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密集參加了幾場和社交有關的活動,引發了一些思考。就如同大部分投資人認為的一樣,社交領域是一個進入門檻很低的領域,似乎任何人都可以進來試試。其實這句話的背後,有3個深層次的意義:
1. 投社交,對於投資人來說,也是很低門檻?
隨便一個投資人(包括我這種入行沒幾年的,很容易從社交產品切入投資領域)都可以認為自己很懂社交,瞎扯扯幾句,有DAU/MAU的感覺就可以隨意判定好壞了。但事實上門檻很高(因為勝率很低),這就好比太極拳,誰都可以比劃兩下,看似輕輕鬆松,其實一套拳打下來,汗如雨下,功夫了得。
2. 做社交,跨界的對手可能很牛逼,或者更牛逼?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門檻低,所以誰都可以試一試,幾乎我身邊很多朋友,甚至於大學同學,創業的第一個方向都是社交。並且縱觀全域,這幾年上市的社交領域的公司,微博/陌陌,創始團隊都不是所謂“社交科班”,都是門戶背景的;還有最近一些找到momentum的公司,nice/無覓/same/小紅書/in,都是潮流媒體、閱讀產品、諮詢公司以及電商出來的,也都不是科班。既然不是科班,也就是說BAT的背景對於判斷可能是失效的,也就是說,在這個池子裡的每一個人,都不應該隨意輕視“新進入者”。當然,網易系和百度系的高管在最近一些上量很快的產品裡是創始人,前者抓調性和行銷很棒,後者抓技術和資料採擷很厲害。
3. 玩社交,是一個early adopter很容易參與的事情?
社交應用,我認為是所有app裡最容易獲得“early adopter”的類別。什麼是early
adopter,是一群只占15%總目標使用者,但是極愛冒險,極愛嘗試新品的人。社交產品特別像衡山路或三裡屯的酒吧。所有的名字起得還不錯的社交產品,稍微做做推廣,積累個幾十萬用戶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early
adopter是最容易欺騙人的,他們愛玩,但其實也走得快,他們可能嘗試幾十個社交app,但是最後都會無情的離開。無論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要多多關注百萬用戶量級以上的生態和資料,可能才是有意義的。
---
究竟什麼是一個好的社交產品,我認為可以看下面4個方面,戰術層面:
1. 做口碑,靠人性的光輝。
什麼是人性?比如,對弱者的關懷,對強者的崇拜,對完美的追求,對於新事物的好奇,對於求真的迫切。人性,是最有口碑傳播力的一種力量,因為它能代表真善美,符合人性的產品,體現在能夠説明用戶獲得安慰、獲得知識、獲得生活方式等等。典型的產品,是豆瓣和知乎。
2. 做啟動,靠野性的力量。
什麼是野性?比如,對性的渴望,對隱私的窺探,對仇人的重傷、對名人的嘲諷、對老闆的抱怨、對弱者的挖苦、對弱者的歧視的等等。野性,是最能吸引用戶來試一試的地方,一個好的野性產品,可以把按摩房做的像電影院,可以把遊戲機房做的像私塾。典型的產品,是陌陌和秘密類。
3. 做人群,靠規則的潛力。
什麼是規則?比如標籤,遵循規則意味著一種歸屬,這種歸屬可以方便用戶找到和剔除不必要的雜音。如果規則是打標籤為王,那麼愛秀名牌包的人,如果好職位title為王,那麼在職場得意的人,最容易獲得關注。好的規則,可以剔除雜音,可以聚攏精英。典型的產品,是nice、脈脈、小紅書。
4. 做長線,靠技術的牛逼。
什麼是技術?技術,可以解決高併發、可以讓不活躍的用戶開口,可以匹配一個相見恨晚的用戶給你,可以將音訊和視頻以最低成本和最快速度展現給使用者。同樣的產品,走到幾十萬DAU以上的時候,無論是用戶增長還是成本控制,技術的高低決定了一切。這時候,門檻已經擺在那裡。典型的產品,是YY和Gif快手。
---
然而,更嚴格的說,其實一個好的社交產品,不等同於一個劃時代革命性的社交產品,也不等同於值得投資人豪賭的社交產品。有了下面2個亮點,才是值得搏一把的,戰略層面:
1. 新的內容和關係
關鍵在於“新”,回想起當年為何人人微博微信讓用戶如此興奮的原因,從關係講,人人讓我與大學同學產生前所未有的虛擬交集,我還拓展到了同校的其他班級同學,從內容講,我們分享了各種日誌。微博也是一樣,新的段子手和大V的言論得到展現,和大V互粉也是格外的令人興奮。微信就更不用說了,爸媽因為通訊錄的導入,瞬間和他們的小學同學聊起來了。這三個產品,異口同聲的讓使用者找到了新的關係和新的內容。我覺得,更重要的是,“關係在先,內容在後。”,現在很多的社交產品,太過強調內容,搞了一堆所謂搞笑的東西放在裡面,其實使用者是把產品當做娛樂小報來看的,這是很可惜的。
2. 創始人:洞察力+定力+魅力
一個革命性的社交產品的創始人,需要如下3個素質:
第一,是洞察力。社交關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規則。對於人性的把握,是我最渴望看到的。我希望創始人能夠花路演90%的時間,來描述他對於產品使用者的典型畫像,使用者在產品裡到底在做什麼,用戶做什麼是他關心的,用戶為何會持續這麼做下去,用戶為何會激動,用戶何時會回來。用戶用戶用戶。這需要強大的洞察力。
第二,是定力。社交產品,不是在爆發中輝煌,就是在爆發中滅亡,這需要創業者有面對大流量和爆發後的定力,比如最近的足記,之前的臉萌和魔漫相機。同時,因為社交的商業化非常靠後,所以需要創始人有足夠的人格魅力來穩住團隊,這需要強大的定力。
第三,是魅力。在流量和開發需求越來越多的時候,尋找到更棒的技術和產品人才,並且由於路比較長,所以每一輪融資都需要創始人能夠應付過來,因此,這需要強大的魅力。
---
我也不知道該怎麼總結,總而言之,社交不好做,做好了不得了。
---
附:
1. 之前大部分是“關於”系列,主要是做投資的一些心得和脾氣。
2.
“淺談”系列未來將主要針對行業,為何說是“淺談”,因為真的不懂,投資人看過再多的項目,也不過是每一個聊2小時,也不過就是看過友盟的後臺,或者是聽創始團隊聊一聊關注的核心KPI。故名為“淺談”,歡迎拍磚。
3. 這一篇是關於“社交”,主要有感於參加了2次IT桔子社交分享的專場,上文有很多事借鑒了現場嘉賓和創業者的觀點,不是我的,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