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單說,設計思維就是工程學和設計方法+藝術家的眼光+社會化思考+商業思維。

新媒體行銷人鮮有裝腔作勢的做派。在他們最嚴肅的時候,會翻出幻燈片把策略解釋給我們聽。這常常意味著,接下來的半個小時要在你假裝很懂,我假裝聽的懂的默契中度過了。

數字行銷的世界變化太快了,它的善變和複雜讓大部分人放棄思考。我們在這個新的體系裡生存,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冷靜地思考。就像銀行家們用杠杆交易量化寬鬆夾層投資故作高深,數字行銷和諮詢專家也發明了無數高大上的術語,來裝作專業。聽聽也是醉了。

偶爾,他們也會幫我們解釋諸如大資料行銷體驗式行銷或者數位化整合行銷這樣的術語,以幫助我們瞭解策略和創意背後的方法論和思維方式。可是過不了多久,我們就會習慣性地忘記。更多的時候,我們會把這些術語寫進提案, “O2O”或者“Social CRM”這樣術語能夠讓蒼白的提案變得正經起來。

做行銷就是做產品,做數位行銷的人也是產品經理。小到微博帳號,大到內嵌企業CRM 模組的微信,甚至每一個活動網站,都是我們的產品。從概念開發到產品規劃,從預算控制到行銷策略,數位行銷產品經理要精通運營、技術和用戶體驗。

產品的摩爾定律在數位行銷上面也適用:當預算不變時,數位行銷的概念和方法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效果也將減少一倍。

學習、模仿、實驗、失敗、再學習,是每一個行銷產品經理艱難跋涉的天路。除了數位行銷的概念的方法,我們也需要向產品經理學習,用設計思維解決問題。

 

設計思維就是好用的工具。關於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斯坦福大學d.school 的定義是通過創意和調研,提供創造性解決方案的方法。它不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而是以解決方案為導向,從目標或者是要達成的成果著手,然後,通過對當前和未來的關注,同時探索問題中的各項參數變數及解決方案。

簡單來說,設計思維就是工程學和設計方法+藝術家的眼光+社會化思考+商業思維。D.school把這一套方法論總結為以下幾個步驟:移情(empathize)、定義(define)、創意(ideate)、原型(prototype)和測試(Test)。

 

移情: 探索未知的遊戲

亨利·福特問消費者他們需要什麼,他們的回答是更快的一匹馬。斯蒂夫·約伯斯得到的答案可能是更耐用、通話品質更好的手機。消費者不知道他們是否需要一個手機和手提電腦的混合體,直到你把iPad放到他們手裡。

互聯網思維提倡的創造尖叫的互動體驗的精神類似,設計思維從用戶需求出發。它不以解決現在的某一個具體問題為目的,而是通過在複雜的環境中動態地瞭解使用者不斷變化的需求,挖掘那些並不明顯但十分重要以及用戶不知道但是他們一定會需要的需求。

移情並等同於傾聽(listening)。它的目的是尋找未知,無論是網路輿情監控還是大資料帶給我們的只是已知d.school的設計思維體系中把移情分為三個層次:觀察(observe)、互動(engagement)和沉浸(immerse)。

傾聽是努力把社交媒體的碎片資訊拼成一個拼圖,但最終只是消費者在虛擬世界的畫像。而觀察則是努力呈現一個完整的拼圖,不僅需要知道消費者在做什麼,更需要還原消費者的完整場景,瞭解他們為什麼這麼做以及這麼做會對他們產生什麼影響

 

比如,很多人常常分享碉堡傻缺的圖片和視頻,比如天空的彩虹,比如天寒地凍時向樓下倒一盆熱水。如果我們進一步觀察這樣的行為,我們會發現他們都有探索的精神,對科學現場感興趣,並且喜歡自己動手嘗試。這是GE公司的觀察,他們成功地通過短視頻工具Vine舉辦了六秒鐘科學競賽,讓用戶展示各種新奇的實驗和探索。

 

在觀察之後,我們要做的是互動。這不僅僅指通過社交媒體,還包括電話訪談、小組討論和問卷調查和跟蹤訪問。互動會延伸到沉浸式體驗。深入瞭解消費者生活的全貌,站在他們的角度上看問題。舉例來說,要瞭解挖掘機操作手,不僅僅要詢問建築機械的供應商或者和幾個操作手,還需要走進他們工作的工地,坐在駕駛室裡觀察他們一天的生活,還要和他們的家人、老闆、工友和朋友聊聊。

 

我們要互動瞭解下面的幾個問題:他們喜歡聽手機上的MP3還是聽廣播?他們是在乎省油還是效率?他們最看重的東西是什麼?他們的家人和朋友如何看待他們的職業?一個操作手需要幾年能成為挖機老闆?他們有什麼共同的愛好?他們有什麼相似的夢想?這是富豪建築機械在策劃富豪掘戰達人時做的功課。

 

定義:尋找最簡單的答案

IT 記者和《連線》編輯史蒂文·利維(Steven Levy)把幾十年的光陰都用在研究穀歌和蘋果等IT巨頭身上。他因為《瘋狂偉大》一書被稱為蘋果首席觀察家。在《完美(The Perfect Thing)》一書中,他問了約伯斯一個問題:為什麼你的公司叫蘋果。雙魚座男人的回答是:簡單是最高境界的複雜。

當我們開始研究一個問題時,它肯看上去非常簡單。在我們還沒有充分瞭解這個問題之前,我們總是給出簡單的解決方案。但是,我們的研究越深入,問題就越複雜,根本無從下手找到解決方案或者我們相信根本就不會有解決方案。絕大多數人會在這一階段就會洗洗睡了。但是還有些人依然堅持,直到找到最簡單的解決方案。這可能要花非常長的時間。這種固執和堅持成就了偉大的人以及他們偉大的產品,約伯斯說。

把簡單做到複雜,再從複雜回歸簡單。即使你懂得了這個道理,也不一定做得好。

把事情做簡單,而不是把事情簡單化,是個複雜的事情。這是設計思維中第二個步驟所要解決的問題。

 

一個汽車品牌的官網應該怎麼做?這是個複雜的問題,光網站定位就是頭疼的事:是以品牌為主(強調文化和格調)還是以產品為主(強調產品特色和性價比)或者是以體驗為主(重點在於由虛擬試駕和遊戲帶來的體驗)。如果這個解決了,那麼UIUE呢,內容管理系統是用AdobeCQ5還是Oracle ECM,設計風格是扁平化還是擬物化⋯⋯一個都不能少!

大眾汽車的解決方案:做成交友網站。

VW.com是一個能讓人安心流覽的網站,就像12點後的東三環CBD,只見炫麗不見喧囂。你看不到關於我們產品理念或者“CEO致辭這樣的官網標配,也沒有熱門車型或者促銷資訊這樣綁架消費者思考的資訊。介面就像烘烤得恰到好處的白吉饃,乾淨、簡潔、誘人。你會在左邊找到一個“Find You Match”的按鈕,像交友網站一樣,你可以選擇在每一個匹配條件中選擇你的喜歡的引擎、顏色、內飾以及預算,然後就能看到你需要的車是什麼樣子。

 

創意:加減乘除的視覺化思考

創意不是某一個天才某一瞬間的靈感,更多的時候它是一個加減乘除的科學運算。

它源自系統創新思維( Systematic Inventive Thinking SIT)理論。SIT理論起源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色列的思維理論, SIT方法的核心創新問題解決理論(TIPS),是由自根裡奇·阿奇舒勒的TRIZ工程學演變而來,即創新解決方案的模式是大同小異的。SIT主要處理兩方面的創造力:新概念的創造能力以及問題解決。

SIT嚴謹而複雜的理論體系中包含五大創新模式:加法(Task Unification)、減法(Subtraction),乘法(Multiplication)、除法(Division)和屬性變化(Attribute Dependency Change)。我們可以借鑒前四種。

加法創新模式就是給產品的現有元素或其環境增添一項新元素或者新任務,從而把兩項任務都統一在一個部件上。它的應用類似于航模+智慧手機 = AR Drone,短信+網路= Twitter,宜家傢俱+增強現實= Ikea Now Taleo+微信 = 微信招聘, 社交網路+排隊=優衣庫Queue

減法創新模式就是去掉產品原有的某一元素或者任務功能,讓其他功能更突出。比如,Facebook -文字=Instragram,傳統網站和產品無直接關聯的其他模組 = VM.com網站。對於數字行銷而言,做減法比做加法還重要,在預算和資源不變的情況下,放棄大而全的微信Apps或者減少官方網站的內容,是具有挑戰性的。

乘法創新模式將產品的現有部件作一份或多份複製,然後對這些複製品進行重要的變動。相比加法創新,最後一步才是關鍵,其目的是超越量變而達到一種質變的效果。類似的例子包括,手機拍照X不同的圖片模式= InstragramLEDX不同的顏色= 飛利浦Hue,可口可樂X不同的販賣設備(販賣機、卡車、電話廳)=可口可樂Open Happiness Campaign

除法創新模式將一個現有的產品拆解成各個部件,然後重新組成一個新的產品。除法創新在產品和商業模式上創新的最佳實踐者是GE,在數位行銷領域是宜家和優衣庫。這不僅僅是行銷工具和創意的拆分和重新組合,也是換一種思路看待行銷,分拆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我們的工具和平臺,比如優衣庫發動員工在Pinterest上的貼圖原生廣告。

除了以上的創意思維模式外,innovationinpractice.com網站還提供了更多把創意從偶然玄妙變成習慣科學的方法和案例。

 

上述的創新思維模式加上我們常用的頭腦風暴、PostIt窮舉模式 ,我們會獲得儘量多的點子。而下一步,就是用圖形化的方式把這些點子進行演示、合併和組合。

圖畫比文字更適合表達創意。Visual Thinking 是數字行銷創意的最好用的工具,簡單塗鴉、數位、箭頭、形狀和文字組成的思維資訊圖是除德語之外最好的人類邏輯思維和創新工具。

 

原型和測試:不是所有人都玩得起

數位行銷好比做產品,需要在不斷的試錯中尋找反覆運算和更新。很多品牌面臨的問題就是沒有試錯的機會。

對於產品設計來說,我們可以用紙、筆、膠水以及3D印表機做出產品原型,而對於行銷設計來說,我們可以學習用簡單的程式設計工具、CDJ模擬器甚至最簡單的圖片Demo來設計、核對總和升級。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beta精神,快速開發,快速反覆運算,敏捷部署。

設計思維不一定讓數位行銷變得更好,但萬一有用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