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8101508565647-480x300

 

辛苦工作了一個周,週五下班的時候為了放鬆一下花了120塊錢買了兩張電影票,吃飯的空隙錢包卻掉了丟了60塊錢,雖然心情不佳,但是電影還是會去看;但是如果是丟了一張電影票,卻不會再有心思再花60塊錢去買票了。雖然兩件倒楣事兒發生哪一件都讓人惱火,但是同樣的損失成本的帶來的結果卻截然相反。

雖然倒楣,但工作也要繼續啊,結果因為工作表現突出在年終的時候拿到了一大筆年終獎,欣喜之餘再次約起了朋友去看電影,這一次票沒丟,但是看完電影出來之後朋友愁眉苦臉的,一問才知道朋友這個月拿得獎金不過你的十分之一,你剛準備安慰朋友的時候,轉念一想,不對呀,朋友每個月都發等額的獎金,算下來的話,實際上朋友的獎金要比你高上很多呢!你實在是搞不懂朋友的失落到底是為了什麼?

讓我來告訴你吧!這上面的兩種情況都是由於心理帳戶這個玩意兒在作祟。啥是心理帳戶呢?簡單直白點來說就是在心理上對金錢進行分門別類的分賬管理和預算。也就是我們在消費決策的時候,潛意識裡把過去的投入和現在的一個付出加和成現在的一個總成本,並在這個基礎上來衡量決策的後果。明明都是60塊錢,但是我們會很自然地把丟的60塊錢單獨劃入新的心理帳戶,而電影票損失的60塊錢就被劃入了看電影這件事兒的成本上。這個心理帳戶往往會帶來一些消費上的不理性。

心理帳戶最奇妙地地方在於能主動將不同來源的收入做不同傾向的消費規劃,同樣是一筆二十萬的收入,如果是一年千辛萬苦積攢下來的一個收入,你可能會非常小心謹慎地打理它,但如果是碰著股票行情大漲賺了20萬的話,用起來會揮霍許多。可能在旁觀者看來是等量的一筆資金,但是由於擁有資金的人在心理帳戶上的一個劃分,對待這兩筆資金就沒辦法做到一視同仁了。

在市場行銷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把握住消費者的這個心理帳戶,要不停地給這個帳戶做加法,提供給客戶的東西遠遠高於客戶的期待,消費者的需求被超預期滿足,他對產品和服務自然就會更滿意。所以我們在市場行銷的過程中切忌畫大餅,過分拔高消費者的期待值,一旦有一點沒做到的地方,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就會大打折扣。

消費者在消費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心理帳戶帶來的非理性消費,應該在心裡1明確所有的資金其實都是等價的,避免盲目消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