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將以“機器”為中心。
《奇點臨近》一書為我們描述了這樣一個世界:2045年,人工智慧完全地超越了人類智慧,人類被不斷地資料化,成為機器的宿主。人機智能的關係將被不斷重構,最後宇宙變成一個超級智慧,物質變成了超級電腦。
在人類和世界的智慧化進程中,所有物理定律將被打破,時空顯現出融合化的趨勢,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得以實踐,人類在變成人工智慧中實現了永生。
雷·庫茲韋爾也在《人工智慧的未來》中指出,“非生物體將首次出現在2029年”。這裡的“非生物體”指的就是人與機器的結合。
人類會變成人工智慧嗎?這一切看起來匪夷所思,卻又理所當然。“腦機介面”的研究在穩定進展中,早在2005年,就有研究者成功地實現了猴子大腦對於機械手臂的控制。
人工智慧的研究也迎來了突破,AlphaGo橫掃圍棋界,說明人工智慧確實擁有超越人腦的思維能力。清華大學研究的AI“微冰”也能獨立地創作詩歌,打破了人們對於“人工智慧不能進行文學創作”的論斷。
如果我們能用充滿想像力的視角看待未來,就能發現,人類將和人工智慧將發生深度融合。
當人變成人工智慧,行銷體系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在未來,行銷將以“機器”為中心。
一、為何說行銷將以“機器”為中心?
隨著時代的發展,行銷體系的發展走過了三個階段,並且將在未來步入第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商家”中心主義
在物質缺乏的年代,商家在行銷過程中佔據了絕對的主導權,原因就在於市場中的商品十分匱乏,甚至成為了“稀缺品”。消費者能獲得商品已經是萬幸,更何談選擇商品的自由。
在這個階段,商家佔據了絕對優勢地位。
第二個階段:“產品”中心主義
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產品市場呈現出野蠻生長的姿態,各種品牌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各類產品如過江之鯽般迅速地在市場中湧現。產品之間的競爭也趨向於白熱化。
這時,行銷的重點變成了宣傳產品。商家努力地宣傳產品的優勢,力圖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取得消費者的青睞。
第三個階段:“消費者”中心主義
消費者成為上帝的時代真正到來,產品之間的競爭逐漸走向的“品牌”之間的競爭,行銷的焦點將聚集在如何奪取用戶的心智上。“消費者”成為了行銷的中心,商家力圖分析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消費動機、消費取向,設計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商品。
“新零售”時代的到來更是實現“人、貨、場”的重構,試圖為消費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務。
第四個階段:“機器”中心主義
隨著技術的發展,人類將逐漸地“科技化”,科技會逐漸的“人性化”。原本圍繞著“消費者”進行的行銷將逐漸圍繞“機器”進行。
麥克盧漢說,媒介是人體的延伸。事實上,在未來,人將變成媒介本身,抑或說人會和機器進行一次大融合。
這聽起來似乎是聳人聽聞的,但是並非無跡可尋。事實上,在當今世界,機器已經將人武裝成了“半機器人”。
事實上,在當今時代,機器和媒介已經成為了我們肢體的一部分,擴展了我們的五感。並且,在未來,人會越來越“科技化”。
在當今時代,手機延長了我們的聽覺,成為了我們的“順風耳”,使我們足不出戶就能和千里之外的人交流。視頻擴展了我們的視覺的疆界,使我們即時觀看不同地點發生的事件。巴黎聖母院陷入大火時,世界各地的線民都在電腦前即時指導。
機器成為了我們肢體的延伸,打破了我們五感的界限,使我們每個人都成為神話故事中能耳聽千里、眼觀萬里的“超人”。
機器不僅成為了我們肢體的一部分,更實現了“知識平權”,使我們每個人都成為了“萬事通”。只需要一台連上網的電腦,你就可以一鍵獲取幾乎所有你想要的所有資訊和知識,而這些在從前是無法想像的。
這就是為什麼在當今時代,人們離開電腦、手機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症。與其批判人們成為“低頭一族”,不如深究背後的原因。在資訊時代,人們使用機器就如同使用我們的肢體一樣自如,依賴機器更甚於依賴我們的五感。
並且,在“加速回報定律”的作用下,科技會在第四個工業革命引來又一次寒武紀年般的大爆發。工業4.0、區塊鏈、AI等嶄新的概念將全面入侵我們的生活,人會越來越依賴科技,人與科技將呈現融合趨勢。
在人類變得“科技化”同時,科技也變得越來越“人性化”。
“技術發展的趨勢是越來越像人,技術在模仿、複製人體的感知迷失和認知模式”,保羅·萊文森認為科技出現了“人性化”趨勢。
科技發展的重心將落在“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之上。一方面,隨著人工智慧的研發,科技將無縫隙地接入我們的生活,處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融媒體”這一概念的出現意味著便於穿戴、甚至可以植入人體的智慧設備即將誕生。
《奇葩說》中就探討了一個辯題:如果有一個智慧晶片,植入人的大腦之後可以一鍵同步人類所有的知識?這樣的晶片的存在是好事還是壞事?事實上,這樣的晶片確實就在研發之中。
想像一個場景,在未來的某一天,你在上班過程中忽然能希望能在下班時和妻子來一場燭光晚餐。而你所做的只需在腦海裡輸出這個資訊,你身上可擕式的AI會自動處理這個命令,給出不同的約會設計方案。待你選擇完方案之後,AI會自動和你的妻子溝通晚餐的時間、聯繫花店購置花朵、並根據你妻子的購物習慣購買她可能喜愛的禮物。同時,家裡的掃地機器人、做飯機器人以及智慧家居助手會開始工作,為你們佈置浪漫而溫馨的背景。
待你們坐著自動駕駛的汽車回到家中時,一切都已經準備就緒,而你所需要做的就是享受這一切。
這就是科技“人性化”的發展方向,也是人類“科技化”的大勢所趨。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之下,人會和科技深度融合,甚至於人會成為“非生物”,即雷·庫茲韋爾所說的“人與機器”的結合。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的行銷方式不再適用,人變成了機器人,行銷 將以“機器”為中心。
二、“機器”中心主義的行銷將有那些特點?
《愛、死亡、機器人》在朋友圈刷屏的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離奇的機器世界,劇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各種各樣機器人,或是具有機器肢體的人類。卡梅隆新作——電影《阿麗塔》中的主人公阿麗塔也是一個具有機械身體的女孩。
藝術家的感知似乎比尋常人敏銳,當我們還在批判手機、電腦等電子技術對人類的危害時,藝術家就已經敏感地察覺到了人和機器融合的趨勢。
在《人類的唯一出路:變成人工智慧》中,Tim Urban就指出,“其實你已經是一個半機器人。”我們與其將手機、電腦等智慧設備看做對人的阻礙,不如將其看做我們肢體的一部分,看做我們五感的延伸。
當人變成了“機器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行銷將轉變成以“機器”為中心。而“機器”中心主義的行銷又有怎樣的特點呢?
1.人類和媒介融合,“融媒體”成了行銷的介質
麥克盧漢在《媒介定律》一書中提出了基於技術變革的“媒介第四定律”,即“強化—過時—再現—逆轉”的媒介發展過程。在此之後,清華大學王君超教授指出,“融合”將成為媒介的第五定律。
在未來,“融媒體”將成為一種嶄新的媒體形式。何謂“融媒體”?融媒體是指融合廣播、電視、報紙等多種媒體的優勢的新型媒體,即”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我們現在所說的“新媒體”就呈現出融媒體的特質。
而在未來,“融媒體”不僅會與與最新的數字科技相融合,還會與人類相融合。
基於大資料、雲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新型傳播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思維將重構媒體組成形式,使得“融媒體”中呈現出數位基因。並且,齊格蒙特·鮑曼所說的“流動性”的社會會真正地到來,媒體將更加輕盈、流動。可擕式的可穿戴式的媒體將會出現,甚至能直接植入人類的身體內。
現在的科技發展已經讓我們窺見了“融媒體”的發展趨勢。穀歌眼鏡的出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谷歌眼鏡是谷歌開發的一款頭戴式智慧設備,是一款能“擴展現實”的眼鏡,一個可以穿戴的“智慧手機”。帶上這幅眼鏡,通過聲控操作,你可以進行拍照、進圖導航、收發電子郵件等等智慧操作。
穀歌眼鏡的出現昭示著,媒體將變得更為地簡潔、易於穿戴。蘋果手錶的流行更說明未來的媒體將變得微縮化、智慧化、以及“融合化”。
虛擬螢幕和VR、AR技術的突破將使得“融媒體”迎來又一次技術上的突破。“融媒體”將逐漸取代傳統媒體,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未來,“融媒體”將成為行銷的介質。
基於“融媒體”的行銷又具有怎樣的特點呢?當“融媒體”成為行銷的介質時,行銷將更加地“智慧化”、“輕盈化”、“流動化”、“碎片化”。“融媒體”會將我們的生活和接受資訊的流程切割成碎片。與之相對的就是,行銷將變得越來越簡短、越來越見縫插針。傳統的戶外海報式廣告將消失,行銷將完全向“線上”遷徙,並越來越注重和用戶之間的互動,越來越關注用戶的體驗。
2.物質世界和互聯網世界重合,行銷逐漸“線上化”
阿裡雲創始人——王堅提出了互聯網時代的“線上三定律”,即“每個比特都在互聯網上”;“每個比特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流動”;“比特所代表的每個物件,在互聯網上都是可以計算的”。
在未來,世界將變成一個大型互聯網,將我們生活中的每個物體串聯在一起,“物聯網”將極大地改變我們的生活。與世界的網路化相適應的就是世界的資料化。使用者成為可以量化的流量,產品成為資料流程體,我們生活中的任何一切都變成了資料顆粒,向線上遷徙。
與之相對的就是,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重合,物質世界向線上世界遷徙。
目前大資料、AI等技術在精准行銷上的應用就讓我們洞見了人的“資料化”和行銷的“線上化”。
以西湖銀泰in77商場為例:銀泰in77在商場的出入口、中堂以及部分店面都安裝了具有AI識別功能的攝像頭。通過人臉抓拍、人臉識別,AI能夠精准統計客流量、分析消費者的行動路線、停留時間,從而解析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取向。
這些捕獲的資料都被納入銀泰in77的大資料庫中,供經營者參考,從而使得行銷策略更加地精准化和科學化。
AI技術和大資料技術成功地將人解構成資料,並對這些資料進行不斷地解讀分析。在科技的助力之下,任何事物都可以解構成資料,放置在互聯網之上,世界成了一個大型互聯網,這就是“物聯網”的概念基礎。
那麼,“線上化”行銷又有哪些要點呢?
行銷要成功地實現“線上化”,有兩個要點:
第一:打通“生命體”和“數字域”之間的界限。
簡單地說,就是將生命體用資料解讀,並放在互聯網上分析,利用數位技術集群,基於“0”和“1”不斷地解讀簡化,匯入資料洪流之中。大資料、雲計算的發展使得生命體的“資料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資料分析的背後,精准行銷誕生了。
運營方可以通過資料分析洞悉使用者的消費習慣、心理動機,並基於此進行精准行銷和定制化服務。
名創優品就在每個店面都安裝了AI攝像頭。通過AI技術對人臉進行捕捉和識別,名創優品高效地收集了用戶畫像和顧客回饋,從而根據顧客喜好生產了相應的產品,從而更高效地在保證低成本的前提下實現產品更迭。
第二:打通物質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界限
根據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CNNIC)發佈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線民規模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
網路的普及為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重合提供了物質基礎,終有一天,我們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會被連接入互聯網之中,成為“線上”物體。
“哪怕是一棵樹,你也可以人工地給它做個標記,這個標記會使得樹被納入線上系統。只有依附於線上系統實現發展,原子與比特才是未來的狀態。”
當世界逐漸變得線上化,行銷應該更多地關注如何去擴展“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和“物與物”之間的連接。
美國推銷員瑟夫·吉拉德(Joseph Girardi)提出了250定律,說明每位顧客的背後都藏著複雜的人際網,,每一位顧客的背後都藏著250個潛在顧客,當你得罪一個人,你也會得罪250個人。相反,當你討好一個人,也會獲得250個人的喜愛。
而這一定律在互聯網時代得到了放大,我們每個人背後都藏著不止250個顧客。世界的“線上化”增加了我們資訊的暴露程度,加強了我們和朋友之間的聯繫。與其用資料採擷顧客在做什麼,不如挖掘顧客的人際網,告訴顧客,你的朋友在幹嘛。QQ就會告訴其他用戶,他的好友在聽什麼歌、玩什麼遊戲,這就是一種對於人際網的挖掘。
“物”與“物”的連接也在不斷加強,並被移植到線上。未來的行銷應該更關注“雲服務”。
借助阿裡雲技術,波司登構建起了以使用者中心、交易中心、庫存中心、訂單中心為核心的“雲產業鏈”,打破了3000家門店的資訊割裂狀態,實現了會員資訊、零售資訊、庫存資訊的高效流通。
在未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線上化”行銷將得到進一步突破。
三、結語
當人變成“機器人”,行銷將以“機器”為中心。
“機器”中心主義的行銷摒棄了傳統行銷的“經驗主義”特點,力圖用資料解釋一切,將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線上化”。“融媒體”將成為行銷的介質,同時,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融合將使得行銷進一步線上化。
人會變成人工智慧嗎?隨著5G、物聯網、大資料、雲計算等數位技術的發展,科技將無限地延展了我們的肢體和感官,使得我們成為“超人。”
當科技的載體變得更加便攜、微縮,甚至可以植入人體,當技術的進步突破人的想像力,也許《駭客帝國》中的一幕真的會出現。未來的行銷會是怎麼樣?這還真不好說。
對於技術的變革,法蘭克福學派認為這是一種“欺騙性的意識形態”,瑪律庫塞認為技術已經統治了人類,馬克思則將技術形容成“異己的、敵對的和統治的力量”。當人工智慧統治世界的時候到來,也許變成人工智慧確實是人類的唯一出路。
但是對於未來,我們完全不必恐慌,只要堅持科技向善的力量,人類就能依靠技術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奇點將至,人類的本質是否會改變?行銷的本質又會如何變化?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