶審美疲勞而失效。

 

神反轉類套路,現在已經無法刷屏了

舉個例子,今年年初刷屏的兩大知識付費活動(網易戲精課和三聯讀書卡)出現後,其分傭裂變等一整套推廣手法短時間內層出不窮,以極短的時間完成了用戶教育,時隔半年的今天,再也難在朋友圈看到刷屏級的知識付費活動。悲觀一點看,當活動刷屏時,也就意味著這種推廣套路自此後會迅速被抄襲,然後失效。

再比方說,前幾年還經常刷屏的神反轉類的軟文、段子文,用戶見得多了也就習慣了,更別說千篇一律的測試類H5,今年這類文章/活動刷屏已經少之又少。

形式創新會在短時間內大量抄襲,導致用戶免疫而難以複用。不過,一次成功的形式創新,很可能會帶領品牌資訊突破圈層,上到另外一個高度。

. 重度內容更有可能刷屏

形式創新正在迅速成功-失效,另一方面,內容也明顯呈現重度化趨勢。一個媒介的成熟過程往往就是內容重度化的過程,公眾號已經足夠成熟,以致於輕型的內容幾乎無法在朋友圈中生存。(小遊戲也是如此,小遊戲隨時間推移,一定會呈現由輕到重的趨勢)

放眼最近一年大規模刷屏的文章,幾乎篇篇都是相當重度的內容。《張揚導演,我愛你》內容雖然狗血,但也洋洋灑灑七八千字的內容;《冰島,人類的終極孤獨》雖然是搶了世界盃熱點,但文章中的冰島圖片和介紹豐富得讓人不得不服;再到前段時間的《騰訊沒有夢想》,更是準備幾個月寫了超過萬字的深度長文……

朋友圈刷屏越来越难的日子里,这可能才是突破口

而回想一下,輕度內容的刷屏(除了時事媒體資訊類文章),是不是相比之下難得一見?而圖片、視頻在朋友圈刷屏更是少之又少。也就是說,微信朋友圈的刷屏,似乎越來越偏向於公眾號重度文章了,人們也更願意轉發重度文章資訊。

而公眾號文章的設計出發點,其實就是打造一個類似於雜誌的閱讀體驗,要是往回追溯還能追溯到QQ郵箱中閱讀空間的思路。也正是在這個產品設計思路上,公眾號內容會一直以圖文為主,所以雖然當下短視頻大火,但視頻還是始終無法在微信公眾號生態內火起來。

所以說生產極重度的內容,會是品牌方刷屏最笨最辛苦,但也是最有效和可靠的方法。

. 小打小鬧不如集中爆破

無論是什麼領域,頭部效應都是普遍存在的,媒介投放是如此,刷屏內容也是如此。不同於不斷羽量級的試錯反覆運算思路,內容刷屏現在可能更適合憋大招

100篇羽量級的文章,也許都不如一篇重度文章的刷屏傳播資料;做100個不痛不癢的H5,也許都不如一個做到極致的重度H5活動。重點是要讓資訊的豐富度突破使用者轉發的心理閾值。

極重度的內容可以促進人們對資訊進行傳播轉發,快速突破圈層壁壘,收穫更廣的受眾,一舉完成質的飛躍。而輕度內容只能在小圈層中小打小鬧,始終會有傳播天花板難題。

所以,全網刷屏傳播更可靠的方法是,多花點時間和精力把一個東西做重做極致,而不是用羽量級原地試錯反覆運算。資訊傳播方法論與產品反覆運算的方法論是不一樣的。

朋友圈刷屏越來越難,新的形式創新會因短時間內大量套用而失效,傳播內容將會越來越重度,羽量級內容漸漸無法在新的朋友圈傳播環境中生存下去,與其做大量輕度內容反覆運算,不如花更多時間做重度內容破圈刷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