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9021813061277-480x300

 

在講關於品牌認知之前,先回顧一下《別再追逐行銷了,影響消費者決策的5個關鍵節點,瞭解下?裡面提到的消費者繞不過去的5個關鍵節點:認知為起點、需求是動力、品類化思考、品牌性選擇、價格做決策。

 

今天要講的,其實就是作為消費者購買行為起點的認知環節。

一、什麼是消費者認知?

什麼是認知?

當你看到/聽到/接觸到一個東西的時候,腦子裡冒出來的第一個想法,就是你關於該事物的認知。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經歷、文化水準、個人偏好和關注重點不一樣,所以即使面對同一個事物,大家的看法可能是千差萬別的。

 

比如,不同的人看到這張圖的第一反應肯定是不一樣的:

  • 這個人是誰?
  • 哇,蔡徐坤好帥!
  • 這衣服還蠻好看的!
  • 鼻子的陰影打的好重
  • ……

什麼是消費者認知?

同理可得,消費者認知就是消費者在面對品牌/產品時的暫態反應。而不同的人關於品牌的認知也是不一樣的。如果不能有針對性的去做行銷策略,最終只能是浪費資源並且造成對牛彈琴的效果。

比如,五環內人群不理解的拼多多,你眼中的消費降級其實是別人的消費升級。

 

比如,被嘲為廠妹機OPPOvivo,你眼中質價不對等的國產機其實是別人的偶像同款。

 

在明白了這一點的基礎上,我們在開始行銷動作之前,就應該先多問自己以下這些問題:

  • 消費者是如何看待我的品牌/產品的?
  • 主要/目標消費者是如何看待我的品牌/產品的?
  • 不同消費者關於我的品牌認知之間有什麼關係?是否會相互影響?又是如何轉化的?
  • 哪些認知是優勢,優勢認知如何擴大?
  • 哪些認知是劣勢?劣勢認知如何避免被想起?
  • 消費者現實認知狀況與我理想的品牌認知之間有什麼差距?

而不是想當然的認為,消費只要看到了自己的產品,就一定會喜歡並購買,目前不買只是因為沒看到而已,這說白了就是品牌的盲目自戀。

二、消費者認知的類型

群體認知or個體認知?

初步認知or深層認知?

潛在認知or習得認知?

……

不同標準和維度之下,可以分出數十種消費者認知類型。

但既然分類是為了更好的塑造消費者關於品牌/產品的認知,那麼從行為成本的角度來看,認知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先天歷史認知和後天習得認知。

這裡判斷先天還是後天的標準,是看消費者和企業雙方有沒有額外投入成本建立關於品牌/產品的認知。

比如,蘋果是水果,這就是無需消費者額外投入理解成本,不言自明的先天歷史認知;蘋果是智慧手機,這就是企業要投入教育成本,消費者也要額外理解智慧手機才能成立的後天習得認知。

如前所說,認知類型其實也是因人而異,並且會隨著時間和市場發育程度而改變。比如,蘋果是智慧手機正在逐漸變成不用刻意說明的歷史認知,對一部分消費者來說,它也已經是先天歷史認知。

 

三、認知於行銷,有多重要?

於行銷而言,認知到底有多重要?

從行銷提升人與貨匹配效率的本質出發,我們需要從以下2個方面去看待認知在整個過程中的重要性。

第一個層次,認知是消費者行為的起點,作為意識的一種會反作用於人的大腦,影響人的行為。

第二個層次,在意識指導行為的基礎上,行銷就是通過改變消費者的認知,從而影響其消費行為。

也就是說,行銷中雙方連接的起點其實就是消費者關於品牌/產品的認知。

這也就決定了,沒有賣方市場光環的企業或者品牌,再也沒辦法忽視消費者意願而強行推銷了,而必須以認知為始,真正正視每一個與之接觸的真實消費者。

四、90%的人容易掉進去的認知誤區

查理·芒格在講自己的投資甚至是人生經驗的時候說到,如果我知道會在哪兒死去,那麼,我永遠也不會去那裡

 

在查理·芒格看來,成功的秘密在於避開誤區。

行銷也是如此。

具體到認知層面,最可怕的誤區就是以為事實就是認知。但實際上,意識只是人腦對物質的反映,二者之間並不能劃等號。你產品所擁有的功能是事實,但消費者並不一定這麼認為。

這和之前我在《和用戶談戀愛就夠了?行銷賣貨不得不知的3個贈品促銷技巧!》提到的價值(事實)不重要,價值感(認知)才重要是一個道理。

舉個例子,假設現在分別有華為、小米和vivo三個不同品牌,但價格、配置一模一樣的手機,讓你憑第一反應選出性價比最高的和拍照最好看的,你會怎麼選?

按照客觀事實來選,三者一樣,並無差異。

 

但在鋪天蓋地廣告宣傳下,經過市場認知教育的消費者,很可能得出小米性價比最高,vivo拍照最好的答案。

五、如何影響消費者認知?

儘管前面說了這麼多,但是真正要上手解決問題的時候,還是很容易一臉懵逼。解決問題的前提,是在瞭解現狀與目標的差距之後,找到我們需要發力的部分。

 

回到如何影響消費者認知這個問題上來,主要可以拆解為如圖展示的3個問題:

  • 認知現狀:你的品牌處於哪個階段的什麼認知?
  • 認知目標:你理想的品牌認知是什麼樣?
  • 中間差距:什麼方案可以不足這個差距?

前兩個問題因品牌而異,這裡不作過多論述,但是有兩個原則需要注意。

一是瞭解現狀的時候,務必實事求是,不要高看自己,出於自戀或是體面的不切實際,最後都只會讓品牌進入錯誤的階段,導致認知現狀的錯判,從而影響後面系列決策及行為。

二是理想認知的設置要聚焦,貪大求全最後只能是資源不集中,導致效果差。因為消費者注意力真的太稀缺。

在實際業務中,真正需要大部分人落實的,其實是第三個問題點,也就是如何補足現狀與目標之間的差距。

而要達到理想認知狀況,可以從2個方向著手:

一是減少劣勢認知,比如,吃多了容易營養不良的非健康食品就是泡面產品要減少甚至消滅的劣勢認知。

二是擴大優勢認知,比如,“2000萬柔光照亮你的美之於vivo便宜實惠之於沃爾瑪。

而實際上使用後者的比前者多得多,效果也要更好。

因為在為負面認知闢謠的同時,也提醒著消費者負面影響的存在。比如,打著非油炸的口號並沒有好到哪裡去(僅僅是比其他油炸泡面好),反而讓人想起來原來泡面是油炸的這件事。

 

健康,從接收效率和傳播效果上來講,都比對身體沒有危害要好得多。

當然,這歸根結底主要還是因為消費者太懶,且記性差,往往忽略或者記不住前面的否定詞,只記得危害二字。

所以,負面認知如果不是已經攤到檯面上不得不處理的時候,就暫且放一下也好。

可以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面——擴大你的優勢認知。

在行動之前,一定要記住——這是擴大消費者關於品牌/產品的優勢認知,千萬不要忽略了消費者。

首先,選擇與消費者相關的品牌/產品特點(或優點)作為認知連接點!產品是產品,認知是認知,千萬別把產品當成消費者理所當然的認知。戴爾·卡耐基就消費者與我相關的心理,說過一個例子——“人們對自己被蚊子叮咬後痛癢的關心,超乎鄰居的死訊換句話說,你產品再牛逼,與我無關,就不會對我產生任何刺激。

其次,降低消費者獲取資訊、形成認知的成本。這一點,可以通過以下手段達成。

  • 清晰的表達出產品/品牌特點(或優點),在能觸及的範圍內盡可能的重複表達,比如瑞幸咖啡主打半價輕食的分眾廣告;
  • 綁定消費者早已形成的歷史認知,便於消費者理解,比如iPhone一代面世的時候,約伯斯沒有直接說全新的智慧手機,而是說一個大螢幕iPod+一個手機+一個上網設備
  • 通過對比放大你的優勢,比如蓋茨說33萬張紙還沒有我的一張光碟所存儲的資訊多。

 

和同行對比,尤為有效,對比甚至已經成了手機廠商的標配

 

  • 常蹭熱點,借勢宣傳,放大效果,比如杜蕾斯。

 

以上就是關於提升消費者對於品牌認知的全部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