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開始談論特勞特、科特勒的行銷理論過時了。自2013年開始,仿佛整個快消品行業都陷入了一片“混沌”的狀態。很多老行銷人,看不清、看不懂、看不透。整個快消品品牌商也鮮有“黑馬”出。到底是怎麼了?
就快消品行業而言。本質上是個很簡單的事,
製造商(品牌商)製造產品或服務,通過管道(這裡泛指各類可以到達消費者的通道),賣給消費者(用戶)。
不論新的時代,如何變,這其中的關係不會改變。那麼到底是什麼改變了?
1、消費者需要的產品改變了;
2、消費者知曉產品賣點的路徑不同了;
3、消費者購買產品或者產品銷售路徑(管道)不同了;
所以,作為製造商(品牌商)正處在一場變革的洪流之中,要麼改變,要麼消失;那麼,製造商(品牌商)到底應該如何變呢?
製造商(品牌商)首要需要解決兩個問題:
1、製造什麼樣的產品或服務?
2、消費者憑什麼購買你的產品或服務?
我認為產品有兩種,一種是功能性的產品;另外一種是滿足某種情緒需要的產品。當然第二類產品也一定會有功能性;
餓了要吃,口渴要喝。這都是功能性的。然而,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沒有什麼產品是沒有被替代的可能了。消費者口渴了,至少有幾千種飲料等他去選擇,那麼,消費者為什麼選擇你?消費者的決策機制,就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消費者的決策,有感性和理性之分,但是真正意義上的理性幾乎不存在。所以,消費者的決策,只有三種:
感性的決策
看似理性的感性決策
不假思索的決策(不過腦的決策)
假設口渴了,需要買瓶飲料。走進便利店時,你看到了一瓶粉色包裝的飲料很可愛,於是你購買了他。這就是感性的決策。
仔細一看這瓶粉色的飲料,是個碳酸飲料,腦子裡迅速反應出,碳酸飲料對身體不好,應該來一瓶茶飲料,於是你在幾十種茶飲料中,看到了某個帶個眼鏡的卡通形象,很喜歡,於是你購買了它。這就是看似理性的感性決策。
你迅速的打開飲料,喝了一口,還不錯。很滿意,高過了你的期望值,於是你決定,以後就喝這個飲料了;或者你喝了一口,不好喝,你決定以後都不在購買它了。那麼下一次購買。你可能產生了不假思索的決策。
如何讓“感性”的消費者,優先選擇你的產品呢?這就給我們帶來了一條鐵律。
鐵律1:過硬的產品品質或消費者體驗,是一切的根本
產品不合格,消費者體驗不好,這是大羅神仙也沒辦法的。所以這不多言。但是非常重要;
鐵律2:優秀的包裝設計,是進入消費者眼球的首要因素
記得看過一本史玉柱《我的行銷心得》中,提到了腦白金的初創之路,史玉柱和他的團隊,竟然為產品更改了幾十次包裝,直到消費者進店之後,一眼可以看到他們的產品。就說明了這一個問題。我們常說,好的產品,自己會說話,那麼就先從包裝上說起。
鐵律3:好的產品,自帶傳播屬性
口碑效應,這個最原始的“廣告”手段,在自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讓口碑效應的作用更一次放大。所以,自帶傳播屬性很重要。如何讓消費者自傳播。我將在下面關於傳播講到;
鐵律4:用你最突出的一個賣點,搶佔消費者心智,進入被選擇功能表
一個產品被消費者選擇,可能有很多種情況,但是前提是你必須進入消費者的心智功能表。這個賣點可以是功能性的,比如,我想擁有一輛安全性最好的汽車,那麼,首選是富豪;我吃火鍋怕上火,首選是王老吉(加多寶),也可以是心理需求的。比如我要請客吃飯,選擇茅臺,就代表我的宴會層次不低。茅臺就一定好喝嗎?其實不然,一方面很多的人是不喜歡醬香酒的口味。另外一方面,但就醬香品質而言,永福醬酒的品質也很高(原諒我做個廣告)。
關於這些,其實就是市場細分,市場切入點的選擇,特勞特的《定位》理論並沒有過時。葉茂中的《衝突》、江南春的《搶佔心智》都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產品說完了,我們應該說如何傳播了。那麼必須要講清楚兩個問題,傳播什麼?(內容)和如何傳播?(媒介)
很多行銷人前輩,感覺近幾年的形勢變化,不會玩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首先,從消費者心智爭奪的角度來講,現在消費者的注意力是稀缺的,但是資訊卻是碎片化的、超載的。原來秦池那個年代,搶佔了一個央視的標王,就代表了搶佔了消費者的心智入口。所以,他的銷售額瞬間提升了5倍。而現在,很難找到什麼才是消費者的心智入口。
其次,現在是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很難找到什麼產品是不可替代的。過去的產品更需要滿足消費者功能性需求,而現在,必須讓消費者滿足彰顯個性化需求,除了功能性的需求,更多的是情緒上的需求。
鐵律5:好的內容,必須是讓消費者“有感”的(五感:存在感、優越感、充實感、稀缺感、恐懼感)
存在感:擁有了你的產品,就擁有某種身份。比如,小罐茶的創始人杜總,在做8848手機的宣傳時,就在極力的營造一種你擁有了8848手機,你就是個職場精英、老闆的身份一樣;
優越感:擁有了你的產品,就擁有了比別人更優秀的感覺。比如,航空公司常用的會員制;
充實感:買買買之後,產生了擁有一切的感覺;
稀缺感:產品總量限量之後,就產生了稀缺感,比如,普洱茶之于冰島、班章之類;
恐懼感:不擁有你的產品,就被時代拋棄的感覺。比如知識付費,利用的原理之一,就是人們廣泛的焦慮恐懼感。你不學習,你就跟不上時代了。
注:以上引用弗蘭克《爆款寫作課》
鐵律6:好的內容,必須是使得消費者能自動轉發的。不產生二次傳播的內容,都不是好內容
騰訊徐志斌曾提到了一個“肥尾效應”,即每次傳播之後,帶來的二次傳播、三次傳播,最高可達到12度的傳播。有效的利用消費者的“自傳播”能力。江小白,已經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案例。
如何讓內容產生二次轉發。簡單的說;要好玩或有趣的、提供炫耀的、表達愛心的、利己或利他的價值的、專業有用的等內容更容易被轉發。
美國沃頓商學院教授約拿·伯傑在《瘋傳》中給我們進行了很好的歸納,《瘋傳》六要素:社交貨幣(談資)、誘因、情緒(喚醒性情緒)、公共性、實用價值、故事;
鐵律7:內容的生產,再好的團隊,也有江郎才盡的一天,必須發動一場人民戰爭(使用者自己產生內容)
筆者認為綜藝節目真正的具有時代意義的革命是《超級女聲》,因為他創造了一種,大眾娛樂大眾的可能。內容的生產也一樣。再好的內容生產團隊,也總有其局限性和江郎才盡的一天。逐步引導使用者生產內容,使用者消費才能保證內容真正的用之不盡。
好的產品,好的內容都有了,那麼如何傳播?
上文提到過,現在很難找到唯一的消費者心智入口。
鐵律8:媒介的選擇,必須根據目標消費者,建立適合的媒介矩陣
如何讓消費者形成印象、產生認知;就是一遍又一遍的重複;既然單一媒介無法完成這個工作,那就有必要在媒介選擇上,建立適合的媒介矩陣;
N年前,在談論終端生動化建設的必要性時,我曾在市場部門的會議上講到過,王老吉(加多寶),如何形成了強烈的消費者認知,除了電視媒體的一遍一遍的“怕上火,喝王老吉”之外,還有他們在一個區域內,幾百家的火鍋店促銷、幾千家的店招、還有幾萬家的終端陳列、幾十萬張或者更多的海報張貼。
那麼,如何建立一個適合的媒體矩陣。那就要研究消費者的行為習慣。在這一路上,進行各類阻擊。別無他法。
鐵律9:有效的引導和管理粉絲,進行圈層式粉絲行銷,是初創品牌成功的捷徑
《連線》雜誌創始人凱文·凱利在《技術元素》中說:“如果一個藝術家,有1000名鐵杆粉絲,就可以衣食無憂”,這就是著名的1000鐵杆粉絲原理;
丁丁在《深度粉銷》一書中分析了鹿晗的粉絲,在鹿晗的幾千萬粉絲中,真正核心的,也就幾百個。
如何進行圈層式的粉絲行銷,丁丁《深度粉銷》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
鐵律10:每一個銷售節點,都是一場傳播;線下活動,放大到線上傳播,線上吸粉,線上下提煉;社群是一個中繼器;傳播即交易
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劉春雄《新行銷》給了我們很好的提煉。線上、社群、線下三度空間中,認知、交易、關係三位一體。人格化的品牌(IP)更有助於消費者產生認同和傳播;
終極鐵律:行銷人必須深入的研究消費者的行動軌跡和心理軌跡
不論時代如何變革,也不論現在的管道變得多麼複雜,在行銷中的一推一拉之力中,消費者的拉力,是何時都不能缺少的。消費者忘記你,你也就該消亡了。
管道建設是另外一個命題,依靠管道,更要依靠消費者。很多人說,新零售是個好東西。很多製造商將寶壓在了新零售上,如果你沒有來自消費者層面的拉力,那麼管道之推力也會不存在,君不見,曾經的家電製造商之于國美蘇寧,君不見,曾經的快消品之于家樂福、沃爾瑪;這是一個合作的年代,也是個角力的年代。
紛擾世事,每當心不靜時,總是習慣性的抄寫《道德經》,“道法自然”四個字,總是躍然紙上。順應規律的發展,即是道;
關於製造商(品牌商)的變革之路,遠遠沒有窮盡,每一次科技的變革,都會帶來一場新的,或大或小的革命。我們能做的也就是透過紛擾的表像,看到內在的規律;我是查理芒格的粉絲,我信奉其的多學科交叉原理。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