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化及人工智慧浪潮的推動下,行銷領域正經歷著深刻變革。
表面上,生成式 AI 的崛起改變了內容生產和交互的方式,品牌開始適應新的演算法和內容策略,以確保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可見性和影響力;而暗地裡,人們對數字生活的焦慮感也在上升,資料安全、AI 監管的不確定性讓人擔憂,鋪天蓋地的資訊轟炸也讓人身心疲憊,不少人開始選擇回歸現實世界。
也許在 2028 年的某天,品牌直播間裡,AI 主播正以每秒十條的速度回復觀眾提問,精准推薦商品;千里之外的線下市集,一群年輕人圍著手工咖啡攤位,用紙質優惠券兌換飲品——這兩個割裂的場景,悄然勾勒出未來行銷的魔幻現實。
以上描述不是妄想,全球領先的研究與諮詢公司 Gartner 近期發佈了一份《2025 年行銷預測》,對 2025 年及未來的行銷環境提出六大核心趨勢預測,為行銷人員關於未來幾年的行銷環境可能發生的變化方向提供了可靠參考。
1
AI助手將擠佔移動應用份額
據 Gartner 預測,到 2027 年,全球移動應用的使用率將下降 25%,越來越多的用戶會選擇 AI 助手來滿足日常需求。事實上,已有資料表明,2024 年第二季度,iOS 和 Google Play 的應用下載量同比下降 1.7%,而 ChatGPT 等 AI 應用的增長卻異常迅猛。
在這一趨 勢下,對於原本 不太依賴移動應用獲取收入的品牌,也許開發成本會得到降低。 但對於高度依賴移動應用的企業而言,這無疑是個挑戰——當用戶更多依靠 AI 助手來完成任務,品牌就更難直接獲取使用者資料。
因此,品牌需重新思考並規劃移動應用戰略,考慮嘗試將 AI 助手融入到目前的移動應用部署中,以提升用戶參與度和品 牌影響力。
2
品牌要讓自己的內容被AI“讀懂 ”
隨著 AI 搜尋引擎的普及,人們獲取資訊的方式正在改變。Gartner 預測,到 2026 年,超過三分之一的網路內容將是為 AI 和搜尋引擎優化而產出,而不再只是面向人類讀者。
2024 年,品牌的自然搜索流量增長幾乎停滯,卻仍有 45%的 CMO 增加了付費搜索預算,40%增加了 SEO 投入。這表明儘管傳統 SEO 效果有限,企業仍然重視搜索行銷,但需要調整內容策略以適應 AI 驅動的搜索環境。
舉個例子,如果一篇介紹餐廳的文章資訊混亂,缺少清晰的位址或評分,AI 搜尋引擎在總結時可能會忽略它,導致用戶根本看不到這家餐廳。因此,品牌需要確保內容既能吸引使用者,又能被 AI 輕鬆“讀懂”,這不僅考驗品牌的內容策略,還涉及人才培養和長期規劃。
3
訂閱制平臺成廣告投放新寵
從2021 年開始,傳統社交媒體因廣告氾濫、演算法推送頻繁,導致用戶已經開始厭倦並逐漸減少使用頻率。與此同時,像Substack、Patreon、Discord 等訂閱制平臺的用戶黏性逐漸變得更高,增長勢頭良好。
用戶在這些平臺上是“主動選擇”接收內容,因此品牌資訊更容易被認真對待。就像大家從嘈雜的集市搬進了會員制書店,更願意認真閱讀自己選擇的內容。
到 2028 年,數字行銷人員預計將把 30%的行銷預算將傾斜到訂閱制平臺上,比如贊助付費專欄、與創作者合作等,像贊助優質播客節目那樣,在訂閱社區做深度內容植入。
CMO 們應重新考量社交媒體管道的覆蓋範圍和參與度影響,將現有的合作資源擴展到訂閱平臺,並爭取內部對投入訂閱制平臺的認同,以適應消費者媒體行為的轉變。
4
放棄動態定價,贏回消費者信任
現在很多品牌喜歡用動態定價 (比如機票、酒店價格隨時變) ,但這種價格策略正在消耗消費者信任。
儘管動態定價演算法在短期內能為品牌帶來收益,但 48% 的消費者並不認為它有助於獲得最佳價格。統一透明的定價策略則能夠幫助建立品牌信任,有近八成顧客更相信明碼標價的商家。
Gartner 預測,到 2028 年,一半採用動態定價的 B2C 公司將放棄這一策略,轉向更穩定、透明的定價體系,以贏得消費者的信任。
因此,企業需要在短期利潤和長期品牌建設之間找到平衡,若仍採用動態定價,也要確保其對用戶公平,並清晰傳達定價邏輯。
5
“數位排毒”推動線下管道崛起
“數位排毒”指的是“一個人一段時間內避免或減少使用智慧手機等電子產品,以此來緩解壓力或專注于現實世界中的社交聯繫”。
當社媒和智慧設備近乎佔據生活的大部分時間,人們對其產生的依賴問題正日益凸顯,或難以自控使用時長,或脫離設備時產生焦慮反應,公眾對數位超載的警覺意識逐步覺醒。由此“數位排毒”的觀念開始興起,越來越多的人主動縮減螢幕使用時間,轉而通過線下社交、實體消費等途徑,尋求數字世界與現實生活的平衡支點。
在“數字排毒”趨勢的影響下,預測到 2028 年,品牌的行銷預算將有 70% 投入線下管道,以更直接地觸達消費者。這要求企業重新思考行銷策略,不再單一依賴數字行銷,而是採取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創造更加沉浸式的品牌體驗。
6
為 AI 交互時代到來做好準備
雖然現有大型語言模型缺乏自主執行複雜任務和適應動態環境的能力,但隨著 AI 智慧水準提升,新的 AI 智慧體將快速擴展,應用于客戶服務、個性化推薦等場景。據 Gartner 預測,到 2027 年,85%的客戶資料將來自自動化互動或由 AI 智慧體主導的交互。
一方面,行銷人員要對即將到來的智慧體時代做好充足的資料準備,確保資料準確、無偏見,規範資料收集與使用。只有這樣的高品質資料才能最大程度地做好 AI 驅動下的消費者洞察;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 AI 使用過程中帶來的風險問題,AI 智慧體的發展速度將遠超人類團隊的監管能力,可能導致性能失控、隱私安全或倫理爭議。行銷人員需界定 AI 智慧體的“行動邊界”,即何時允許其自主決策,何時需人工干預。
當 AI 智慧體成為客戶互動主力,企業必須“先治資料,再放權力”,把握 AI 時代資料品質與倫理規範的生死線。
Gartner 的以上六大洞察揭示了一個不可逆的趨勢:AI 正從工具升級為“協作者”。在 AI 深度融入行銷的時代,行銷人需以敏銳的洞察力和果敢的行動力,積極擁抱變革。在這場人機共生的新競賽中,唯有無畏擁抱變化、堅守人性底線的品牌,才能穿越週期,真正與未來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