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不能寫出的文案。
最近 ChatGPT 風大,編輯部的小夥伴天天組團上線提問,就想看看,AI可以寫出怎樣的文案。
不過官官其實更關心另一個問題,那就是:
ChatGPT,不能寫出怎樣的文案?
以前我們常常說,好文案,懂比喻、懂排比、懂諧音、懂借代......
但當AIGC (人工智慧生成內容) “狂飆”,一切有跡可循的套路都可以被更快速地“生成”,這就迫使人類創作者的思考趨於更深層次。
換句話說,當下我們已經可以把“怎樣寫文案”的問題,拋給人工智慧,剩下需要我們回答的,是更基礎也更核心的問題——“寫怎樣的文案?”
對此,我的回答是,去寫有哲理的文案。
01 什麼是哲理?
字面意思是,“關於人生問題的哲學理論”;直觀感受是,“能使人的精神新生”。
比如之前我們分享過一期 ☞抖音大師神回復文案 :
-“為什麼有人喜歡背後詆毀?”
-“詆毀也是一種仰望。”
-“怎樣才能變溫柔?”
-“溫柔的一半是知識。”
-“遺憾太多了怎麼辦?”
-“人生如果沒有遺憾,那多遺憾。”
這些回復普遍獲得了高贊,不少朋友看完表示“精神為之一振”。
而從中我們也能清楚感知到,哲理所指向的人生主題以及它所蘊含的精神價值。
這種價值,也正是人類創作文案有別于 AI 生成文案的地方——
貫徹著人性的思考,體現著人的多元認知結構。
“詆毀”的背後是什麼?是人性中的嫉妒;那人在什麼時候會心生嫉妒?在我們覺得體系分高低,而自身處卑位之時;
“溫柔”的背後是什麼?是人性中的寬容;那怎樣的人更易原諒他人的冒犯?讀過夠多的書、看過夠大的世界、內心足夠通透的人;
“遺憾”的背後是什麼?是人性中的損失厭惡;那人該以怎樣的方式平衡失去感?用“得到”的思維,去認知“失去”。
能用自己的思想,對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並從不同維度給予回應,這便是文案哲理性的成因。
02 為什麼要寫有哲理的文案?
如今很多品牌把寫“爆款文案”放在首位,而“爆”與“不爆”更多指向的是文字情緒性的強弱:
比如,網易雲樂評文案刷屏後,“喪文案”一度成為流量密碼,文案越紮心、越能寫透負面情緒,就越有吸引力;
此後,“互聯網十大文學”一度風靡,無論是“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的廢話文學,還是“到點了,網抑雲”這樣的emo文學,無一不是對無聊、憂鬱情緒的放大;
尤其後來,瓊瑤式歇斯底里的“發瘋文學”引發全網模仿,情緒性文字的影響力被展現到了極致。
緊跟熱點的品牌通過玩梗模仿,確實能在短時間內攫取大眾注意,獲得可觀的曝光效果,但這樣的影響力,並不具備長效性,熱度來得快也去得快。
究其原因,畢竟情緒是一時的,只有思想才是連續的。
聳動尖銳的文案可以在短時間內成為爆款、攪動風雲,但其背後卻沒有可以連成線的東西;除非能像此前網易雲那樣,將情緒內化為品牌風格的一部分並保持輸出頻率,否則簡單玩梗,容易消耗大眾情緒不說,也無益於加深品牌長期記憶。
更何況,即使是網易雲,長期執著於情緒,也難免落入“網抑雲”的輿論漩渦。
因為當人們陷於某種情緒時,尋求共鳴只是淺層需求,更深層次的期待,是能夠被拉回來,而非共沉淪。
相較於前幾年的情緒狂歡,如今人們更偏愛那些,有情緒更有思想落點的文案。這一點,在我們此前的☞年度最具影響力文案盤點中,就能明顯感受到。
03 如何寫出有哲理的文案?
看到這裡的朋友是否在期待,官官能夠給出一份步驟明確的“哲理文案寫作說明書”,或者一個可以套用的萬能公式?
是的話,那你可能會失望——
咱就說,如果哲理都有通行公式,那和 AI 生成內容有什麼區別?
我們可以總結的,至多只是哲理文案的一些必備要素:
① 一個關於人生的問題;
② 一個有關人性的核心;
③ 一個站在你所在立場思考後給出的答案。
(沒錯,被你發現了,這不就是上文第一趴聊的核心內容嘛~)
舉個例子,大潤發最近更新了一組《鄉村愛情》煙火文學,許多網友表示,從中讀出了很多人生道理:
- 白菜:人生就像醃酸菜,頭上是壓力,腳下是水潭
- 拍黃瓜:再狠的角也禁不起敲,再刺的頭也禁不起削
- 蘸醬菜:人生百味,學會自己調味
這些文案瞄準了當代人的生活、職場壓力,洞察到了人們內心對於焦慮、沮喪、孤獨等負面情緒的厭惡與渴望疏解的需求,站在超市角用生活百貨做類比,給予情緒上的理解與心理上的陪伴感。
更能體現哲理性的,還有去年刷屏的小滿文案(被曝抄襲前,這組文案實打實靠內容出圈):
有小暑就一定有大暑,有小寒就一定有大寒,但是小滿,一定沒有大滿。
因為大滿顯然不符合古人的智慧。
在小滿這一天,麥穗開始逐漸的飽滿,但是還沒有飽滿,這種狀態特別好,它代表了一種人生態度。
小滿代表的態度就是,我們一直在追求完美的路上,但我們並不要求一定要十全十美。哲理文案初見有時並不勁爆,但絕對經得起人反復咀嚼——
因為它們大多時候只講事實,不下判詞,把解讀的餘地留給讀者。
這就使得一句文案在不同心情、經歷的人眼裡,可以品出不同寓意。
歷經千帆的人看白菜,“頭頂壓力,腳踩水潭,扛過這段,生命另有一番風味”;擅於自嘲的人看白菜,“頭上是壓力,腳下是水潭;到頭來,整個人生還是酸的”。
多重解讀使得文案內涵也在二創中趨於豐富。
美國哲學家約翰·塞爾曾經說過:
“從表面上看,經過程式設計的電腦似乎明白什麼是汽車、什麼是加法器——但事實上,它什麼也不明白。”
這便是人的認知與人工智慧認知的區別所在。
體現在文案創作上,就是人類文字當中,可以讀出更多的生命理解,也就是我們說的“好文案,有哲理”。
這既是當下大眾喜好變化的一個趨勢,也是品牌未來想要具備長效影響力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
至於品牌如何將對人生、生命的理解傳達出來呢?
首先需要保持持之以恆的思考力,不斷叩問生活以價值;其次是對人心有洞察力,瞭解人的厭惡與喜好、理解需求與渴望;第三則是要有獨樹一幟的表達力,能夠將獨立思考的答案,用大眾理解的話術表達出來。
若能給輸出加點情緒,那自然是錦上添花,但需理解真正好的文案,必然融有一些哲思作“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