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8100905272566-480x300

 

一年兩度的Martech Conference,秋季場選在美國東部的波士頓。這座城市與春季場所在的聖約瑟相比較——後者毗鄰矽穀,有眾多高科技產業公司為依託;前者卻有哈佛大學、MIT等名校,學術底蘊深厚。舉辦地的區別,似乎確定了兩場活動的基調。

Scott Brinker在春季場的發言,著眼於剖析Martech行業現狀;而在秋季場的發言,則偏重於理論。

Scott首先引用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1%的靈感和99%的汗水」。而行銷是「1%的戰略和99%的運營」。這並不是說戰略不重要,但是沒有那99%的運營,戰略只不過是空談。

 

那麼運營的主要任務是什麼呢?Scott展示了CMO Council的一份調查結果,關於CMO的年度任務,28%的受訪者認為是加速收入增長;20%的人認為是優化顧客體驗戰略;19%認為是支援「以顧客為中心」的企業文化和思路。Scott總結說,行銷的使命在於CXCustomer Experience 顧客體驗)和ROI,一方面提升顧客體驗,一方面提升ROI

如何完成這項使命?Scott以「行銷(運營)的新新規則」為題,提出了五條原則:

 

看起來,有些原則是互相矛盾的,中心化與去中心化,自動化與人性化明顯對立。而隨著行銷行業的迅速變化,行銷人必須學會平衡這兩對彼此對抗的力量。

技術日漸普及,技術開發的成本下降,技術人員遵循「學科專家——領域專家——高級用戶——用戶——自動化」的發展模式轉變著。行銷人員曾經不得不依賴IT,現在轉為依賴行銷技術專家,現在,普通的行銷人員也能開始使用技術。

 

而且,這些力量之間是互生關係。「中心化」催生了「去中心化」,Scott在採訪時表示,「先實現集中,繼而實現更廣泛的權力下放。」以客戶資料平臺(CDP)為例,CDP是集中式系統,可集中關鍵客戶資料資料到一個系統中,這樣才可以將資料提供給任何人。即使是區塊鏈,提供去中心化的分類帳目,也按照中心商定的協議運作。

中心化是為了實現規模效益,而去中心化則讓整個組織的個人和團隊能夠開創新的工具和流程。「隨著自動化和技術的發展,去中心化往往是創造力的源泉,」Scott在此前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因為不需要在全球範圍內達成共識、或經過中央委員會的多個階段、關卡來批准。」

「自動化」與「人性化」的對立關係也是如此。自動化可以提供更好的體驗,客戶在接受服務時也喜歡自助服務。自動化不僅僅取代了提供客戶服務的代理商,也使得大規模個性化行銷的目標成為可能。但是,客戶同樣欣賞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人性化為品牌增添了鮮明的個性。

「一家過於依賴自動化的公司,可能會失去與客戶(及其員工)的聯繫;而一家離自動化太遠的組織,可能會錯失通過技術可以實現的創新和效率,來更好地為客戶服務的機會,」Scott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Scott將「中心化」與「去中心化」、「自動化」和「人性化」組成一個象限圖,「變化」位於核心:

 

當「中心化」與「自動化」結合,就是我們所認為的行銷運營:標準化的工具,標準化的資料,標準化的流程,以及平臺化;

 

當「去中心化」與「自動化」結合,則是基於當地語系化的嘗試和工作流程,自行開發的工具,彙集不同來源的資料,甚至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參與『開發、整合、分析』的工作」(Scott特別展示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所需人才從專家變成自動化,需要的代碼也越來越少,IT人員最終讓位於普通的行銷人員);

 

當「去中心化」與「人性化」結合,意味著行銷的權力下放,直覺和情緒的作用占了上風;

 

當「中心化」與「人性化」結合,有助於行銷賦能(根據調查,有66%的公司認為他們沒有能力來用好行銷技術),行銷人員需要「解碼」人性、「解碼」文化。

 

至於位於象限核心的「變化」,它不屬於任一象限,而是在這四個象限的力量互相作用之下產生的,Scott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四點:

  • Design for Change:我們並不清楚未來會發生什麼,所以要有適應未來變化的能力;
  • Agile Marketing:我們唯一肯定會發生就是變化,新事物會在未來的幾年內誕生,因此要為變化作準備,所以我們需要敏捷行銷,以成為有效的行銷領導者;
  • Red Teaming:從顛覆者的視角看待問題;
  • Open Mindset:開放的心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