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先允許我講一個例子:一投資人在考察一家創業公司,在決定投資的最後時刻,投資人問了公司CEO一個問題:你覺得你們公司目前最大的風險是什麼?”CEO沉思良久,緩緩地回答道:這個…….我們公司目前最大的風險是有一位來自新浪微博的產品經理。

  毫不誇張的說,微博的產品經理是中文互聯網行業被黑的最慘的一群人,幾乎每一次改版都會被使用者批的體無完膚,微博是中文互聯網裡只要減少幾個功能就完美的產品”……吐槽微博的新功能似乎變成了一種政治正確。

  在這些批評說的聲音中,常見的一句話就是:微博豬一樣的產品經理怎麼就不能向微信學習學習,你看人家微信設計的多簡潔,產品經理為什麼一定要把好端端的微博整的這麼複雜呢?

  沒錯!這的確是產品領域一個非常好的問題:為什麼微博不能像微信一樣設計的如此簡潔?這真的只是一個設計理念的差異問題麼?今天我們就心平氣和地從點、線、面三個層次來聊一聊這個問題,歡迎討論,千萬不要看到了一截半途而廢,文末有彩蛋:

  一、微信--“即時通訊工具和微博--“社交媒體的產品定位決定了兩款應用的設計思路。

  微信最重要的功能解決的是溝通問題,而微博解決的是資訊獲取問題。

  儘管微信朋友圈、支付、購物等功能不斷累加,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即時通訊工具這一基礎前提下,在這樣一個大前提下,微信首屏永遠是對話介面,同時對話和通訊錄占了微信底部四個按鈕中寶貴的兩個。

  儘管朋友圈在用戶時長上的重要性日益增長,但微信並沒有因此提升朋友圈的優先順序:你一進入微信就能看到對話,但你需要再點擊兩次才能進入朋友圈,甚至朋友圈這個功能在設置中還可以關掉,這背後的設計邏輯出發點就是為了強化即時通訊功能,這正是微信帝國的根基所在。

  明白了即時通訊工具這一微信基礎功能之後我們就能理解微信設計的簡單了,所有的即時通訊工具的鼻祖都是短信,我們沒有見哪個手機的短信介面是設計的複雜的,如果把一個上到 7 旬老翁下到 3 歲小孩都會用的短信介面設計的複雜的話會顯著增加新用戶的學習成本。

  這是全球使用者最多的四大即時通訊工具的介面:Facebook Messenger、微信、WhatsAppQQ,出奇一致的聊天介面顯示了他們在爭取最廣泛人群支持方面的所見略同。事實上,在需要清晰呈現對話的前提下,想把一個短信介面做複雜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更何況還是張小龍這樣克制的產品經理。

 

  微博則不一樣,其社交媒體的定位讓資訊獲取成為其首要功能,從早期的明星八卦、時政新聞、搞笑段子到現在的紅人動態、垂直觀點、短視頻與直播,資訊獲取成為微博最基礎的功能,因此打開微博的首屏就是直接的Feed流,你面對的是撲面而來的資訊。

  一般說來,在高效呈現資訊的前提下,很難有人會認為一個首屏佈滿資訊的APP是一個簡潔的APP,因此,我們說單從介面的簡潔程度講,微博在印象分上就會吃虧。事實上,如果你做一下對比一下各大新聞用戶端,微博的介面並非最複雜的那一個。

  以上講述了微信微博介面的簡單與複雜,這時候有人就會說:既然介面不能做到看起來簡潔,微博就不能在功能上做的簡單麼??少做兩個功能會死啊?真的會死,您接著往下看:

  二、微信的壟斷賽道和微博的競爭賽道決定了其功能層面的橫向擴展差異

  標題太長看不懂!沒關係,我舉個列子你就明白了:從前,有一個叫手機的大型社區,在社區的不遠處開了一家大型超市,專門賣社區裡邊的必需品:柴米油鹽,設計的整潔而龐大,由於周邊只有這一家唯一的超市,社區裡幾乎每一個人必須來這裡買每天所需的柴米油鹽,因此人氣爆棚。

  於是超市又在門口修了個叫名為朋友圈的大型廣場,還在超市旁放了一台ATM機、一家遊戲廳。這個超市的賣的柴米油鹽其實不賺錢,但靠著旁邊的遊戲廳、廣場上的一塊看板以及ATM機,它賺的盆滿缽滿。

  在社區的更遠一些的另一個方向,有一家百貨商場,它開始的時候經常開展一些明星見面會、新聞發佈會來吸引人氣,但社區裡的人不是每個人都對明星感興趣,同時百貨這些東西也不是每天都需要,因此人氣肯定就要差一些。

  然而這個百貨商場也沒有閑著,在過去幾年裡一直努力地經營:首先它不再只請明星而是找了一些各領域的專家來做不同的小型講座,另外,它開了一家電影院,開了一家書店,同時在百貨大樓上放了一個直播大螢幕,然後還雇了一批宣傳車到周邊的村子裡搞宣傳……依靠商場裡不同地方的看板賺錢,它居然也活的也挺不錯。

  現在你一定知道了這家大型超市名叫微信,而這家百貨商場名叫微博,這時候如果有人問:為什麼這家百貨商場要搞這麼多花樣而不是像超市一樣安安靜靜地經營?又是電影院(短視頻)、又是大螢幕(直播)、還開書店(頭條文章)以及專家講座、答疑(擴展垂直大V、微博問答)……

  答案不是很簡單麼:因為它不是人氣永遠爆棚的壟斷超市,它賣柴米油鹽這類必須品不擅長,如果再不弄點花樣,不就不木有人氣了麼!你讓人家還怎麼活啊,何況它引入的這些新業態和他本身非常搭。要知道,幹這行競爭很激烈滴,社區周邊好玩的是一家接一家開啊:有脫衣舞酒吧、有雜書黃書地攤、有其他電影院、有照相館……數也數不清……

  現在你一定明白了微博為什麼要在功能上進行擴張,因為微博所在的賽道是競爭激烈的賽道而不是微信壟斷的賽道,它需要更多的使用者和更長的用戶時長。張小龍分享過微信的一個產品哲學——“用完即走,然而龍哥之所以這麼有底氣,是因為他知道你走了還會回來,你離不開它,其他互聯網產品如果也信奉這種哲學會變得死無葬身之地,用完即走,她真的就走了,再也不回來。

  所以說微信牢牢掌握了用戶的痛點需求,而微博則掌握了用戶的一些超越癢點的需求(日活過億說只是癢點好像不合適),不如我們把它稱之為酸點吧,酸點的人生好艱難……

  好,到這裡你已經明白微博為什麼需要橫向擴展這麼多功能了,但你依然有一個疑問:微博為什麼就不能克制一下,把這些功能一層層折疊起來呢?你看微信也有很多功能,人家做的多簡單,想用的時候點進去就行,平時完全安安靜靜躺在那。咦?是啊,這又到底是為什麼呢?

  答案還是在上面的案例中,試想如果百貨商場把它那大螢幕、電影院招牌、明星海報、講座資訊都藏的密不透風,恨不得要推開一道門再推開一道門才看得到,用戶還會進去麼,使用者本來逛百貨商場目標本身就是漫無目的圖個開心,你要藏著掖著把商場變成一座碉堡,用戶早就跟你說拜拜了!

 

  簡單平靜的沃爾瑪和喧囂的王府井

  超市則不用這麼做,它不會把它的遊戲廳整在超市最顯眼的門口,因為它知道大多數人還是來買米買菜而並不是來玩遊戲的,弄一個烏煙瘴氣的遊戲廳在最顯眼的地方會把這些人嚇跑,只要有一部分人發現了角落裡的遊戲廳,它也能賺的爽翻,更何況它還能時不時出來給遊戲廳貼張海報。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接下來我用一張圖來說明功能特點和它相應的呈現結果之間的關係,我們把微博微信的主要功能都按使用頻率高低目的性強弱兩個維度分成四個象限。

 

  這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兩個應用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和一個明顯的差異:共同點是對於第一象限頻次高、目的性強的功能,兩個應用不約而同地放到了首頁,如微信的對話、微博的主資訊流。

  差異體現在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我們會發現一條明顯的規律:微信的大多數功能都處於第四象限,而微博大多集中在第二象限,這是因為微信的二級功能(朋友圈除外)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工具型功能,比如搖一搖、掃一掃、小程式等;另一類是商業產品:購物、遊戲、支付、卡包。

  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頻次低、目的性強”(頻次低是相對於微信聊天及朋友圈而言),頻次低意味著用戶對操作成本不敏感,折疊起來用戶多操作兩步也沒問題,反正用的也不頻繁;目的性強意味著用這些功能的時候用戶清楚地知道我要幹神馬,因此折疊起來用戶也能找到它。

 

  同一個圖為什麼出現兩次?因為讓你閱讀的時候不用往上翻

  而微博第二象限的功能熱門微博熱門話題熱門視頻則正好相反,屬於頻次高、目的性弱的功能(頻次高是相對於微博主資訊流而言),由於頻次高,因此折疊會增加用戶的操作成本;由於目的性弱,折疊起來用戶可能就不用了,如果第一眼看不到有神馬好玩的視頻、勁爆的話題使用者可能就走了,因此需要展開呈現。

  需要說明的是,任何四象限圖都只是說明基本邏輯,而並非精確的結論,因此不要挑朋友圈這一功能在上述象限中的Bug,邏輯基本上木有錯,細節有討論的空間,想不明白的看下面的這張圖,WhatsApp已經把它的動態”(朋友圈)提升到了第一個Tab

 

  三、體驗方差大決定了微博在功能設計上的複雜性

  體驗方差是我在描述一個產品習慣差異時候提出的一個概念:每個產品我們一定可以找出這個產品的一批典型使用者,這批典型用戶的平均使用習慣就是這個產品的體驗均值,而剩下的其他用戶的使用習慣如離這個均值越遠,我們就說這個產品的體驗方差越大。

  比如微信的典型用戶可能是這樣的(舉例,具體資料不一定準確):好友數在300- 600 個之間,每天和朋友不超過 30 組對話,刷N次朋友圈,每個月使用幾次微信支付…….等等。

  每一個個體總會和這些平均的典型使用習慣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比如做微商的可能發朋友圈的次數和聊天次數就會顯著高於平均值;比如某些單身的小夥子或許會更愛用搖一搖和附近的人…….

 

  同樣的道理,微博也能找出一個典型用戶的體驗均值以及其他用戶的體驗方差,很顯然,和微信相比,微博的體驗方差要大的多,微博的典型用戶可能是:一周登錄 3 次,每次去瞄一下幾個明星,看看熱門和熱搜,轉發兩條微博,但和這一典型用戶習慣相差十萬八千里的用戶實在太多了!

 

  為什麼微博的體驗方差會如此之大呢??原因有很多,比如微博的功能形態太過多元、比如微博內容的垂直行業差異極大等,但在我看來導致微博體驗方差大最重要的原因是:微博的資訊生產者和資訊消費者使用的是同一個用戶端。

  4000 萬粉絲的鹿晗和 400 粉絲的你使用的都是功能相同的一個用戶端,讓使用習慣完全不一樣讓你倆都用得爽對任何一個產品經理來講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資訊的生產者關注的是如何高效地生產資訊以及如何快速地法獲得回饋互動;資訊的消費者關注的是如何高效地獲取資訊以及高效地分享,這兩種在微博上的使用習慣有著天壤之別。

  有人會說,畢竟生產內容的是少數,消費內容的是大多數,我們該保證多數人的使用體驗。但是如果沒有人生產內容,內容消費要從何談起呢?Papi醬用了不爽了她就不再微博上發他的視頻了;鹿晗用的不爽了他就不在微博上曬照片了;科學家種太陽用的不爽了他就不會來微博發文章了:資訊的生產者對微博的重要性無論怎樣強調都不過分。

  這次微博消息箱的改版引起如此大的反彈本質上其實就是資訊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在使用習慣上的矛盾,設計一個讓每天 5000 條互動消息大V 5 條互動消息的小白都使用順暢的消息系統難度極大,因此微博設計了一個多重篩選的選擇框並將其隱藏起來,其實考慮了大V和小白的需求,但大V的學習成本和適應成本太高而遭遇反彈。

 

  微博消息箱那些複雜的篩選條件顯然是為大V設計滴

  但無論如何,由於沒有將內容生產者和小白使用者進行有效區隔,要在一個用戶端同時滿足兩個需求絕非一個簡潔的方案可以解決,因此也增加了微博設計的複雜度。

  微信則不存在這個問題。他的資訊生產和消費是是相互的, 4000 萬粉的鹿晗和 400 粉的你在微博上的行為大相徑庭,但是回到微信上他和她的朋友交流,你和你的朋友交流,他說他的朋友圈,你刷你的朋友圈,只是和他聊天聊的最多的是關曉彤,而和你聊天聊的最多的是發小二狗,其他方面則木有區別。

  所以說微信對話模式無所謂資訊生產與消費,同時朋友圈由於是強關係,也是互為生產者和消費者,因此使用同一個用戶端沒有問題,體驗方差太小。

  有人這時候就會說:你這屬於強行扯淡了!微信公眾號作者和它的訂閱者難道不是資訊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麼??哈哈,沒錯,這是個好問題,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微信用一個無比複雜的公眾號後臺解決了資訊生產者的所有功能,相信第一次用微信公眾號後臺的小白用戶,一定不會把它和簡潔聯繫在一起。所以,不是微信簡單,而是微信把複雜的部分用複雜的模組解決了,普通使用者感受不到而已。

 

  微信公眾平臺的部分功能

  現在你明白了微博產品經理是如何在產品的準繩上走鋼絲了吧,每一次改版微博的產品經理一遍一遍刷著網上的罵聲一邊看著後臺的灰度測試資料,他們的思路平靜而清晰:資料好改版就上,數據下跌就不上!分享兩個資料:過去三年微博的日活從 7600 萬增長到了1. 65 億,市值從不到 30 億美元增長到早已超越 200 億美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