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生產關係變革
在阿里巴巴,企業架構改革幾乎是每年一度的必備戲碼,通常發生在一年中的上半年,也就是阿里財年結束的前後。其架構調整的範圍之大、影響之廣,放在國內外的互聯網公司中都是罕見的。
但在2023年,阿里的架構調整還是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3月28日,張勇發佈全員信,宣佈啟動“1+6+N”組織變革。揀主要的說:就是阿里的架構變成了六大業務集團——阿里雲智慧、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菜鳥、國際數位商業、大文娛的模式,實行各業務集團董事會領導下的CEO負責制,整個集團全面實行控股公司管理。
至於阿裡體系下的盒馬、飛豬等其他公司,也要成立董事會、實行業務公司董事會領導下的CEO負責制,這就是1+6+N中的“N”。
更加值得關注的是,這份全員信還提到,“具備條件的業務集團和公司,都將有獨立融資和上市的可能性”。
有人還拍到馬老師出現在某教育機構
一切正如有人在前一天在杭州文一路隧道拍到了剛剛回國的“馬老師”。那段視頻中,馬老師乘坐一輛豐田考斯特——一種便於領導們集體出行的高級中巴車,和身邊的張勇、資深副總裁邵曉鋒不時交談。
人們都會覺得,這個事將會發生。但沒有想到,它來得這麼快,又是這麼猛。
前所未有的變革
“阿里巴巴24年最重要的組織變革”。在阿里的官方網站中,這次變革被放在了非常高的位置。相比之下,阿里之前的組織調整,基本上都只能算“微調”了。
在刺蝟公社看來,這次劇變之所以空前,是出於以下四點原因:
首先是阿里巴巴的CEO,不再直接領導旗下的各大業務板塊。六大集團都有各自的董事會,其CEO向董事會負責,而不是向阿里巴巴CEO彙報。
這是一次空前的權力下放。比如。在目前的各大集團CEO任命之下,張勇也只用具體負責他親自帶隊、擔任CEO的阿里雲智能集團。以前,張勇曾被認為是中國“最忙CEO”,在各大集團和公司施行新的、相對獨立的治理架構之後,他的壓力將大為減少。
第二,是阿里巴巴旗下的業務將有可能單獨上市。在此次變革中,張勇將市場視作各大集團業務的“最好試金石”,具備條件的業務集團和公司,都將有獨立融資和上市的可能性。而獨立上市,則意味著各大集團、公司的相對獨立的治理架構,得到了市場更好地認可。
這在國內眾多互聯網平臺型公司中也是罕見的,並且為各大公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改革參考——如果阿裡雲智慧可以獨立上市,那麼騰訊雲為什麼不能?優酷可以上市,為什麼騰訊視頻不可以?這次,阿裡用一次前所未有的改革,為多業務板塊的互聯網公司提供了一個公司治理上的想像力。
第三,是各大業務板塊的劃分並不“均勻”:不是簡單把離主業較遠的業務剝離出來,而是不分主營業務和其他業務,一視同仁,都成立了相對獨立的集團、公司。
比如阿里的核心商業業務,也就是國內電商的部分,就歸入淘寶天貓商業集團,這一個集團的營收規模,就占到了阿里的近70%;其他五個集團的營收,普遍只占阿里總營收百分比的個位數,在3%到8%之間。但不論營收多少,都以集團公司的形式,獲得更多的自主性。
第四,就是這次架構調整,並不是成立了六個新的事業群——那是騰訊的930改革的做法,而是成立了6個新的集團和N個公司。這也是這次變革的根本所在,從今往後,每個集團、公司都是自己生存下去的“第一責任人”。集團公司的CEO、董事會在獲得了相應權力的同時,也要承擔自主經營的責任。
這就有點“打破”大鍋飯的意思了。之前,各個業務不論大小和盈虧,都在“共用”營收,也就是說,用賺錢的業務去養著相對不那麼賺錢的業務。在架構調整之後,雖不至於一下子快進到“自負盈虧”的經營模式之下,但對於已經相對獨立的集團和公司來說,勢必要重新拾起創業的心態,各自經受市場的檢驗。
解決“大”問題
為了成為一家能活“102年”的公司,阿裡已經做出了很多嘗試,比如著名的合夥人制度,就是為了保障公司在規模越來越大、時間越來越長之後,仍能保持公司業務的核心管理者有著較大的決策權,並且延續組織的文化和使命等。
這是一項成功的制度。從本質上看,它解決的是一家公司在對抗時間、延緩衰老的問題;而在解決橫向上組織規模的問題時,阿裡做的改變就更多了:從2004年拆分支付寶開始,2011年淘寶一分為三催生了天貓,2015年推出“大中台”戰略,2021年全面推行“經營責任制”等等,都是在解決公司變大之後面臨的問題。
因此,今年阿里做出的變革,也可以看作阿里在解決公司變大問題上的延續。僅從人員規模上看,阿里在2022年底擁有239740名員工,如果不論將快遞員也算入正式員工的京東,那麼阿里就是國內人數最多的互聯網公司。其業務規模也覆蓋了從東南亞到歐洲、從雲計算到影視綜藝的多個地域、多個賽道。
一場在東南亞打響的戰役,在杭州做決策肯定是要落後于競爭對手的。更何況,2023年以來,以AIGC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正在深刻改變包括電商在內的整個數字經濟產業;國內電商的第二名和第三名剛剛開始一場價格戰,在更後面,還有短視頻和直播平臺想要吃下電商紅利;本地生活、雲計算、文娛等業務,同樣遭到來自時代和同行的不少挑戰。
在這個節點上,阿里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拆分業務和權力下放,是大公司在面臨這類問題時的通常做法。而拆得品質和如何下放權力,往往成為能否解決問題的關鍵。
先看阿里這次在拆分業務上的表現。相比新成立的6個集團,一個不太顯眼但很重要的事實是:阿里的中台功能被大幅拆分了,所謂“大中台,小前臺”的日子要到頭了。
當初力推中台,是為了給各個業務找一個通用的能力底座,避免重複造輪子的問題。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中台與業務較遠、效率不高的新問題。到了現在,各個集團公司採用相對獨立的治理架構,就很有必要改變這種模式,讓中台變薄、融入業務。從中台在阿裡地位變化的角度看,這個決策是符合邏輯的。
再看權力下放。大到淘寶天貓,小到大文娛乃至飛豬、盒馬等公司,都在擁有了相對獨立的地位時,還要“對各自經營狀況負總責”。權責相對一致。
早在2021年,阿里就開始全面推行“經營責任制”。也正在那一年,盒馬變成了一個自負盈虧的公司。此後,盒馬對成本的控制更加嚴格,不再激進開店,一些不盈利的門店也被砍掉(刺蝟公社辦公室旁邊的盒馬mini就被關閉了)。雖然一路收縮、降本,但到了2023年,創業七年的盒馬宣佈它盈利了。
也許是盒馬扭虧為盈的案例給了阿里更高層的決策者們啟發,“經營責任制”以幾乎徹底改變公司架構的方式落地了。
上市的誘惑
可以預見,阿里迎來多個IPO,也許不是在多麼遙遠的未來——六大集團中,菜鳥曾多次傳出過IPO的消息,獨立公司盒馬也有融資的傳聞。
在阿裡目前的業務中,哪些是最有可能率先IPO的?
在刺蝟公社看來,第一梯隊的可能是菜鳥、盒馬和雲智慧。
從盈利的角度看,2022年11月發佈的阿里第二季度財報中顯示,菜鳥已經實現扭虧為盈,雖然在此後有所反彈,但營收增速都在20%左右,增長潛力同樣巨大;
盒馬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它在2023年實現了扭虧為盈,降本增效帶來的業績好轉,能夠有效幫助企業獲得更好的估值;
至於張勇親自帶隊的雲智能,在經歷了2023年歲末年初的些許挫折之後,迎來了AI行業的風潮。而雲計算作為其底層技術,更是有望借此獲得更多用戶和商業機會,在未來的財務資料會更吸引投資者。
第二梯隊的則是本地生活、飛豬旅行等業務。
就在前不久,高德地圖和口碑合併,所有本地到店業務將統一整合在高德地圖的入口中。這樣一來,高德地圖可以借助口碑長期以來積累的本地生活業務資源,實現較好的資源整合。
而餓了麼和高德地圖在歸屬同一個集團公司之後,也將有望在更大層面上借助地圖入口,掌握一個在各方面堪比美團、乃至流量高於美團的本地生活產品。
最後,是大文娛集團以及國際數字商業集團,他們的可能性更小。
在長視頻平臺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大文娛集團能否扭虧為盈,仍然值得期待;而受制於環境等多重因素的限制,由於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做得都是出海業務,境內IPO或許有所難度。
改革中,張勇展現出的野心並不止於此。“希望阿里巴巴未來能夠長出來若干個上市公司”“若干家公司又能生兒育女,又多出來幾家上市公司。”
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下,張勇才認為阿里巴巴真正走向了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