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從微信開啟可以設置朋友圈展示時間,許多人紛紛把朋友圈設定為僅展示三天或者半年。

一年或全部可見的朋友圈幾乎沒有,除非是原本就不愛發圈的人。

我也把自己的朋友圈設置為半年,完全是因為發圈比較頻繁,擔心新的朋友與自己三觀不符, 以前表達的東西可能會有損我的形象,反正也就隨手一設置,也沒過多去探究其中緣由。

直到不久前,週末想看一部電影,隱約記得有位大學室友小A在朋友圈推薦過電影列表,我點進她的朋友圈想記下具體電影名稱,結果空空如也,只剩一條線,上面有幾個大字:朋友僅展示近三天朋友圈。

當時心裡一陣失落,那條白線,仿佛劃清了大學幾年的好閨蜜情感!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遮罩朋友圈?

互聯網時代,我們越來越依賴朋友圈去瞭解一個人,猜測一個人的喜好,查看一個人的近態,揣摩一個人的品味....... 

朋友圈已然成為了我們主要社交的陣地。

當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關閉朋友圈,朋友圈三天可見,朋友圈分組可見,我不禁在想一個問題:我們還有朋友嗎?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朋友圈三天可見!

我詢問了幾位開啟朋友圈三天可見的朋友,他們的理由如下:

@匿名:過去的自己永遠是傻逼,三天前的自己,連我都不想認識。

@夜夜er:不想被觀察、被評價,不想自己的心事被他人偷窺查看。

@一十九:我只是懶得刪,又不想關閉朋友圈。

@張先生:因為立了太多flag,怕被打臉。

@流布留:只是怕以前的內容刷屏,所以就關了。

關朋友圈,刪朋友圈已經成了大家的習慣,每個人的朋友圈都有很多不太相干的人,連樓下送水的大爺和理髮店的tony老師都有你的微信。

朋友圈太多的人與人之間,只不過點頭之交,甚至見都沒見過,或者也就說過一句話,說完也忘了刪掉,就留在了幾百幾千人的通訊錄裡,找也找不見,但是你發的所有的內容都會被他們看見。

加的人越來越多,但真正交心的朋友卻沒有幾個,所以很多人發朋友圈的頻率卻越來越少

每條朋友圈你都要想很久,能不能發,適不適合,慢慢的都不太想發了。

如果遮罩又會讓對方很難堪,所以三天可見,半年可見就成了兩全其美的方法。

雖然每個人遮罩朋友圈都有自己的苦衷和理由,但是這種只能看三天、半年的感覺也許會讓人產生距離感。

朋友圈三天可見就好像你同意我去你家做客,但正當我興高采烈地進門時,你卻站在門口冷冰冰地囑咐我除了客廳別的地方都不能進,你明白這種忽然被推開的距離感嗎?

假設一下,如果人人點開頭像都是一片朋友圈不可見”“僅展示三天朋友圈你已經壓根找不到他了,到了那時候,你會真心感慨,真的好懷念朋友圈那些放飛自我的時代。

 

 

不刪朋友圈的人,才過得更踏實

前兩天在微博上看到一段紮心的話:

以前以為朋友圈很乾淨或者喜歡都刪掉的人很酷,後來才想通,朋友圈堆成山的人才是真的酷,沒用的連結、過時的段子、新歡、舊愛。他們根本不在乎過去發生了什麼,活在現實,看向未來。真正的放下不是絕口不提,而是在回憶湧上心頭的某一天,自己笑著跟朋友講講。

深以為然。尤其在成年後經歷過更多人事後更能懂這種感慨。

我們為什麼要刪朋友圈? 

可能是因為這一秒清醒的自己,討厭上一秒矯情的自己。

可能是因為原本特地發給某人看,後來發現是多此一舉。

可能是因為過了那一刻就覺得這種表達特別多餘。

有時候想得到關注,想發個朋友圈找個存在感,但發完之後發現根本沒有存在感,沒有點贊評論,顯得庸人自擾很沒面子還不如刪掉。

說白了,都是源于在意。

你太在乎別人的言論,在乎自己在別人心裡的樣子,在乎過去的人和事兒,在乎過往那個不夠好的自己。

有的人把朋友圈刪的乾乾淨淨,隱藏自己所有的不完美,留給外界一個美好的形象。

而有的人朋友圈堆積成山,絲毫不介意把過去不夠成熟的自己展示給大眾,然後努力面向未來。

相比之下,難道不是那個活在當下的後者更踏實一點麼?

我微信裡面有很多朋友,每天朋友圈更新很快,好朋友們的更新往往會淹沒在一波又一波的新消息中。

有時候閑下來,我就會去看看那些對我挺重要的人的朋友圈,看看自己有沒有被遮罩,看看他們最近生活裡發生了什麼事?

有時候,我會給他們補上幾個贊,表示我在關心,表示雖然忙,但是心裡惦記著呢,沒忘了你。

你不遮罩,我偶爾來,這才是最好的朋友關係。真正的朋友,並不在常常見面,而是很久不見,一見面還是很熟悉。

 

 

別用朋友圈三天可見傷害在乎你的人

當你發現,你已經不想讓人看你的朋友圈,或者你覺得朋友圈裡的生活,讓你厭惡。

你要明白,不是朋友圈出現了問題,而是你出現了問題。

你要做的不是設置朋友圈僅三天可見,而是,狠狠心,將那些你並不歡迎的人,從你的朋友圈清除。

不要用朋友圈僅三天可見冷掉朋友的心,也不要使用分組可見的功能,區別對待朋友。

改變令你困頓的社交,網路上的也好,真實中的也罷,最好的方式從來不是逃避,而是從認識的那一天起就認認真真、勤勤懇懇。

兩個人,唯有彼此可以打開心扉,才算得上真正的朋友,也才應該存在於你的朋友圈朋友圈僅三天可見是一種無用逃避,避開的不是陌生人,而是那些對你用了心的人。

可是太多人永遠只選擇那一條最表像的路。

你設置僅三天可見了嗎?

設置的理由是什麼?

附:三天可見傷了誰?圖什麼?

這次的「三天可見」顯然觸到了一批人敏感神經。最直接的原因是覺得原本可以通過翻閱另一個人的朋友圈瞭解 Ta,但現在發現只能看三天,這一下就斷掉了「加好友,看朋友圈,找談資,拉近關係」的邏輯,也對微信朋友間的「點對點」定向窺探和好奇造成了阻礙。

回想當年 QQ 的全民隱身,和如今三天可見攻陷朋友圈的情景何其相似,眼下關於微信三天可見功能的評論中,這是最搶眼也最引發共鳴的一個論調。

但如果仔細思考過,就不難發現這個類比中存在的問題,兩個功能對於兩款產品的意義有很大不同。

彼時全民隱身的風氣對於 QQ 的產品危害幾乎是致命的,每次登錄好友列表裡都是一片灰,這是直觀展現在每個 QQ 用戶面前的景象。作為一款聊天為基礎功能的產品,當你發現沒人可聊的時候,它的功能也就廢了一半了。

而對於微信而言,一個三天可見的朋友圈對絕大多數正常用戶的影響其實並沒有大到讓人不想用微信的地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都是在時間流裡刷朋友圈,而不是一個個好友點開看他的朋友圈,所以真正能感知到「三天可見」功能場景並不多。其實,微信產品團隊掌握著產品背後完整的資料,哪個應用習慣是核心,哪個是邊緣,他們瞭解的肯定更清楚。

但這次吐槽呼聲巨大,也有其原因。不可否認的是,這種行為的確具有傳染性,設計三天可見的對於沒設置的人來說具有資訊不對等的優勢,這會催化沒設置的那批人同樣去設置,然後不斷在好友之間迴圈這個過程。

這麼看似乎是一個對用戶和微信雙方都不友好的功能,微信還堅持推,很可能是意識到了什麼潛在的問題,才會不惜對原有用戶習慣進行挑戰來修正一些東西。

正如上面提到的,由於微信社交圈關係鏈的複雜和微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總在不斷變化,這遠不是的幾個可見不可見或者朋友圈許可權所能解決的。對用戶來說,朋友圈總要發,但面對總在變化的好友清單,如果需要一個個分組、一條條檢查,這並不是個好產品該有的思路。

微信必須要做的是在現有產品的基礎上,讓朋友圈能夠成為分享生活瞬間的場所,而不單純只是供別人查閱的網路生活史又或是「挖墳樂園」。

三天可見這個功能一定程度上讓朋友圈成為了只存在於當下的Moments,而留存下來的東西保存在中只有自己能看到的相冊中。

為什麼最終決定三天可見和半年可見兩個時間長度的選擇,我們就

不得而知了。這是因為拍腦袋還是基於資料,只有微信團隊的人才知道。但從產品角度,把可見範圍這個功能做的太細太瑣碎,估計也沒人用。

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曾評價說:100 萬量級的產品和 1 億使用者量級的產品,產品經理關注使用者的角度必須是不同的。比如微信這種 10 億使用者級別產品,正常的思維應該關注 95% 不太會用的用戶可以'傻瓜化'的用好產品,至少不受傷害。而不是在某個功能上取悅 5% 用戶的深度要求。

其實微信這次間接的剝奪了一部分人的窺私權,同時賦予了更大一部分人另一個權力——被遺忘權。這才是最值得關注的,因為這就是95% 使用者最需要被系統自動呵護的需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