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功企業最大的危機,恰恰來自它曾經成功的基因。
2025年2月25日賓士中國剛剛開完Town Hall(員工大會),梅賽德斯-賓士集團董事會主席康林松親自到場主持。會上雖然沒有明確提及裁員,但對於即將發生的事,不少員工或許已經心知肚明。
2月27日,一則"賓士中國裁員15%”的消息引爆輿論場,而裁員高補償方案更是引發打工人側目。據悉,此次裁員採用“N+9”高額賠償方案,被裁員工若未來兩個月未入職新公司,還可額外獲得3月、4月工資,最高賠付相當於N+11。
從裁員崗位來看,本輪裁員主要涉及銷售、汽車金融兩個體系,包括賓士中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及梅賽德斯-賓士汽車金融有限公司的部分員工,研發體系暫未涉及。
這個曾以"汽車發明者"自居的百年品牌,在新能源汽車浪潮中被迫揮刀自革,折射出傳統豪華車企在智能電動時代面臨的深刻危機。
針對“賓士中國大比例裁員”等傳聞,賓士中國隨後發表聲明稱,業務的整合或削減將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部分員工的工作安排。賓士中國將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秉承坦誠協商、友好負責任的態度,為相關員工提供盡可能合情合理合法的跟進方案。
賓士中國同時表示,將更加深入地應用新的數位化技術賦能業務運營,提升運營效率,精簡業務流程。“我們也將根據業務需求,調整崗位設置並與員工一起學習掌握新技能,並整合或削減冗餘重複的崗位。”
據梅賽德斯-賓士集團發佈資料顯示,2024年全球銷量同比下滑4%,達238.9萬輛。分品牌,賓士汽車(指乘用車)全年銷量為198.34萬輛,同比下滑3%。其中,賓士汽車純電動汽車的銷量為18.5萬輛,同比下降23%。2024年賓士汽車高端車型銷量同比下滑14%至28.15萬輛;入門級車型銷量同比下滑14%至53.48萬輛。
分市場來看,賓士汽車在歐洲銷量64.18萬輛,同比下滑3%;亞洲市場銷量89.2萬輛,同比下滑7%,其中,中國市場銷量下滑7%至68.36萬輛;北美市場銷量同比增長8%至36.54萬輛。
2月20日,賓士發佈了2024財年業績報告,全年營收為1456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1126億元),同比下降4.5%;息稅前利潤(EBIT)為136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035億元),同比下降31%;淨利潤104 億歐元(約合人民幣794億歐元),同比下降28%。
正所謂“有人星夜趕科場,有人辭官歸故里”,與賓士裁員和銷量、利潤雙下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月28日淩晨,小米董事長兼CEO雷軍宣佈,小米SU7 Ultra開售2小時,大定突破10000台。據瞭解,小米SU7 Ultra定價52.99萬元,今年目標銷量1萬輛,正式售價較預售價81.49萬元大幅下降,而紐北版與預售價保持一致。
在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顏景輝看來,作為傳統一線豪華品牌,BBA(賓士、寶馬、奧迪)的合計年銷量一度佔據國內豪華車市場約七成份額,但隨著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車市場持續“上攻”,BBA的市場份額正被分食。
顯然,對賓士而言,這場裁員不僅是成本削減的財務決策,更是一場關乎品牌存亡的戰略重構——當"三叉星徽"的榮耀遭遇"電動化轉型"的陣痛,折射出整個汽車產業競爭邏輯的根本性轉變。
正如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所言:"沒有效率的增長不是戰略,而是自殺",賓士的裁員本質是傳統業務規模收縮與新興業務投入失衡的必然選擇。
賓士計畫2025年將研發投入的70%集中於MB.OS作業系統和VAN.EA純電平臺,這需要從傳統業務線"抽血"供養創新業務。就像特斯拉用2.8萬員工創造1300億美元市值,而賓士需要19萬員工維持1100億歐元市值,這場"人力資本重置"實質是資產結構的優化重組。
當蔚來ET7搭載的NAD自動駕駛系統比特斯拉FSD快0.3秒,當理想L9的智慧座艙交互體驗超越賓士S級,"機械精密"構建的豪華護城河正在崩塌。研究顯示,中國豪華車消費者對"智慧體驗"的關注度從2019年的27%飆升至2024年的63%,傳統BBA品牌溢價能力縮水40%。
大眾汽車前CEO迪斯曾預言:"未來的汽車80%價值來自軟體",而賓士MB.OS作業系統裝機量不足蔚來NIO OS的1/3。這場較量不僅是代碼量的比拼,更是生態構建能力的考驗——小米SU7通過"人車家全生態"戰略,實現用戶日均線上時長47分鐘,遠超傳統豪華品牌。
理想汽車通過2000+使用者社群實現產品反覆運算需求48小時回應,而賓士客戶需求從經銷商回饋到德國總部平均需要17個工作日。當"用戶共創"從行銷話術變為產品力源泉,傳統品牌的組織慣性成為致命枷鎖。
當蔚來換電站成為分散式儲能節點,當小鵬飛行汽車獲得適航認證,賓士應當思考如何將百年造車積澱轉化為移動能源服務的底層能力。這需要跳出"車企"的思維窠臼,像亞馬遜從書店變身為雲服務巨頭那樣實現認知躍遷。
賓士裁員事件給予行業最深刻的啟示,藏在《創新者的窘境》那句預言中:"成功企業最大的危機,恰恰來自它曾經成功的基因。"
當裁員高補償方案刷屏時,我們更應看到背後的戰略抉擇:是繼續在燃油車殘陽中收割最後紅利,還是在智能電動黎明前夜破釜沉舟?對於所有傳統車企而言,唯有以刮骨療毒的決心重構價值鏈,方能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讓引擎重新轟鳴出時代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