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車圈大佬們怎麼說。
前陣子,刀法和一位車企品牌負責人交流,他感歎,行業內已經很久沒有出圈的廣告了。
但汽車行銷並沒有沉寂,只是不再墨守成規。雷軍一夜之間成為車圈第一網紅,長城魏建軍、哪吒張勇等車企一號位紛紛跟進直播;長安阿維塔與奢侈品設計師合作推出聯名限量版車型;蔚來等車企試水 KOS 模式,試圖從線上獲取線索增量。
這些變化背後有兩大原因。
一是行銷進入 3.0 時代,大廣告、大滲透的打法正在失效;二是慘烈的價格戰下,不少車企是真沒錢了,玩不起贊助歐洲杯那樣的大動作。
這就引出了汽車行業,乃至各行各業面臨的一個新課題:碎片化、全域化行銷形勢下,預算有限的品牌怎樣做產品、做生意、做行銷?
上周日,刀法與業內知名行銷服務機構「眾引傳播」聯手舉辦了一場汽車 CMO 閉門會,探討了全域行銷時代,車企行銷面臨的三個熱點問題:
- 雷軍出圈,其他車企創始人要不要跟進?
- 全域行銷時代,車企內容傳播體系如何搭建?
- KOS 體系如何打通品牌傳播“最後一公里”?
創始人 IP,車企手中的一把雙刃劍
就在撰寫這篇文章的同時,小鵬汽車 CEO 何小鵬剛剛坐上一台小鵬 G6 的駕駛位,開始了他的直播首秀;而在何小鵬之前,今年已有雷軍、魏建軍、李斌、張勇、周鴻禕、尹同躍等多位車企一號位或企業家開啟直播。
由此觀之,“車企創始人 IP 要不要做”這個問題,似乎不言自明。但閉門會現場,我們從品牌一線負責人那裡聽到了略有不同的答案。
在場嘉賓的共識是,創始人 IP 是汽車行銷模式的一大創新,但它背後有三大問題。
首先是有沒有創始人的問題。打個比方:知名豪華品牌賓士的創始人卡爾·本茨早在 1929 年就已仙逝,而近一百年後的今天,品牌的哪位高管可以代替卡爾·本茨,或者代表賓士品牌成為 IP?
第二個問題是創始人適不適合做 IP?仍以賓士為例,假設卡爾·本茨穿越到今天,他是否有精力、有能力、有意願抛頭露面?他能否與中國市場賓士用戶有效溝通?這些問題都會影響最終的傳播效果。
第三,創始人 IP 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一些創始人、高管對互聯網輿論環境並不十分瞭解,在鏡頭前的一些爭議性言論和行為,可能反而對品牌形象造成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一些網感不強的,比如一些產品、技術出身的創始人、高管,創作的內容無人問津,也會影響他們的工作熱情。
這些具體的問題背後,品牌人思考的出發點是成本。
創始人 IP 浪潮,本質上是被“卷”起來的。價格戰背景下,品牌的行銷預算收緊,創始人 IP 是為數不多可以獲得免費流量的地方。
免費的往往最貴。流量或許免費,但內容策劃、剪輯等團隊人力開支,創始人的精力等等,都是企業的寶貴資源,細算下來成本並不低廉。
此前一位車企品牌人士向刀法拋出過一個問題:為什麼看起來小米只是“隨便做做”,就做成了?
另一位車企品牌人士直言:小米不是今天才成為小米,在 14 年前創立之時,它就已經是小米了。
用一句比較虛的話來說,互聯網刻在小米的基因裡,它的組織架構、品牌理念都圍繞互聯網、圍繞用戶搭建。
這也符合當下用戶體感:互聯網基因越強、與用戶關係越緊密的車企,創始人 IP 越成功,比如小米、蔚來、理想。
回到最初的問題:車企創始人 IP 要不要做?
眾引傳播合夥人、首席知識官 Ronnie 認為,品牌要有以終為始的思維,從企業整體的商業模型和目標出發思考:“如果創始人 IP 對整個公司業務鏈路有幫助,那就要做,如果沒有幫助,我覺得完全可以不做。”
TVC 還要做麼?IP 聯名怎麼做?
70、80 後以及部分 90 後對汽車品牌的初印象,大概率來自電視廣告。
但當下,雷軍、李斌們風頭正盛,TVC 似乎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嗎?
實際上,今年車圈依舊有製作精良,且有一定話題度的 TVC 出現,比如 6 月奧迪 A8L 與劉德華合作的短片《與時間同行》。
當然,這支短片與古早的 TVC 天差地別,它不再是簡單讓代言人喊一句 Slogan,投放管道也從電視臺換成了短視頻平臺。
和零食、日化等賽道不同,汽車賽道沒有白牌,必須做一些品牌層面的事情。目前我們看到 TVC 在車圈逐漸式微,主要原因有二:
- 一是 TVC 更難做了。當下,媒介內容、使用者觸點豐富度都是前所未有,車企做 TVC,會有種拿著大炮打蚊子的感覺。
- 二是行銷預算收緊與考核維度改變。不論在過去還是現在,TVC 都很難快速、直觀帶來銷量上的改善。隨著車圈銷量排行從季報卷到月報、週報,能留給 TVC 的預算自然縮減。
隨著行銷形勢改變,TVC 可以不做,但品牌故事仍舊要講。品牌價值就像定期存款,能給品牌帶來長期穩定的利息,一些合資品牌至今還在享受 5 年甚至 10 年前一些廣告積累下來的品牌資產紅利。
故事要堅持講,至於雷軍還是劉德華來講?發佈會上講還是工廠、車裡講?品牌可以結合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人、場景、內容。
除了 TVC,現場嘉賓還討論了另一個內容形式——IP 聯名。
實際上,很多車企早就是玩 IP 的高手。《頭文字 D》完成了改裝文化的國內啟蒙;《007》系列將阿斯頓·馬丁的英倫範展現得淋漓盡致;《變形金剛》讓科邁羅成為一代人的夢中情車......
但當下,討論度最高的 IP 聯名總是與奶茶、咖啡、二次元相關,其中最成功的莫過於瑞幸與茅臺的聯名,車企也希望從這些案例中得到一些經驗。
可瑞幸和茅臺聯名,別說車企,就連瑞幸自己恐怕也難以複製。兩個品牌都是自帶流量的國民品牌,又有極強的反差感,聯名產品客單價也不高,合作必然會帶來聲量、銷量的螺旋式上升。
Ronnie 總結,IP 通常有三層作用:
- 創造一波聲量
- 滲透一個人群
- 留下一些心智標籤
大部分車企的 IP 聯名合作,更適合以後兩種為核心目標。
在做聯名之前,品牌要思考聯名要達成的效果:是通過聯名在對應人群中獲得曝光,降低 CPM?還是在對應人群心中留下一個心智標籤?
車企的全域打法:一號位與一線銷售打配合
前面說了這麼多玩法,效果好的要麼是雙刃劍,要麼難以實現,那麼難道真沒有一套成型、可複製,能做到品效合一,且適合車企的行銷方法論麼?倒也未必。
今年 4 月,奇瑞在視頻號進行了一場“星途星紀元 ET 智駕直播”,奇瑞董事長尹同躍和羅振宇一同直播,展示奇瑞的智駕功能。直播斬獲 2000 多萬觀看量,二創播放量 1.25 億,全網閱讀量 2.8 億。
這場直播不僅給奇瑞帶來聲量,也為車企貢獻了一套方法論:1990s
- 1 是一個頭部達人,用來引發行業關注。比如奇瑞董事長尹同躍邀請羅振宇智駕直播製造話題後,就聯合車圈頂流吳佩開始製造聲量。
- 9 是 9 個行業大號解讀,比如奇瑞智駕直播,@TOPCara、@千斤頂說車等多專業大號都進行瞭解讀,進一步擴大了行業的影響力。
- 90 則是 90+ 領域達人內容二創傳播。
- S 則是 100+sales 經銷商轉發 + 私域社群互動轉發,通過社交裂變達到破圈。
這套方法論核心在“1”。
小米、蔚來、華為等企業,一號位自己就可以承擔“1”的功能。就說最近,蔚來火星紅配色回歸、華為三折折疊屏手機諜照,就是從李斌的直播以及餘承東飛機上一張照片“洩露”出來的。
一些網感不是很強,或者話題度不高的一號位,可以像尹同躍一樣,搭配一位達人出鏡,降低難度同時提高聲量。何小鵬這次直播前半程,就請來了 B 站頭部博主“大鵬快開車”來測試小鵬 G6 的續航和智駕。
對於一些小眾車型,比如豪華 MPV,這個“1”就可以是某位知名企業家。
比如周鴻禕最終選擇了極氪 009 ,極氪特地辦了一場盛大的交車儀式,創造了一波聲量。近日車圈頭部博主陳震的一條視頻中,中國首位法拉利車主李曉華選車時也提及此事,極氪 009 開始在企業家群體中建立了豪華的心智標籤。
有了“1”的聲量和基調,品牌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找到合適的“9”和“90”,並通過銷售網路和車主私域等管道擴大傳播。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車企十分關心的 KOS 模式。
在轉化層面,KOS 是車企“降本增效”的新探索方向。距離特斯拉國內首店開業已有十多年,線下能給車企帶來的增量已相當有限,線上管道是車企降低 CPS 的希望。
而在傳播層面,通過一個“中央廚房”統籌創作,向一線銷售提供素材,在社交媒體平臺傳播,一線銷售就是品牌話題觸發鏈式反應的關鍵點。
當然,KOS 模式目前處在探索階段,還面臨很多問題,比如銷售私信回復效率不高、線索轉化率不高、銷售激勵政策難以制定等。對於 KOS 模式的問題和解法,刀法後續會專門出一期內容拆解,這裡不再贅述。
分析師點評
新行銷浪潮裡,汽車行業的產品形態、銷售鏈路、商業模式、市場環境、行銷打法都在快速、劇烈地變化著。
不變的是,品牌傳播還是要回歸到商業模型和目標,最終都是服務于人群。人群更迭之下,消費需求愈發多元,人群洞察愈發複雜,這是很多車企轉身困難的原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