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587048-775ad97663d633a98f7829b9f295c8b8-480x300

 

招人難、留人難、管人難,幾乎是每個經銷商日常的煩心事,而有這樣一家商貿公司撤銷業務員崗位,取而代之,設立理貨員崗位,將上述問題迎刃而解。他是怎麼做的?一個簡單的崗位名稱以及崗位職責的變化,其背後有哪些用人邏輯和管理邏輯?

前段時間,看到頓潔供應鏈的創始人強會濤先生在發朋友圈:招聘理貨員,一開始沒太注意,但發得多了,便點了進去:高薪誠聘理貨員,月薪3000-5000元,工作地點就近安排。這讓我產生了好奇心。按常理說,經銷商最缺的是業務員,在他這裡怎麼最缺理貨員了?

如何让业务员像玩游戏升级打怪一样,完成销售任务!

帶著疑問,筆者打了電話過去,追問為什麼這麼做,在這期間也諮詢其他經銷商朋友,反復思考頓潔用理貨員而不是業務員背後的邏輯,同時也一直在思考是否有可複製性和推廣性。

我把頓潔的理貨員形式定義為員工的小老闆工程。在解釋小老闆工程之前,首先清楚地描述一下,到底理貨員這個崗位是什麼,什麼樣的人成為理貨員,日常幹什麼怎麼幹,收入考核是怎麼制定的。

1. 理貨員畫像:女性,已婚,有子女,有一定經濟壓力,為人親和,做事有耐心。善於溝通,有一定銷售經驗佳。

2. 理貨員職責:負責周邊20公里以內的50家左右傳統小店的銷售、推廣工作;每日至少10家門店拜訪,每家門店間隔不低於10分鐘(APP管理),不設定具體拜訪計畫;

3.理貨員收入:試用期間保底薪資3000/3個月,3 個月後無底薪;正式理貨員的收入:商品提成+開店提成+任務獎勵。

商品提成:根據商品的暢銷程度設立不同坎級,按銷售額的10%-5%設立不同等級(部分名牌產品沒有提成);

開店提成:新開門店獎勵100/家;

任務獎勵:個別單品任務獎勵、商品陳列獎勵、新品進店獎勵,以及階段性非銷售性任務,比如冰櫃進店、招聘推薦、物料張貼等活動任務。任務分日、周、月。不同任務對應不同獎勵金額。

為什麼這樣招人?強會濤告訴筆者,理貨員機制是在2015年設置的,當時也是被逼無奈,沒辦法,招有經驗的人招不到,只能退而求其次。但反觀現在來看,卻獲得出其不意的效果,女士相對更有耐心,心細更願意和店主聊天。

同時女理貨員因為考慮照顧孩子不會輕易跳槽,傳統管道客情是第一重要,並且就在家附近工作,負責周邊的傳統管道,中午下、午還能上下班接送孩子放學。因此,相對男業務員,女理貨員的優勢比較明顯。

在分析關於理貨員背後的邏輯前,先簡單介紹一個頓潔:相信不少過億經銷商手上都至少有1-2個知名品牌,靠知名商品的暢銷,最終走到億元經銷商行列,但頓潔不是。幾乎沒有知名品牌代理,絕大部分是以非知名產品為主。要想將非知名、多品項商品做到億級銷售收入,並非易事。頓潔能成為億級經銷商,理貨員崗位的設計功不可沒。

理貨員崗位的設計,為什麼能成功? 簡簡單單是因為男換女,就近工作,無底薪靠提成?顯然不是。筆者歸納了四點,便於你理解和思考,希望能帶給你一些啟發。

第一 降維招聘

降低一個標準招聘,讓理貨員幹業務員的工作,以類似業務員的收入標準,提高理貨員的工作熱情和態度。這裡有一個關鍵邏輯:以一周為單元,假設相同工作時間:常規1名基層業務員,150家門店,平均單店拜訪時間a分鐘(經銷1-3品牌);1名理貨員,50家門店,平均單店拜訪時間3a分鐘(經銷n個產品)。

商貿業務員或廠家業務員,往往負責1-3個品牌,單品有限,客單價相對一定,此時變數是訂單數,所以追求單位時間內的訂單數最大化,而頓潔有千餘個產品,客單價或品項數是變數,理貨員追求單位時間內的單店產出最大化。以時間換單店產出

 

所以頓潔追求的是單店的品項數或客單價,而常規基層業務員追求的是訂單數的最大化。當目標是單店的品項數或客單價時,業務員的單店停留時間決定了銷售額的大小。

啟示:50家門店的拜訪半徑,以及單店的拜訪時長可以抹平銷售技巧的缺乏,客情>技巧。當經銷商是多品項經營時,尤其是以非知名商品為主,理貨員機制的設立值得經銷商借鑒。同時,對於經銷商轉型區域B2B平臺來說,同樣適用。

第二 任務驅動

細分的任務驅動而非銷量驅動。仔細看上述理貨員的工作內容,核心有兩個部分:第一,商品銷售;第二做任務。實際上,對理貨員來說,拜訪門店的關鍵動因是完成公司給予的明確化任務,因為任務是當前的考核項,有對應的任務獎勵。與此同時,順帶完成商品銷售。

任務怎麼來的?公司業務部門制定的階段性指標,比如追求某個新品的鋪市率,比如某個商品的階段性銷量任務。公司制定整體的策略目標,傳導到基層業務後,不是目標和策略,而是已經細分為某一項具體且明確,伴隨有激勵的任務。理貨員只需根據APP發佈的任務,簡單直接完成就可以。

啟示:前段時間,阿裡零售通的TPO1運營商尚瑞行銷副總經理徐迂人,在快消品+互聯網大會上的分享關於尚瑞如何做銷售管理讓筆者印象深刻,關注三點:第一階段性關鍵指標;第二核心資料跟蹤;第三行銷活動RIO

 

階段性關鍵指標,圍繞公司、商品、品牌的不同階段制定不同的指標。對於經銷商做經銷生意來說,最核心的兩個點:分銷+動銷。影響分銷的變數:門店(已有門店和新增門店);商品(商品SKU數)+價格(商品組合、促銷政策返點);影響動銷的變數:陳列、推廣(物料展示)、消費者促銷等。將動銷和分銷指標切分成更細化的小項,具體到每個商品、每個單店設定不同的任務項目。

各項任務的設定是為了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同時也關注核心資料(單品分銷率、複購率、客單價)。強會濤告訴筆者,他只關注一點:綜合毛利率。關注核心資料的背後是看商品或生意是否良性運營。

總結任務驅動:高層關注核心資料,判斷是否良性健康;同時制定階段性的發展目標;中層將發展目標拆解小目標,根據影響目標的變數將小目標變為具體、明確、簡單的任務,繼而驅動基層業務落實。

第三 及時回饋

有了明確細化任務後,為了促使理貨員落地,必須配置相應的回饋系統。對於銷售工作者來說,最直接的回饋就是獎勵。頓潔對理貨員的獎勵按照不同類型任務設計每日、每週、每月獎勵。

及時的獎勵回饋為什麼這麼重要?得到CEO羅振宇在《知識就是力量》,有一期視頻講過這樣一個例子:為什麼很多人喜歡嗑瓜子,是因為你每嗑一個瓜子,你每付出一點,都會給你回饋,吃到的瓜子以及彌漫周邊的香味,所以你會不知不覺磕掉一斤。

頓潔供應鏈總監李彬告訴新經銷,我們每月、每週,甚至每月都會發佈任務,這個任務完成換另一個任務,完成任務就有獎勵。讓理貨員的工作類似打遊戲,打怪。每打完一個怪,就有相應的金幣獎勵

很多經銷商給業務員安排任務,設立考核指標,為什麼效果甚微。核心原因是回饋滯後,要完成當天、當周的工作,下月才有獎勵回饋。有時滯後的獎勵誘惑,不足以驅動當下業務員的工作。

再舉小案例,比如你苦口婆心地讓孩子好好學習,未來考上好大學,但考大學的這個目標,已經是十幾年的事情,孩子感受不到當下的回饋,所以孩子就不可能愛上當下的事物。

第四 小老闆心態

小老闆心態是站在理貨員的角度看的,小老闆的典型心態是多勞多得。公司給予商品,工具、獎勵、任務,並設定基礎的管理標準,理貨員在設定的範圍內多勞多得。

 

銷售工作本是一件相對自由且靈活的工作,經銷商如果用“管、看、盯”的心態命令業務員工作,反而會適得其反。充分理解銷售的屬性,在設定的圈內,讓業務員自由發揮,相信收穫會更多。很多經銷商喜歡說這樣一句話:“你們不是為我做的,工資不是我給你們的,是你們自己掙的”。筆者認同這一句話,但經銷商在實際的經營管理中,時時限制,時時監管。

過去我一直在思考,像頓潔的理貨員機制是否存在可推廣性,期間也詢問過其他經銷商。由於不少經銷商是單一品項或少品項經銷,或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經銷認為值得每位經銷商借鑒和思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社群馬丁 的頭像
    微社群馬丁

    馬丁跟你說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