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用戶的交互是在從下載之後打開app(或小程式或h5,這裡特指移動端)遇到的第一個選項開始,從一些功能授權也好,功能指引提示也好,從這裡開始。

一、標籤

在這個平臺上有什麼內容你能為他提供什麼,這個有兩種方式可以展現:

一種是常用的啟動頁或引導頁,通過幾行短描述和圖片展示平臺內容;另一種是使用者主動選擇一些喜好的內容標籤。

我在不同的平臺上看到文字和圖片這兩種打標籤的形式:文字與畫面,使用者的感知力主要是放在畫面上。

使用者對文字的理解抽象感更大,只要稍微有點符合的就算是或不是;而且文字描述是需要使用者去思考解讀的內容類別型,對你的平臺不重視的話更傾向於隨便選幾個或跳過。

用圖片來做類型的篩選,也需要把握好圖片內容,需展示具體清晰一目了然的內容。

圖片的具象化可以給使用者提供統一內容價值,讓使用者不去思考就可以辨別選項,且不會對內容產生歧義。

例如:衣服、帽子、褲子,或是用戶選了之後,可以提供多種不同類型的衣服、帽子、褲子。

如果用圖片無法清晰定義選項的內容,例如音樂類型:朋克、金屬、小清新、民謠,其實很多用戶的喜好很雜,並沒有清楚定義自己的喜好方向。

而且有些使用者喜歡某些音樂屬於當中的某個流派,但不一定喜歡那個流派的所有音樂,單憑確切的文字描述不是很貼切到用戶的喜好。

反而是給多幾組類型的歌手圖片,讓使用者選擇幾組具體喜歡的歌手,通過選擇的歌手曲風來分辨使用者喜好的音樂風格的比例。

而且圖片內容能夠貼切到使用者具體的喜好內容,使用者的配合度更高。

我之前在一個平臺上看到過一個對話模式,有選項換一換以及進入下一步,我在選擇圖片內容的時候,不知不覺操作好幾組換一換選擇了更多的圖片內容。

這個操作對我來說無思考負擔,而且是我確切的具體喜好。相比我之前經常隨便選或跳過的文字選項,這個圖片選項我的對待態度是完全不同的。

後面想了一下,的確是非常好的一種對話模式。

這種打標籤的對話模式主要是在有做個性化推薦的平臺會出現,其實這個也是一種雙向選擇——如果有個性化推薦的需要,可以在進入首頁前加上。

除了是我們給使用者打標籤,根據使用者標籤來展示內容,也是給使用者知道我們平臺有這些內容可以為他提供。

如果不是往個性化推薦方向發展的平臺的話,為以後的資料打下基礎也好,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具象化使用者畫像,可以另外提供一個入口加上一些用戶激勵,讓使用者選擇一些針對平臺內容或使用者喜好的標籤內容,通過這種方式來進行使用者調研。

二、整體聯動

標籤之後進入首頁,如果有一些用戶操作指引的圖層,可以在這個圖層上給使用者明確的內容指引。

不過不管有沒有,首頁的運營內容,也是需要產品和運營人員一起去規劃把握好的一個因素。

首頁是一個門面,特別是第一屏的內容展示。

有些太花裡胡哨的圖片,而這些圖片又不能很好的展示出這個模組的內容,圖片的抽象形式大於背後真正內容,使用者要去仔細注意到圖片下方的小文字,那個才是你這個模組真正的內容。

需要去思考的模組位置,往往是熱力圖上交互最少的地方。

我當時做的首頁是以模組的形式,運營可以自主拼接,整體的內容把控都是在運營上。

當時接入了某個資料平臺,以電商來說,進入首頁主要是以推薦內容為主,分類頁以具體內容為主,是兩種不同類型的用戶:

一種是有明確商品需求的用戶,一般就直奔搜尋網頁或分類頁;另外一種無目的型的流覽使用者,首頁就是主要的流覽動線了。

設計用戶交互動線的一個重點是:不能斷。

不管是針對哪種類型的用戶,我們都是希望他的交互動線是不斷掉的,能夠一直不斷流覽點擊,提高更多的SKU曝光率。

——這個說白了其實就是互相關聯跳轉,聯動起整個平臺。

可以根據商品屬性或關聯專題內容或同類個性化推薦演算法,每個平臺的內容類別型不同,根據自身的內容特性去串聯內容,互相跳轉。

在商品詳情頁下方增加其他關聯商品內容或專題專輯,可以讓用戶流覽完這個商品不選擇購買的話還可以繼續流覽其他商品,而不是選擇後退返回上一頁,在各個為空的頁面主動給使用者提供一些商品或內容選擇。

這些需求都不難,很多平臺也都有,但是如何通過位置和內容的配合,來達成整個平臺的聯動,還是需要不斷關注調整的。

足夠精准的個性化推薦可以達成粘性比較高的交互動線,都是你喜歡看的內容,交互點擊停不下來。

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技術和人力去做和維護推薦引擎的話,主要還是需要產品和運營的配合設計了。

首頁、專題、專輯、分類、商品詳情、搜索結果、我的頁面等等等等,每個頁面都是整體的一部分——這個也是一句正確的廢話。

這個方面主要是由於面試時候被提問到的,問我對平臺的改善建議,使用過程中交互動線在很多地方斷掉了,很多平臺真的這個是沒有做好的。

而且內容堆積沒有邏輯,給到的資訊也不足以讓使用者明確交互動線,那就主要是流覽-沒有想要的內容-離開。流覽-剛好看到感興趣的內容-點擊-看完了-後退,繼續流覽。

聯動,看運營和產品人員有沒有這個意識去維護這個交互動線了。

三、彈窗

彈窗是一種很好的對話模式,但如果是僅僅彈出需要被關掉的頁面內容(例如:純內容廣告位元),而不是引導下一步的交互內容,這樣設計的彈窗也會被浪費。

彈窗是我們可以主動讓用戶進行選擇的一種對話模式,這裡說的主要是以首頁的彈窗內容為主。

一般是會彈出展示新人福利,能夠給進來有點懵的新用戶一個很好的明確交交互操作。

點擊領取福利之後跳轉至這個福利可用的商品頁面,頁面內容的展示引導又是另外一方面了。

比起讓用戶做決定,做選擇會更容易的多。決定需要思考,選擇可以靠簡單邏輯判斷。

需要花錢的地方,使用者會主動思考,但是能不去思考的地方,用戶還是更願意不去動腦。很多在閒暇時候打開的移動端內容(app、微店h5、小程式等),不要讓我想,但是你也需要提供具體的指示內容或選項讓我操作。

如果返回上一頁內沒有我想要的內容,那我就離開了。

電商的底層邏輯可以適用於很多類型的平臺,SKU的多跟少的展示方式不同,但總體來說都是需要主動去提高商品展示的曝光率。

這個在電商的底層邏輯上是共通的,越貼近使用者喜好的內容,從曝光到轉化的漏斗才能提升。

從標籤開始貼近使用者喜好內容,從聯動提高商品曝光率。

我之前參加上海站的產品經理大會上看到一個關於轉化率資料描述:

0.5秒的產品標題-2秒的價格-10秒的產品亮點-100秒的考慮購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