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西遊》裡有一段情節,講得是觀音捉拿背叛“取經大業”的孫悟空,唐僧卻為徒弟求情。這段情節同時出現在電影上、下兩部中,可見非常重要。
其中有一段三人對白,很有意思:
觀音:孫悟空,你這個畜生,你本來答應如來佛祖護送你師傅唐三藏去取西經,你居然跟牛魔王串通起來要吃你師父,你知不知道你犯了彌天大罪?
孫悟空:少哆嗦,你追了我三天三夜,因為你是女人我才不殺你,不要以為我怕了你了。
唐僧:悟空,你怎麼這樣對觀音姐姐講話呢?
我覺得這段話象徵了職場中的三種人:
觀音象徵著既得利益者,他們把自己當成“制度和權威”的偶像,動不動就“上綱上線”,其實不過是在維護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利益;
孫悟空象徵著挑戰者,不打倒這些“反動學術權威”,自己就永無出頭之日,所以他們不按遊戲規則辦事,還要把當權者“拉下神壇”,把觀音菩薩還原成“女人”;
而唐僧就更有意思了,他象徵著旁觀者,也就是“打醬油的”。一方面他也是反權威的,但不是打倒,而是把高高在上的觀世音菩薩叫成“觀音姐姐”,拉下凡塵;另一方面他也不贊成孫悟空的那種激烈的對立行為。
不愧是真正的“佛系青年”啊。
更深一步探討,我覺得他們代表了職場中的三代人,觀音代表了職場上的70、80後,孫悟空和唐僧代表了兩種不同的90後。
他們之間的衝突,是社會學所說的“代際戰爭”——一代人成為另一代人的敵人,互貼標籤,互貶對方,爭奪資源。
2/6代際戰爭是一場你死我活的資源爭奪戰
一次訪談,崔健回答“和8090後的代溝”時說:“別以為你比我小20歲、30歲,我們就不是一代人。天安門只要掛著毛主席像,我們就都一樣。”
媒體喜歡誇大兩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就是為了方便貼標籤,其實今天習慣給90後貼的“異類”標籤,十年前屬於80後,二十年前屬於70後。
代際衝突的真正原因,是存量社會資源的競爭——從房子、高薪職位,到公共資源、傳播媒體……
以前很少看到“代際戰爭”這個詞,因為70、80後這兩代人,職場上的利益衝突不大。
70後進入職場是1990-2002年,這十年是“國退民進”的十年,一大半的人進入體制內,和他們爭的是5060後,一小半的人進入體制外,一片“野蠻生長”的無人競爭之地。
以我為例,剛剛畢業在銀行裡,年紀是最小的,自覺升職無望後,轉行到了廣告公司,雖然我是個新人,可一打聽,總監也就是和我一樣的70後,廣告經驗也就是兩三年,新興行業嘛。
80後進入職場是2002-2012年,這十年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十年,出現了互聯網等等大量新行業,進入這些行業的80後,跟我當年到廣告公司的情景是一樣的,處於沒有“天花板”的職場競爭環境中。
因為蛋糕在做大,70後升職、創業空間大,就為80後提供了更多的高薪職位。
但從2012開始,90後進入職場時,中國經濟增長出現了向下拐點,新行業的增量也大大減少,職場有如一盤處於“收官”階段的棋,有價值的空位已經很少了。
在一家平均年齡為30歲的公司,70、80後佔據了大部分“主管、經理級”職位,可將來又只有少數人能晉升到高管或出去創業,這就直接封殺了“90後”五到十年內的上升通道。
只有少數90後,幸運地進入了極小數“指數級增長”的獨角獸公司,才有可能像80後一樣,享受“無天花板”的晉升。
所以,別再用“代溝”這種文化衝突去掩蓋真正的利益衝突了,7080後對90後的代際戰爭是一場真正的你死我活的資源爭奪戰,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幾乎沒有緩解的餘地。
觀音:你知不知道你已經犯了彌天大罪,你還搶了紫霞仙子的月光寶盒,分明就是想避開我嘛!
悟空:既然避不了,我老孫就跟你決一死戰!(將月光寶盒一拋)
3/6 給你三顆痣的人
面對著晉升路上的“銅牆鐵壁”,90後剛進職場不久的心態還是相信事在人為,削尖了腦袋也要成為“牆壁”的一份子。
一位名牌高校自稱“受挫的90後女生”,給某職場專欄作家來信說:
……我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不是來自我的工作本身,而是與周圍人的相處。……我就主動去找別人,對每個人都是微笑。……雖然我已經拋棄了自己的被動,去積極與人結交相處,我還是逐漸感到自己在人際交往上的力不從心……媒體常說,90後是要求“個人權利平等”的一代人,這種文化解讀在現實面前不堪一擊。對“權力”的敬畏是深入人類骨髓之中的“趨利避害”的本能,區別在於,7080後可以開闢“新根據地”,來逃避過去的“權力集中營”,到了90後,哪兒哪兒都是“權力的銅牆鐵壁”,唯有選擇“向權力靠攏”。
觀音:你還沒有變成真正的孫悟空托世,這是因為你還沒有遇上那個給你三顆痣的人,當你遇上他之後你的一生就會改變。
吊詭的是,在公司的很多特定時刻,新銳勢力往往被鼓勵“反權威”,實際動機卻是“7080後老人太多,又不方便直接下手”。
《鹿鼎記》裡的神龍教,洪教主夫婦為了清除老臣,培養了一批少年;康熙為了除掉鼇拜,拉攏韋小寶這樣的草根……
這種“重用年輕人”,本質是用權威的方式去反權威,無法改變權力結構的實質。
經過工作頭一兩年的“努力融入”,發現自己已經沒有可能像十年前的師兄師姐一樣憑實力硬拼時,很多人就選擇縮到自己的“小時代”裡,通過自娛自樂的二次元三次元,忘記殘酷的現實世界。
這就是另一種90後的生活。
4/6 非主流長大了怎麼辦?
觀音和孫悟空,雖然一個是權威,一個是反權威,但他們追求的東西都是話語權,這一點和唐僧是對立的。
唐僧:唉,那個金剛圈尺寸太差,前重後輕左寬右窄,他帶上之後很不舒服,整晚失眠,會連累我嘛!他雖然是個猴子,可是你也不能這樣對他,官府知道了會說我虐待動物的!說起那個金剛圈,去年我在陳家村認識了一位元鐵匠,他手工精美、價錢又公道、童叟無欺,乾脆我介紹你再定做一個吧!
悟空:閉嘴!
觀音:閉嘴!
唐僧和他們最大區別在於,他開始追問工作在自己內心世界中的意義:我為什麼要取經?我這樣辛辛苦苦的工作,到底為了什麼?
這個問題在7080後看來,根本不用去想,工作還需要意義嗎?
菩提: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
至尊寶:不需要嗎?
菩提:需要嗎?
當然,我還是前面的觀點,不要過多的文化解讀,這就是資源競爭中,處於不利一方的“失落者心態”。
40年改革開放,給了我們一個幻覺,一代人會比一代人過得好。可這個規律終會打破,不在90後,就在“蛋蛋後”。
這就是日劇中,日本“代際戰爭”的時代背景。
二戰後出生的5060後,白手起家,創造了日本的經濟復興,他們面對的也是“沒有天花板”的職場;而7080後,工作不久就遇上了經濟衰退,不但不可能超過父輩的成就,還要接手他們的“爛攤子”,只好去追求“個性解決,生存價值”。
日劇的結尾總是年輕人的價值觀戰勝了他們的父輩,這當然是電視臺為了收視率而討好年輕人,事實上,非主流長大,就變成了主流。
觀音:我要再提醒你一次,金箍戴上之後你再也不是個凡人,人世間的情欲不能再沾半點。如果動心這個金箍就會在你頭上越收越緊,苦不堪言!
至尊寶:聽到!
日本的70、80後,在放逐自我追求了一段時間的“生活的意義”後,又一個個西裝革履,回到了他們深惡痛絕的職場,在父輩的陰影下,過著點頭哈腰的生活。
因為他們發現了一個秘密:新一代人的失落只是暫時的,他們掌握著“代際戰爭”勝利的終極武器——時間。
5/6 抱歉,年輕真的是可以為所欲為的!
上海的居住證積分有一個年齡規定,43歲以上,每一年要倒扣兩分。兩分還是相當值錢的,因為交一年社保僅積3分;多讀三年研究生,積分僅比本科多10分。
體制內有一個“人人皆知的秘密”,39歲如果升不了“縣處”,基本上就退出了“晉升通道”。
體制外也好不了多少,70、80後在“代際戰爭”中有個最大的弱點——“35歲危機”。
除非進入高管的行列,35歲以後,你的身價在“人才市場”就開始了各種隱性貶值,一旦出路被堵死,你在公司的處境就開始微妙起來。
這個每年移動一格的杠杠今年已經移到了1983年,覆蓋了三分之二的70、80後。
6/6“既得利益者”與“利益挑戰者”的戰爭
2006年,22歲的“80後”紮克伯格面對60後的楊致遠創辦的雅虎10億美元的收購意向,最後選擇了拒絕。
風水輪流轉,到了2013年,90後的埃文-斯皮格爾創建Snapchat,讓紮克伯格大為恐慌,為了把這個競爭對手扼殺在搖籃中,拋出了30億美元的收購價,並邀請斯皮格爾到他辦公室來做客,沒想到收到的回復是:
“我很樂意與你見面……前提是你來見我……”
幾年後,Snap真的成了Facebook最大的威脅。
我剛剛工作時,常常看到報紙上稱我們是“70後”,並教導我們應該如何生活;等到我們這一代掌握了媒體,又忙不迭地送出“80後”“90後”的標籤,企圖向他們輸出價值觀。
馬佳佳又代表90後,用貼標籤的方法反擊:“我們是沒被閹割的一群‘正常人’。”
而隱藏在這些口水戰背後的,是一場“既得利益者”與“利益挑戰者”之間的戰爭。
可不管怎麼說,也許打敗你的是同一代人,但徹底取代你的,必是下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