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被誤解的情緒價值

 

情緒價值真火還是虛火

今天來我們來聊聊情緒價值,以及由情緒價值延展出關於品牌、產品和使用者的關鍵問題。

全文分四個板塊,分別圍繞四個問題:

1)情緒價值,真火還是虛火?

2)誰能提供穩定的情緒價值?

3)品牌能利用情緒持續賺錢麼?

4)以人為鑒,價值觀品牌如何打造?

一、情緒價值,真火還是虛火

情緒價值火了。

品牌也好,廣告公司也好,不提情緒價值,好像都說不過去。

為什麼火?

很簡單

在市場內卷低價為王的時期,情緒價值背後,明晃晃就是四個字:

降本增效

對品牌而言,提供情緒價值,最大的意義在於:一頭控成本,一頭提溢價:

成本端,對比真刀真槍的產品升級或技術研發,情緒價值這類軟性屬性:無論外觀的美學設計,還是賣點重新定義和傳達,或者行銷側的用戶溝通,實現門檻更低,成本更可控。

消費端,情緒價值又有“差異化”和“高溢價”的可能性——用戶或消費者在理性上已經越來越成熟甚至冷酷,唯一可以讓大家心甘情願花更多錢的,莫過於為情緒買單:

「“情緒”消費是不用算計的,因為就是想借此擺脫日常生活處處算計的疲憊和瑣碎。”」

看上去,利用情緒價值,商家賺錢、用戶滿意,願打願挨,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還帶一點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

然而,真相確實如此麼?

事實是,對大多數品牌而言,情緒價值,有點像空中的肥皂泡,看上去非常美妙,實際上難以抓住,一戳就破。

這裡,我們引用一下《人本商業評論》的原文(非常犀利):

“這代表了很典型的一類人對品牌的認知:他們幾乎把品牌跟藝術性,美感,時尚,新潮,等等一眾虛無縹緲的精神價值劃等號。我們也說過,那些主張“過去的品牌以功能性為主,今天的品牌以精神性為主”的觀念;這種事情,即使再過100年也不會發生:

品牌的功能價值幾乎永遠是遠超過精神價值的,不建立在強功能價值為根基的品牌都不會成功。

食品飲料的元氣森林是強功能價值,瑞幸的飲料化咖啡是強功能價值,美妝的早CA是強功能價值,薇諾娜的敏感肌是強功能價值;這幾年,少有的真實用戶買單而成功的品牌都是功能價值,反而是那些大肆鼓吹精神價值的品牌,都橫屍遍野。”

背後邏輯並不難理解:

對比功能價值,情緒價值更加脆弱和多變:

1)對情緒價值的理解,在供給方和需求方存在偏差:品牌方關注的是自己所在圈層的情緒,而情緒又是個性化極強的屬性,個人情緒並不等於群體情緒,精英情緒也不等於大眾情緒。

2)情緒消費本身是不穩定的今天被廣泛認可的情緒,明天可能是醒悟時刻:你打著情緒的幌子收我更多錢?雪糕刺客如此、花西子如此,被指責香水和名創優品同款供應商的野獸派,也遇過類似挑戰。

3)情緒體驗的邊際效應:有一類情緒價值主要是寄託在嘗鮮和體驗上,但此強度可能很高,但面臨邊際效應迅速衰減,複購可能很低。

4)情緒價值的供給內卷:上海和杭州各種小眾精品咖啡卷到不行,與其說是被瑞幸9.9、庫迪8.8卷死,倒不如說彼此之間更卷——提供的價值基本是類似的:嘗鮮和社交分享。

因此,把品牌的差異化賣點和競爭優勢押注在情緒價值上,對絕大多數品牌而言,時效太短,風險過大。

二、誰能提供穩定的情緒價值

有例外麼?——誰能在商業市場穩定地提供情緒價值?不是一陣風吹過就散,也不易被層出不窮的模仿者輕易替代。

當然有,那就是魅力型主播。

作為活生生的人,對比品牌方,在情緒價值層面有著巨大的優勢:

  • 人是更複雜和多元的,所提供的情緒價值也是個性化和特殊的,無法被輕易取代;
  • 人是一群人的代表,和群體之間往往有深層的關於背景、身份層面的連結,因而形成更牢固的默契——代言一個“消費者集團”:

“一群特定的人,認同你,願意讓你去代表他們,比如快手的辛巴,強調自己是農民的孩子,代表一個特定的,包含大量縣城用戶的消費者集團;再比如,張雪峰,總把二本學生掛在嘴邊,他的支持者,主要就是以二本學生為主;章小蕙,代表了職場小姐姐和貴婦們,她們希望把自己好好地重新養一遍。董宇輝,更不用說了,求知和向上攀登的人,以他作為燈塔。”

  • 人和人之間的互動能夠加深情感投入,從而擁有越陳越香的情感複利。

因此,魅力型主播可看作一個人群品牌,除了情緒價值之外,以“買手“、”臻選“、”優選“的方式為這群人提供各類形式的產品和服務,也是理所當然。

玫瑰盒子是一個典型的案例。章小蕙在自己的直播間裡打造了一個新的組合SKU——玫瑰盒子,按照“解決方案”的思路,把不同品牌的產品組合起來打包售賣,這些盒子就是承接她價值主張的產品。

對此,芋艿有一個觀點,中國的DTC品牌,很可能是以“買手式主播”的形式存在的,因為同時解決了品牌價值和流量管道的問題。

——相比品牌,主播從公域拿流量和快速變現的效率要大得多

——個人所提供的情緒價值,遠比品牌提供的更真實、穩定且不易替代

好,說回情緒價值,其實不少聰明的同學已經看出端倪了:

為什麼對比品牌,個人更容易依靠情緒價值搭建穩定的商業閉環?

原因是: 情緒價值的重點在於價值,而不是情緒。

情緒是多變的

價值是穩定的

對此,情緒ABC理論早已做出了解釋:

這套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艾理斯創建提出,其中Aactivating event)指事件、Bbelief)指的是信念,Cconsequence)代表結果。

事件A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

B(信念)才是引起所有情緒和導致不同情緒感知的核心要素,而信念是長期形成的。

品牌會創造事件去挑起情緒,然而人才能因其信念和價值,創造出可持續的情緒價值。

三、品牌能利用情緒持續賺錢麼?

好,進入今天講的第三個命題:

能讓品牌持續賺錢的,永遠是價值,而不是情緒。

與其抓住變化多端的情緒紅利,不如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而無論哪一類型的品牌,價值都要落在產品所解決的具體問題上。

在《人人都應該學一點行銷心理學》課程裡,我們做過拆分,按照人們解決不同問題類型的產品思路,把產品分為搜索型、體驗型和信心型:

  • 搜索型 代表人們解決已知的、存在的顯性問題,通過搜索資訊瞭解產品或服務的價值。
  • 體驗型 代表人們內心的苦悶和隱憂,只有體驗過產品才能瞭解其中的價值。
  • 信心型則是用來解決頂層問題的,體驗過你也無法判斷其價值,但不影響對其中的認可。比如奢侈品或者最近火爆的寺廟手串等。

根據產品解決的問題不同,其“靠價值賺錢或溢價“的對應方式也不同。

  • 對搜索型產品產品而言,靠的是“信任價值“,這些產品或服務之所以被消費者選擇,甚至花更多錢選擇,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信任“。品牌價值的核心目的就是不斷打造和強化消費者對其的信任感: 重複帶來信任、 背書帶來信任、銷量帶來信任。
  • 對體驗型產品而言,靠“愉悅價值“來賺錢,持續不斷地提供令人愉悅的聯想……

奧利奧,以自己產品融入各種美食,柿餅夾心、霜淇淋、蛋糕等,不斷創造令人心動的愉悅體驗;

吸引人們去哈爾濱的,是美如仙境的冰雪大世界以及匹配的暖心服務、是切成片好入口的凍梨、是各種可愛的小動物~這些層出不窮的愉悅內容。

注意,它們仍是以產品為核心,圍繞產品創造更愉悅的體驗。

  • 對信心型產品而言,核心是打造“歸屬價值“,我們放在第四部分 細說。

四、以人為鑒,價值觀品牌如何打造

在開展第四部分之前,我們先說從一個細節說起吧,就是品牌的“價值觀廣告”或者“情感廣告”

說實話,這幾年擔任數英獎評委,發現每年的價值觀或者品牌情感大片,數量都比想像多得多。

然而,不少業務方都會質疑:這些廣告,除了拿獎,還有什麼用?或者,所謂的品牌好感對於品牌而言,到底是不是虛無縹緲的新衣?

說實話,這個問題,我也邊做邊想,想了很久。

現在,我的回答是:真正的品牌價值觀廣告,是有看完之後立即行動的強轉化力和驅動購買力的。

沒錯,儘管廣告沒有促銷、沒有二維碼,但用戶看了廣告的第一反應是:

“我想以購買產品的方式,加入你們”

為什麼?

產品的價值觀廣告,有太多太多走入歧途的案例——比如關心社會事件,關心ABCD、關注節日和熱點、關注弱勢群體、洞察年輕人……這些素材五花八門,好像都能成為品牌廣告的“主張”:只要把一些美好的、有意義的事和品牌關聯,就能為品牌帶來好感、認同和溢價。

說句難聽點兒的話,是廣告公司忽悠甲方,甲方忽悠業務的事。當然可能自己也不清楚是這有多忽悠。

而真正有效的品牌價值廣告,它的基本邏輯和底層思路一定是:

“由什麼樣的人,在什麼特定觀念下打造何種產品,從而為同類人創造什麼樣的價值”

產品應該是承載價值和打造歸屬感的支柱。而在太多廣告裡,產品只是道具,或者只有品牌和故事精神的脆弱連接。

好的價值廣告,是最好的帶貨廣告。

例如LV的旅行者系列(是專為體驗人生的人而打造的手袋\皮箱)、Timberland的廣告(專為不停行走的人去打造的一雙穿不爛的鞋)、以及蕉內的品牌理念片“重新設計基本款”。

順著這個思路,我們再延伸到「如何打造價值觀品牌」。

因為人是最好的價值觀品牌,我們可以以人為鑒,去展開行動規劃:

1、真正理解價值

2、產品作為實現價值的載體

3、專屬的連接場域

4、價值驅動拓產品線

第一點,上文其實已經說出了答案。再重複一遍,品牌價值觀,指的是:

“由什麼樣的人,在什麼特定觀念下打造何種產品,從而為同類人創造什麼樣的價值”

在這裡,如果再做更具體的表述,那麼應該是:解決具有用戶共鳴基礎的真實問題:

在搜索型產品中,這個問題是已知而顯性的,在體驗型產品裡,是內心的隱憂,而在信心型產品中,這些問題是關聯人性中更頂層的需求:社交、自我定位、自我實現等。

第二點,也不多做贅述了。只想再做個呼籲:行銷獎項不要再瘋狂鼓吹藝術、調性、美感、熱點這些元素了,如果價值無法和產品有原生性關聯,這些廣告就等於在浪費錢。

第三點,專屬的連接場域。指品牌可以和用戶們雙向交流的地方:

很多人會想到自媒體或私域,但是,在內容行業競爭激烈的今天,想讓使用者對自媒體內容保持高度關注,或者忍受朋友圈和社群的軟廣告(除了需要優惠券),哪怕內容再精緻,都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因此,我們認為是兩種方式,是高效的、沉浸的專屬溝通場域:

人和線下場景

lululemon早期,以最初的大使(瑜伽教練)和自己的員工為核心介質,再以門店為場景來進行深度交互和溝通。

胖東來也是如此,場景體驗+員工服務作為承載價值觀的基石。

關於“人”的意義,第二部分講得很清楚,對品牌來說,無論大使型員工、自有魅力型主播還是創始團隊本身,都是最寶貴的交流通道。

線下場景的本質也是人,人們線上上流量的空間裡,往往是碎片化停留和匆匆而過,線上下才能承載更多的體驗、交流和融入,直至產生歸屬感。

線下的互動深度有多開放呢?我們第一次是以知識分享為目的的沙龍,不僅現場爆滿,很多同學都加了微信溝通起來,甚至還有馬上開啟了合作:

想要參加後續活動可以關注我們的帳號:

第四點,在供給為王的階段,產品線拓展主要依靠供應鏈優勢; 而在需求導向的市場環境下,圍繞一群人的需求展開,在產品供給方面有更大的彈性和靈活度,甚至橫跨品類。

對於信心型品牌而言,意味著,可由價值驅動橫向拓展產品的空間——由“相同的理念“打造多元化產品,滿足同類人(擁有類似價值理念)的需求。

例如,miumiu圍繞著為“叛逆千金小野貓·“所打造的”無用且美“的系列~從髮卡、鑽石內褲到日常的包包、衣服,都在同一個價值觀、同一類人的敘事邏輯:

“年輕氣盛、不守規矩、一隻腳踏入凡塵找點感覺,另一隻腳守住貴族底線,小野一下,又不至於背叛整個家族,調皮又嬌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