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255346-399bf8807ea723de348ea85c0e952db5-11-480x300   

 

 

 01 

 

傳統行銷有二個維度,一個維度是媒體傳播;另一個維度是線下管道。

 

第一個維度,是塑造品牌的主要力量;第二個維度,是完成交易的主要方式。一個實現認知,一個完成交易。

 

這兩個維度互不貫通。媒體傳播是一個社會動員系統,要麼不知名,要麼全社會知名。

 

媒體傳播的門檻極高,沒有足夠多和足夠長的資源投放,不足以完成社會認知。在媒體寡頭壟斷的情況下,總是只有少數企業能達到“全社會動員”的門檻。

 

好在中國的傳統管道,由於終端“商業半徑與生活半徑重疊”,終端與消費者有線下強關係。有強關係做信任背書,認知過程變簡單,終端推薦有可能覆蓋社會傳播形成的認知。這就是終端“關係、認知、交易,三位一體”的中國特色。

 

 02 

 

自從進入互聯網社會後,出現了另外兩個維度:一個是社群;另一個是網路空間。加上傳統的線下管道,就構成了線下、社群和網路,三度空間。

 

雖然有了三個維度,但商業仍然是單維度的。傳統線下仍然在做深度分銷,做社群的在做徽商(現在叫社交電商),電商也只是利用了網路空間。

 

B2C平臺的封閉性,決定了無法從其它空間進入電商平臺。正因為電商平臺的封閉性,平臺才能夠售賣流量獲取收益。

 

至少2017年之前,三個維度雖然偶有連接,但基本上各玩各的空間,相互之間是封閉的。

 

電商和社交電商的流量枯竭,才有了打通三度空間的聲音。早期的說法叫“互聯網+”和“互聯網”,這是打通線下與互聯網的說法。後期的說法叫“新零售”和“新行銷”。

 

有人把互聯網上半場叫“新區開發”,下半場叫“舊城改造”。舊城改造,一定是與線下管道結合。

 

“互聯網+”與“+互聯網”,雖然說法各異,但只是爭主導權的問題,線上線下結合是肯定的。

 

“新零售”與“新行銷”,一個是零售商立場,另一個是品牌視角。打通三度空間,仍然是相似的方式。

 

 03 

 

我們先說說新零售如何打通三度空間。

 

我們觀察,新零售大致有四大特點:第一,連接C端,方式有APP、小程式、社群;第二,提供內容或SKU,確保黏性;第三,提供新場景和新體驗;第四,提供高頻商品品類,重構供應鏈,比如突出生鮮;第五,O2O模式,提供“限時到家”服務。

 

在新零售“人貨場”重構裡,核心是“連接C端”。連接C端,就是打通與用戶的三度空間。

 

以社區電商為例。利用線下門店“團長”的線下強關係,找“熟客”拉進社群,然後通過小程式下單。這是以線下關係為依託,進入另外兩個空間,形成了“線下強關係,社群強交互,小程式強推送”,這是三維驅動的理想組合。

 

再以三隻松鼠的線下“零售訂閱店”為例。因為要求“人店合一”,實行“雙IP策略”,同樣是利用線下強關係,進入另外兩維空間。

 

唯一只利用兩維空間的是新物種零售(如盒馬鮮生)和KA新零售(如步步高新零售),因為規模大、人員多,無法界定與個人用戶的線下關係。但是,通過APP、小程式,通過線上訂單、現場掃碼,連接所有用戶,實現用戶線上,同樣有了更多與用戶交互的通道,比如通過大資料告訴使用者當天“有什麼活動”、“當天暢銷品是什麼”、“生鮮何時售清”等。

 

 04 

 

再來談談新行銷是如何打通三度空間的。

 

無論是管道關係,還是與用戶關係,都可以打通三度空間。

 

深度分銷,線下強關係,這是一維空間;管道社群化,這是二維空間;管道數位化,把品牌商、代理商和終端連結起來,交互和訂單線上上完成。這是三維空間。

 

品牌商與用戶之間,過去很難發生聯繫,現在通過社群、APP、小程式、公眾號、抖音等,都可以形成連接。

 

品牌商的連接,可以是F2C,品牌商直接與用戶連接;也可以是B2C,代理商與使用者連接;更多的可能是R2C,終端與使用者連接。因為終端與使用者有強關係,連接效果會更好。

 

目前的新行銷,不說IP驅動,大致有兩種驅動模式:一是依託終端的三維驅動,充分利用了終端與使用者的線下強關係;二是體驗導向的三維驅動。體驗導向,要實現“深體驗,強認知,高傳播”,體驗通過三維空間,傳播力更強。

 

 05 

 

三維驅動就一定比單維驅動更有力量嗎?前幾年不是流行“降維打擊”嗎?

 

三度空間裡,除了線下的口碑傳播效果低外,社群和網路空間都具有定向傳播能力,而是基於線下強關係,有信任背書的定向傳播能力。

 

行銷要完成兩大職能:一是認知;二是交易。傳播形成品牌認知是高門檻的認知,不是所有企業都有資源能力。中國企業雖然能夠完成認知、交易、關係三位一體,但認知密度和認知強度顯然不夠。所以,深度分銷能夠支援企業在規模不大的時候活下來,但無法支援企業做大,做大仍然需要媒體傳播支援。

 

打通度空間解決了這個問題。由於社群和網路空間都具備高效傳播能力,而且線下強關係有利於強認知,所以,在有限的社區之內,快速完成“高密度認知”和“高強度認知”變成了可能。比如,消時樂、李渡雖然規模不大,影響力也只限於局部市場,但在局部市場都有高密度認知和高強度認知。這是傳統深度分銷不可能做到的。

 

三維驅動一定表現為社區模式。這裡所講的社會有兩類:一類是依託終端的地理社區,因為有線下強關係,通過線下強關係進入了另外兩個維度,所以,高密度、高強度的認知,只發生在有限的社區之內。當然,一個一個社區的突破,就可以形成線,邊線成面,連面成體,最後形成點線面體;另一類社區是依託虛擬社群,即社群強關係(主要是KOL),利用KOL的影響力,再加上體驗導向的“強認知、高傳播”能力,形成“低密度、高認知”。

 

新零售,一定圍繞地理社區進行;新行銷,密度分銷產品一定圍繞地理社區進行,低密度分銷產品可以圍繞虛擬社群進行。

 

 06 

 

三維驅動比單維驅動,驅動力更強,還可以用另外一個角度解釋。

 

三維空間,都有認知、交易、關係能力。從認知角度看,線下有信任背書,認知強度高,但認知效率低。打通三度空間後,既有認知效率,也有認知強度。

 

從交易角度看。傳統認知與交易之間要轉換平臺,認知與交易之間有障礙。由於小程式的強大推送能力,打通三度空間後,認知與交易的轉換沒有障礙,無疑銜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社群馬丁 的頭像
    微社群馬丁

    馬丁跟你說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