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6年,全球最年輕的億萬富翁馬克·紮克伯格和太太曾發佈一個大新聞,震驚世界:未來10年,將通過紮克伯格-陳計畫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投入30億美元(超過200億元人民幣)的巨額資金,在三藩市創立一個生物中心,資助科學家們攻克世界上最主要的疾病。

新聞發佈會上,紮克伯格的妻子陳說,我們期望Max這一代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更少受到疾病的影響,從而過上高品質的生活。

這是繼15年底紮克伯格夫婦喜添女兒之際宣佈將持有的facebook股份的99%捐出用於公益事業(相當於裸捐)以來,又一個在慈善方面的大動作!而去年底的裸捐宣言一經公佈,在全球引起震驚。因為按當時股價,這價值450億美元,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而紮克伯格才31歲。在這麼年輕之際,承諾捐出這麼大的款項,紮克伯格創造了世界之最。

在當時如潮的評論文章中,由gauchewood發佈在知乎上的一篇針對紮克伯格捐款問題的回答,非常深入地分析了美國企業家的慈善文化,以及中美科技富豪的差異。

文章的觀點也許有些刺耳。但在聽慣了歌頌商業傳奇的環境裡,這種聲音也許可以啟發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待我們習以為常的問題。

為什麼紮克伯格這麼年輕就捐掉幾乎他的所有

最近中國富豪圈最討厭的人,莫過於紮克伯格了。小紮一捐款, 可憐的他們又被殃及池魚地嘲笑了一通(如果按照紮克伯格這次捐出的450億美元(人民幣2879.4億)計算,那麼紮克伯格和馬雲(捐款145億元,據胡潤慈善榜)之間則差了600個王健林(4.4億元)。)。但是我們普通人還是不要站在道德高地上嘲笑他們,那是會很冷的。

 其實 ,紮克伯格生完女兒後的捐款,引起的轟動 ,其實主要是他捐款的比例之大和年紀之輕是空前的,不然他支持慈善事業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在2014福布斯美國最慷慨的慈善家排行榜中,紮克伯格和他的太太普莉希拉陳以9.922億美元高居榜首,折合人民幣63.5億元)。但是,如果考慮到美國企業家的慈善事業的發展史,那麼紮克伯格的捐款力度反而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紮克伯格其實是美國企業家的慈善事業的最新一個鏈條。十九世紀末期的卡內基、洛克菲勒這些強盜資本家轉型成的慈善家 ,通常以老年人居多。對於他們的財富、他們的退休計畫,都安排好了,他們是在自己的生命接近尾聲的時候放棄財富的。因此他們對慈善事業沒什麼野心,他們更願意為建造一座歌劇院、圖書館、學校來寫一張支票 。就是巴菲特也是這樣的類型,他到了70歲左右才和蓋茨一起做慈善事業,也就是開了張大支票,把他的財產捐給蓋茨的基金會來管理。

而紮克伯格呢, 他和前輩蓋茨一樣, 是在技術上獲得巨大成功的新一代企業家 ,也是新生代的慈善家——所謂的科技慈善家the Techno-philanthropist。這一代人的特點,一是很年輕就開始從事慈善事業,二是把慈善事業作為一種企業來經營,親力親為,追求效益。

比爾-蓋茨當初本來覺得,一邊考慮盈利一邊考慮慈善事業很分裂, 所以打算60歲時再投身慈善事業,但是母親的病危卻改變了他的這一想法。寫那本著名的《約伯斯傳》的以撒森,在更早之前的1997年,為時代雜誌寫了篇《探尋真正的比爾蓋茨》。在那篇文章裡,42歲的蓋茨說他希望再經營微軟10年,然後致力於慈善事業。蓋茨確實是言出必行, 2008 他就宣佈把宣佈將580億美元個人財產捐給慈善基金會,也把大部分時間都投入慈善事業。

像蓋茨這類慈善家,不再是我開出了一張支票,我的任務就完成了 而是關注具體落實、強調親力親為。我開出一張支票,但這只是一個開始。他們精力過人、充滿自信、勇於冒險,他們想解決一些全球性的重要問題——例如核擴散、流行病或水資源等問題。科技慈善家相信,使他們在技術上獲得巨大成功的這些高效率的思維方式和商業模式同樣也能在慈善事業上給他們帶來成功。慈善機構給人們的只是食物,但是科技慈善家並不僅僅滿足於教會人們如何種植糧食——除非他們教會了農民如何種植糧食、如何賺錢,如果把賺得的錢回投於他們所經營的業務,然後另外再聘請10個人,他們是不會感到幸福的。而正是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們改變了整個行業。當蓋茨致力於根治瘧疾時,他的商業思路對成效起了很大作用。為什麼嘗試治療瘧疾,而不是癌症?世界已經花了大量金錢在癌症上,所以我的財富起不來太大作用。.他會對於疫苗的價格爭論不休。我們對於所付的錢極其精明。我們可以得到價格上的讓步。我們會跟蹤有多少孩子得到了疫苗。通過這樣的努力,他讓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數從1000萬減少到了600萬。

 

 

這也就是紮克伯格在給女兒的信中的兩個解釋:

1、為什麼這麼早致力於慈善事業?但是這些問題太重要了,我們不能等到你更大了,或者我們更老了才去解決它們。我們希望早早地開始,在有生之年就看到成果。

2、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比例的金錢(更重要的是精力)在慈善事業上?個性化學習,疾病治療,連接人們和建立強大的社區。紮克伯格已經想好了他的方向,難道這樣的方向不是和商業一樣有意義嗎?

中國企業家和美國企業家的差別在於思想高度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現在的著名富豪, 除了還剩下幾個房地產投資商外, 已經和美國一樣,變得以科技界為主了。但是為什麼沒有這類科技慈善家呢?

捐款最多的馬雲最近說了自己對慈善和捐款的看法。他表示,中國企業家資源其實是有限的,企業家的第一責任是應該是把錢花在投資,創造更多就業和財富上,如果不先把這個做好,就把錢捐出來,反而沒好處。而且,捐款還面臨我們把錢交給誰的問題,現在中國的公益慈善缺乏基礎設施、法律體系和整個人才體系的培養。

恩, 馬雲這話也不見得就是推託,他一頓也吃不了多少錢,也需要社會認同。 但是他的解釋,說明了兩點, 他覺得做慈善就是把錢捐出來而已,而且要求有現成可靠的慈善機構來承接。 這幾乎是100多年前的卡內基時代的認識水準。

 

 

所以中國企業家和美國企業家在慈善事業上的天壤之別,其實不能歸咎於他們的個人品行,而是可以歸結為他們的思想高度。中國企業家的思想,永遠都是限制在商業範圍。 對他們來說, 慈善事業有點像賺了錢以後給社會的一點回報而已。

所以雖然蓋茨一直都比約伯斯有錢,中國企業家的偶像卻是約伯斯,而不是蓋茨。 因為約伯斯擅長的商業模式、產品設計對他們來說更好理解。 約伯斯當然是個偉人,但是在他的更為狹窄的世界裡,重要的只有兩種人:生產者和消費者。雖然約伯斯已經英年早逝了,我們不知道他老了本來會怎麼做。 但是我們知道, 他二十五歲時財產就超過一億美元,而且在從1985年到1997年期間並不太忙, 但是他並沒有做什麼社會公益事業。重歸蘋果後, 他馬上就裁去了公司在慈善方面的預算。 所以, 雖然約伯斯是和蓋茨同年出生的, 但是在抱負和作為上,卻更像蓋茨的上一代人。作家格拉德威爾寫道我堅定地相信50年後,蓋茨將因他的慈善事業而銘記,沒有人將再記得微軟是什麼。至於這個時代的偉大企業家約伯斯,人們卻會遺忘他,誰是約伯斯?蓋茨的雕像將會遍佈世界。

 

 

如果我們把範圍放大, 不把目光局限在慈善這兩個字的所帶給我們的施捨粥飯、濟孤濟貧的傳統印象的話,那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美國科技企業家的格局,其實不僅僅是幫助窮人病人之類,而是衝破本企業本行業的格局,用科技的力量為人類爭取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為什麼一個賣書的熱衷於太空探索

比如說,最近有個大新聞,美國的BLUE ORIGIN公司成功地實現了火箭的回收, 很多人才驚奇地發現貝佐斯這個賣書的傢伙不知啥時和太空也扯上了關係。 其實,早在2000年,當互聯網泡沫破沒後,亞馬遜處在生死關頭之時,貝佐斯卻在那年悄悄建立了一家叫作藍色起源的公司。

這家公司致力於成為商業企業,讓太空遊客進入近地軌道觀看地球和星星。但是,它的長期目標, 讓人類長久地佔據太空。那個目標要追溯到貝佐斯高中畢業致辭中的夢想。我們想使人類以更安全、更便宜的方式進入太空。他在2003年說。

在公司網站上,貝佐斯的一段話解釋了公司的目標:我們很有耐心地、一步一步地來降低太空船的費用,以便更多的人能負擔得起去太空,人類也能更好地繼續探索太陽系。實現這個使命要花費很長時間,我們正在有條不紊地工作。我們相信漸進式的改進和可持續的投資。慢而穩是取得成績的方法,我們沒自欺欺人這個研究會越來越容易。小而頻繁的步驟會促進更快的學習,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給我們每人一個機會來看到我們最新的產品能夠很快飛起來。藍色起源被形容為一個巨大的、充滿挑戰的、難度很大的技術努力的一小部分。沒想到吧,我們日常接觸的書商,其實內心深處的理想是要幫助人類佔據太空。

 

 

而最近很熱門的特斯拉電動車的伊隆馬斯克,很年輕就靠賣掉PAYPAL賺了一億多美元,但是他卻把這些錢都投入了三項簡直不可能賺錢的事業中,多年來處於破產的邊緣。他是因為嗅覺敏銳,看到了什麼常人發現不了的商家麼?不是,在一個TED訪談中馬斯克說了他的思路。

在大學時,他一直想什麼樣的問題會影響人類和世界的未來?那就是可持續的交通和源源不斷的能源生產。

從這個思路, 他就想到要做電動車,因為即使驅動車的電能是由燃燒碳氫化合物生成的, 但是在發電站的燃燒更有效率, 可以得到60%的燃燒率, 所以電動車本身就可以節約能源。 接下來, 他考慮到如果有可持續的電的來源, 那麼就更很有意義了。

於是他把目光投向太陽, 因為在他眼裡, 太陽就是個巨大的核聚變發電機。為此,他創建了SOLARCITY光伏公司, 其模型是通過在在屋頂免費安裝太陽能設備, 實際上就是建立大規模的公用設施,所謀極大。

 

 

接下來呢,即使人類擁有了永續的能源,但還是有問題。雖然本來對航空一點都不懂,但是從他那著名的物理學的思考方法出發,他又考慮到,如果我們人類自己局限在地球上的話,那麼總有一 天,概率上我們肯定會碰到毀滅性的事故而坐視整個族群的滅亡,所以, 人類唯一的出路,就是讓人類文明成為space-faring civilization(遍佈宇宙的文明) ,讓人類成為 multi-planet species(多行星種族),於是他就做起SPACE X火箭公司來了。這種思路對我們常人來說是難以想像的, 一個早已擁有巨額財富的年輕人,沒有享受,甚至也不當輕鬆的天使投資人,而是把擁有的一切都投入到幾乎不可能得到回報的項目,其出發點竟然是整個人類的未來。

所以穀歌的拉裡佩奇表示,如果自己死了,他寧願將數十億財產捐給像伊隆馬斯克這樣的資本家來改變世界 他表示,他認為馬斯克將火星作為人類第二家園的想法意義深遠。他說,這才是一家公司應該做的,這也是一家公司博愛的象徵。

 

 

而佩奇自己呢,其實也具有博大的抱負的。且不說GOOGLE X 的那些匪夷所思的專案,比如用氣球為大家提供免費WIFI GOOLELOOP計畫。 就是現在取得很大進展的無人駕駛汽車項目,也起源於佩奇在母校密歇根大學旁冒著大雪等公車時萌生的想法 除了交通方便,他還認為城市土地應當用在更好的方面(而不是停車場和道路)。此外,導致美國34歲以下人士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車禍。所以他認為,無人駕駛汽車將能夠解決這一問題。 接下來呢?穀歌不是致力於分享資訊的公司麼?而無人駕駛的本質是如何獲取周圍資訊、如何確定自身位置和方向、如何回饋,這不就是穀歌的強項麼?於是這個無人駕駛項目就沒有商業籌畫地開始了,希望它也將會改變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

所以說,從紮克伯格的樂捐中, 看得出整個美國科技企業家的特質:極度的樂觀、寬廣的視野、無畏的精神。這種特質, 來源自他們寬廣的知識面和極度的好奇心。 我們都聽說過小蓋茨從小的閱讀熱情,也每年都看到他推薦的書單,這些書單看得出他的廣泛的關注和深度的思考。 紮克伯格也以他的每年挑戰聞名,從學習普通話、每天寫感謝信、每天寫一封感謝信給某位讓世界更美好的人,到今年的兩周讀一本書。 這說明他們每天都在努力拓展自己的視野。

上市後的阿裡沒有在軌道上繼續前行,反而開始跌下神壇

反觀中國IT大佬,吳曉波在一篇文章裡說柳傳志、王石讀書很多,馬雲、馬化騰讀書不多,馬雲辦公室連書架都沒有。他解釋說可能跟互聯網行業屬性有關。這個實用主義的說法其實有點可笑。 正因為互聯網行業的前無古人的屬性,才需要從書本中尋找具有前瞻性的靈感(不然就只能還是等待從矽谷溢出的靈感來抄襲了)。

前陣子方興東在一篇《大跌眼鏡!如何評價阿裡巴巴上市一年表現?》中歎息道,阿裡上市,馬雲全球成為神話。而在此之前,我們心中早已經將馬雲放置在代表未來的中國企業家旗幟。是遠遠超越柳傳志、張瑞敏等,更不用說王健林、張近東等傳統領域的企業家。甚至李嘉誠也是俱往矣。所以,上市之後,馬雲不再是一個中國的馬雲,更應該是一個全球的馬雲,是一個與庫克、小紮等全球最頂尖企業家們整天廝混一起的超級企業家。但是,察看馬雲這一年的活動,頻頻拜見省委書記,頻頻參加國內土豪們的盛會。怎麼要大刀闊斧走出去的馬雲反而更加往回走,與傳統領域的土豪們更加親密地廝混一起,開始分不清差異,分不出彼此高下了。 一年的馬雲和阿裡沒有繼續在神話的軌道上繼續前行,反而開始跌下神壇。

何以如此?

其實, 原因從方興東在去年寫的很正面的那篇《阿裡巴巴正傳》的前言裡,引用的馬雲的談話就可以解釋了穀歌在拓展技術的邊界,今天搞軟體,明天搞技術,後天搞……我很簡單,技術拿來賺錢,我們是幹系統。世界上有信基督教的,也有信佛教的,但只有一個教大家都相信,就是鈔票,這是最容易理解的。這世界上人們最通用的信仰就是錢,其他都不通用。

忽然想起個故事。 清末鄭孝胥曾論重臣:袁世凱不學有術,張之洞有學無術 袁世凱作為清末能臣,有術肯定沒話說。 而他的不學連他本人都不否認。復辟帝制失敗以後,袁世凱向幕僚張一麐感慨:“……我曆事時多,讀書時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

 

 

梁啟超說:袁氏自身, 以為一切人類通性,惟見白刃則戰慄,見黃金則膜拜,吾挾此二物以臨天下,夫何其不得者。黃金為錢,白刃為刀,袁世凱對人性與社會的認知,淺陋如此,陳舊如此。正因為袁世凱雖然善於辦事,但是對於政黨、共和等現代政治觀念,茫然無知, 一旦國家爆發重大危機,執政者的知識局限,決定了他的視野,不是習慣於向前看,而是習慣於向後看 。譬如遭遇共和危機的袁世凱,不是堅守共和,奮然前行,而是甘於逆流,退到他熟悉的帝制。執政者的知識水準, 它決定不了一個國家的上限,卻足以決定一個國家的下限

所以說,在阿裡已經功成名就時,遇到瓶頸時,它的上限決定了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後看。到了今年,反而更加用力炒作已經意義沒那麼大的雙十一,濫用現金購買各種現有的導航、音樂、社交網路平臺,做各種商業化變現,甚至魅族被入股後也變成了一個畫虎不成反類犬的低價低質的小米二世。 這就是為什麼阿裡股價一直跌的原因。上市後,才被人看穿它的發展的上限之低。

《三體》的宇宙情懷,被簡化成幾句時髦的商業口號

當然讀書也是要看原有的境界。在中國現在的商業化氣氛中,什麼東西都會被吸入現實主義成功學的話語黑洞中。小劄一捐款就有人說他時為了避稅,因為人們習慣批評他們不能理解的東西。(就算是有一定的避稅意義, 把這部分錢留在紮克伯格手裡支配,和交給美國政府支配, 哪一種方式會更有利於整個社會呢?)像這幾年大熱的《三體》,本來是體現了大劉的宇宙情懷,但是對國內IT界來說,簡簡單單地把裡面那些黑暗森林”“高維打低維之類的概念給生吞成商業競爭的口號而已。

另一本彼得泰爾的《從01》充滿著烏托邦的隱喻,考慮的是一個由科技進步來推動的未來,而在中國僅僅被用於談論互聯網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趨勢和商機。如果從高維低維的角度來說, 我倒覺得很多國人好像是在二維的紙面上爬行的螞蟻, 只知道向右或向左,向前或向後走,對它來說高與低這樣的第三維度很難理解。

 

 

從維度這個概念上來說, 其實更重要的是時間這個維度。 也就是過去和未來。紮克伯格在少年時喜歡的書裡提到了兩本,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並曾經背誦過裡面的句子 “knows no boundaries in time and greatness時間無所邊界,偉大沒有盡頭。這是偉大的過去。 關於偉大的將來,是他在FACEBOOK個人資料裡提到的《安德的遊戲》,勇敢的少年在未來的世界裡探索宇宙和人性,這是未來。 而在紮克伯格給女兒的信裡, 關鍵字就是未來“——“我們的社會有義務去為所有即將來到這個世界的生命去投資,而不是僅僅關注眼前和當下。

22歲拒掉10億美元的少年,他那善於看到未來的眼光……

紮克伯格對未來的偏愛其來有自。 彼得蒂爾回憶過20067月紮克伯格拒絕雅虎10億美元收購邀約的決定。那時Facebook2歲,是一個有800萬~900萬大學使用者的社交網路,每年大概產生3000萬美元回報。雅虎提出收購時,紮克伯格、蒂爾和風險資本家吉姆布雷爾(Jim Breyer)是董事會成員。蒂爾說:那時布雷爾和我想拿錢。我的態度稍微不那麼堅決。紮克伯格走進會議室說:這就是走個過場。董事會會議不能超過10分鐘。我們肯定不賣。’”那時的紮克伯格22歲。蒂爾與布雷爾告訴紮克伯格:你有25%。這筆錢可以做很多事情。紮克伯格說:我不知道拿這錢幹什麼。不過是再開一個社交網站。這個我就很喜歡了。紮克伯格拒絕大公司的收購,在蒂爾看來,在矽谷的歷史上是轉折性的。紮克伯格最後說:雅虎對未來沒有明確的想法。它們無法對還不存在的東西做出正確的估值,所以它們低估了。這件事讓蒂爾學習到如何認識未來的價值。

根據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埃裡克森(Erik Erikson)的觀點,人到中年時最典型的任務是繁衍後代。其中包括傳遞某人的基因和模因。前者指的是生育孩子,後者指的是向後代傳遞自己的理念、價值觀、知識和技能。當知道自己的一部分在自己死後還能繼續存在于世時,人們可以更從容地面對死亡。醫學家約拿斯索爾克將這種態度稱為做一個好祖先 這才是一種對未來的更健康的期待。即使純粹從自利的角度,對紮克伯格來說, 通過資助教育、醫療和社區, 留給他的孩子一個更健康更友好的世界,豈不是比留給孩子一大筆錢,高牆深壘地隔絕於貧困和疾病的汪洋大海中明智得多麼?

至於所花費的時間和失敗的可能, 紮克伯格在信裡也說得很清楚治癒疾病需要時間。短期比如五年或十年可能都不會有很大進展。但長期來看,播下的種子總會開花結果;終有一天,你或你的孩子會見證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景象:一個不受疾病困擾的世界。我們有許多這樣的機會。如果社會可以在這些問題上投入更多,那麼我們就會給後代留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記得以前我和一個讀生物的朋友探討過無政府主義的問題,關於現在和未來孰重的問題,被她教訓了一番:我上學期有門課叫《作物遺傳育種》,老師在課堂裡總是會提到的一件事就是時間。你知道,育種是件很花時間的事,差不多一代作物就要一年,而許多育種方法需要連選9代才能開始在局部地區種植鑒定!而且工作量很大,結果又沒法保證,所以育種是門藝術,而不是科學。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工作的時間也就那麼幾十年,那麼,一個育種學家在制定計劃時,必然會著眼於現在,他的計畫必須能在近期內出成果。不錯,他們的工作也是有延續性的,但這種事落實起來畢竟困難,育種學家也是有家庭要養活的,那麼,出現的結果就是:沒有長遠的、超出一代人時間的育種計畫,或者育種結果無法整理——因為當時的人已經退休或死掉了。這種情況,實在很難說是恰當或正確的。有時候,對現在的努力把握,的確會給未來帶來很不利的影響。而作為一個年輕人,你不得不承認,你的大部分時間將度過在未來裡面。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好像永遠活在當下這個瞬間,但是,不僅是個人,每個國家、群體、家庭,除非滅絕,不然大部分時間也是度過在未來中,這個是紮克伯格的行為給我們指出的有點反直覺的一個事實。 而在內心深處,未來和現在孰重孰輕, 願意花多少努力在未來,多少努力在現在,也就是可以標明一個國家或一個群體的未來前途的隱喻。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社群馬丁 的頭像
微社群馬丁

馬丁跟你說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